浙東素稱人文淵藪,南齊時余姚人虞和是浙東地區有史可考最早的私人藏書家。自宋室南渡之后,浙江成了全國的學術著述版刻中心,民間藏書蔚然成風。明代,隨著姚江學派的興起,余姚的科甲揚名于天下,“衣冠文獻,益盛以大”。讀書成就了學人的前途,也造就了一方鄉土的藏書之富。泗門,這一浙東富庶之地上的書香古鎮,其藏書文化,更值得一書。
閣老府第典籍富,謝氏文薈五百年
泗門古稱第四門,或稱四門,位于余姚西北汝湖之畔。清雍正《東山志》記載:“汝仇湖曾置水門,東開四門以放水,門下浚四河以注水。四水為泗,故名泗門。”泗門古鎮早在宋元時已集市成鎮,至明清時期更是商業繁榮,人文薈萃,鎮中曾小河廊坊,粉墻飛檐,水鎮一體,呈現出一派古樸、優雅之美,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泗門人謝遷狀元及第,謝氏遂成望族。弘治八年,謝遷入內閣參政,與李東陽、劉健同輔朝政,時人稱“天下三賢相”。謝遷在家鄉修建了閣老府,由葆光堂、頤益堂、壽春堂、保譽樓等組成,規模浩大。當年閣老府藏書樓所藏典籍、書畫、誥命、手札文稿數量甚多。據文獻記載,謝遷一生曾多次受到皇帝的恩賜,其《歸田稿》中《謝恩表》記載:嘉靖七年(1528年)閏十月,世宗皇帝特差鴻臚寺序班楊孫元攜《明倫大典》一部來泗門頒賜給謝遷。《明倫大典》為嘉靖六年正月敕修,明世宗御制序文,大學士費宏、楊一清、石瑤等總裁,兵部右侍郎張璁等纂修,于嘉靖七年六月修成,書成之后,嘉靖皇帝即差禮官來泗門賜于謝遷,時謝遷已歸里養老。

謝遷手跡

謝家門第的捷報
謝遷先后為官四朝,仕至宰輔。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弄權亂政,謝遷因上疏請誅劉瑾,觸怒了明武宗,被勒令致仕,還鄉歸田。曾同朝為相的李東陽(號西涯)與謝遷在京揮淚相別,并以宋代米芾所作《山水圖卷》題贈。正德甲戌夏,謝遷與馮蘭(號雪湖)在汝湖之西杏莊別墅觴詠消夏,摘寫了數首詩詠寄給李東陽消遣。不久,李東陽寄來了和詩,表達了思念之情,謝遷把這些和詩裱成《李西涯翰墨手卷》,并在《歸田稿》中稱“此卷精絕,大非尋常應酬者”。正德十一年(1516年),李東陽仙逝,噩耗傳來,謝遷與馮蘭十分悲痛,謝遷以《題西涯詩篆卷后》悼之,并寫下了“與雪湖一展卷,相對酸楚不能已,因以唱和原韻列于前,而以哭公之詩系其后云”之語,可見謝遷、馮蘭、李東陽三人交情之深。謝遷歸里后,題跋祖遺《直庵存稿》,整理歷年所著文稿,其遺著有《文正公集》四十卷、《木翁歸田稿》十卷、《湖山唱和詩》二卷、《綱鑒世史》、《類編補遺》、《梅花百詠》等,這些著作手稿均曾收藏于閣老府藏書樓。
謝遷仲子謝丕,字以中,號汝湖,弘治十八年(1505年)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掌院事,并委以同修《永樂大典》。謝丕在泗門建有侍郎第,侍郎第內有欽綸閣,為謝丕之藏書樓。府第內有堂有園,長廊曲檻,左通右達,謝丕與賓從文酒之會、花月之吟多在于此。謝丕辭官歸鄉后在泗門重修謝氏宗譜,創建泗門謝氏宗祠,并在濟美橋西北建東山書院,謝遷為之題額,呂本、諸燮等均曾從學于此。侍郎府藏書樓庋藏古籍、字畫、誥命、稿本極富,且多佳本秘籍、名家手跡。

泗門大方伯第為謝遷弟謝迪府第。謝迪,字于吉,號石崖,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官至廣東左布政使。謝迪在閣老府西南建有大方伯第,內有“光范堂”與“祗訓樓”等。“祗訓樓”即為謝迪藏書之樓。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倭寇陷臨山衛,掠泗門,泗門謝氏閣老府、侍郎第及大方伯第均慘遭倭寇洗劫,三座府第俱被倭寇焚毀,所藏書札均被倭寇焚掠一空。


泗門謝氏自明代成化發跡以來,官宦輩出,歷代不衰。謝遷7世孫謝鐘和,一名亮垣,字薇居,康熙時官至知府。謝鐘和在龍泉山麓重修文正公祠,并贖回謝遷弱冠時讀書處“狀元樓”之產業,得祖遺《歸田稿》八卷殘頁珍藏,并重刊謝敏行著《東山志》十九卷及謝遷《歸田稿》。謝鐘和致仕后,在泗門建“知止齋”書屋于大學士樓西側,自題匾額懸于齋,以閱書逸老。
清代康雍年間,泗門有謝遷后裔謝起龍,九應省試不遇,時有新任浙江鄉試同考官張公與謝起龍相知甚深,某日張公馳書與他,起龍卻托疾不往,當年也未赴鄉試,可見謝起龍風骨之高。雍正七年(1729年),謝起龍以府學歲貢補候選訓導,之后絕意仕進,在汝湖之畔筑蕉雨軒為藏書講習處,著書講學,人稱蕉雨先生。謝起龍著有《俗禮解》六卷、《東山志》十卷、《毛詩訂韻》五卷等。
謝起龍子謝秀嵐,郡庠生。自幼苦讀,博覽諸子百家,造詣極深,而無意科舉,遂與汝湖漁蓑相伴,專肆其力于詩文,時陳梓、汪梅津、景秋崖、鄭世元等倡明古學于海濱,秀嵐與諸大詩翁以書簡往復,幾無虛日。秀嵐父子藏書頗豐,亦富藏畫。乾隆年間,謝秀嵐整理其父所遺手稿,并一一付梓刊行。謝秀嵐著有《雪漁小草》、《雪船吟》等,多在戰亂中散佚。



“永思居”是清末舉人謝寶書的書齋。謝寶書,方伯謝迪裔孫,自幼天性仁厚,篤于化理,中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人,揀選知縣。其父謝家蘭,字慎齋,詩書聞于鄉。謝寶書與楊積芳、諸章達并稱姚北三詩仙,此唱彼和,結了一生的翰墨因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謝寶書在泗門汝仇湖畔集資創設汝湖初等農業學堂,姚邑學界諸人競相助之。1924年,經貫之、謝寶書等在泗門大方伯第創設姚江同聲詩社,推楊積芳為正社長,謝寶書、諸章達任副社長,經貫之為理事。姚江同聲詩社鴻雁傳書,廣交天下詩友,社中會員來自四面八方,甚至有臺灣、暹羅、小呂宋的詩友,寄來詩稿經校勘精核后付梓成冊。由于戰亂,各家所存書稿大多蕩然,謝寶書為收集邑中先正藝文,輾轉訪求,苦心校理,歷時六七寒暑,永思居校本《姚江詩錄》八卷終于成稿,并于1931年由中華書局付梓。謝寶書苦心收集鄉賢遺稿及詩社文稿數十年,所收均入其南謝“永思居”珍藏。謝寶書去世后,“永思居”所藏文稿典籍漸為散佚,如今僅有少量遺書,保存在泗門鎮“看云樓”。

民國時期,泗門還出過一個在近代藏書史上影響較大的人物——謝光甫。謝光甫曾任上海總商會會董、中國通商銀行常務董事、中國通商銀行總經理等職。他生平喜好收集古籍善本,并樂此不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因時事變遷,江南大戶人家舊藏珍籍古物散出較多,大部分流入滬上書肆或舊貨行,時歐美各國及日本均派人在華爭購中華文物典籍,謝光甫在滬上與葉景葵、鄭振鐸、阿英等文化名人一起為保護和搶救流散的中華典籍文獻不遺余力。因謝光甫是滬上知名的金融人士,在上海掌握了數家銀行、錢莊及鑫永記地產公司的股權,經濟寬裕,他在購置古籍時出手大方,每遇珍本不惜用重金購置,滬上書賈及掮客均尊其為上賓。謝氏“永耀樓”的藏書數量極豐,并多珍籍善本,其中有:明嘉靖刻本《吾學編》,明末文學家馮夢龍批校嘉靖版《漢書》,萬歷刻本《盛明百家詩》等,樓中所藏書籍均鈐有“余姚謝氏永耀樓”藏書印。鄭振鐸在《求書日錄》中寫道:“謝光甫君是一個最熱忱的收藏家,每天下午必到中國書店和來青閣去坐坐,幾乎是風雨無阻。他所得到的東西似乎最多且精。雖然他已于數年前歸道山,但他的所藏至今還完好不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書庫,值得驕傲的。”遺憾的是謝光甫英年早逝,其收藏事業后繼無人,永耀樓藏書逐漸散出,如今在皖西學院圖書館等地方圖書館,還零星保留著蓋有“余姚謝氏永耀樓”鈐印的藏書。
諸門科第多賢士,昌古藏書聞浙東
泗門第十堡諸氏,明代時名宦輩出。
諸演,字宗易,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官廣西巡按,因疏劾嚴嵩,遷為福建僉事。諸燮,字子相,號理齋,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歷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關,忠貞為國,后因忤巡邊大僚被謫。諸燮辭官南歸,在泗門沙堰頭建東山別業,著書講習于此,受業弟子百人,著有《新編通鑒集要》、《理齋文稿》、《易經新說》等。
諸燮裔孫諸來聘,字九徵,明諸生。諸來聘博覽群籍,尤嗜古重氣節。在第十堡構“昌古齋”藏書樓,藏書萬卷,尤富善本,為浙東知名藏書樓。崇禎十六年(1643年)朝廷特征詔舉,諸來聘以父病不赴,隱居“半草堂”,與詩酒相伴,著有《精思樓詩集》。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兵亂,黃宗羲為避難,奉母攜眷來泗門諸來聘“半草堂”寓住,期間與昌古社諸生以詩唱和。黃宗羲還多次在“半草堂”講習經學,并在“昌古齋”藏書樓閱讀典籍,寫下了許多詩詞文稿。“昌古齋”之藏書,傳至清代中期因鼠啃蟲蛀已難以維護,遂由諸氏后嗣作為祖業按各房分割掌管。

諸氏后人,受祖訓惠澤,仍詩書傳家。諸耆英,字以湘,一心科名,至老不悔,年逾八十歲,由附生應同治丁卯并補甲子科鄉試,按例欽賜副榜。當年鄉試,如此高齡中式者僅此一人。諸允治,耆英子,同治戊辰歲貢。諸允治致力于學,尤喜聚書,對家中祖遺藏書極為珍愛,續購搜羅古籍善本數千卷,悉置左右,手自校勘,考證訂補,樂此不疲。諸允治去世后,家業日漸敗落,諸氏所藏書籍逐漸散出,如今在泗門鎮“看云樓”所存藏書中還能見到諸氏藏書的零星散本。
經籍名鎮人文濟,多少儒賢煙雨中
《兩浙軒續錄》著錄的泗門文人還有周室輔、周緝熙兄弟,二人均為泗門東鄰水閣周村人。他們從小受詩書家風熏陶,天才英邁,文筆出眾,與謝家蘭等姚北文人以詩文相交,從無戲言。咸豐年間,周氏兄弟在水閣周創辦博我文社,筑藏書屋曰沁廬,叢書滿架。太平天國時期周氏兄弟祖屋書樓俱遭兵火焚毀,周室輔避亂至紹興,就任信義軍襄理。光緒年間周室輔奉辦災賑有功,例獎內閣中書銜,之后,周室輔退出時務應酬,以課讀終其身,門人達數千,著有《沁廬詩鈔》。周緝熙在水閣周重建祠堂書屋。清末民初,周緝熙重新積聚典籍,還有大量手稿醫著,珍藏于書樓,據村中知情長老所述,其數量亦有十余箱之多,可惜“文革”中破四舊,周氏所藏古籍善本被堆積于操場,付之一炬。
在泗門東郊皇封橋村,曾寓居過一位杰出的文史學家,他就是晚清舉人楊積芳。楊積芳,字馥笙,光緒戊子科舉人,官國子監學正。他一生研修儒學,著書修志,考證、編輯鄉里文獻,是清末民初姚邑很有成就的一位學者。著有《余姚縣志》金石、藝文各一卷,主纂《六倉志》四十六卷,并書姚邑家譜序傳數十篇。楊積芳平日還喜金石篆刻,家藏自秦漢至唐宋碑帖無數,終日臨摹,悉心參究,錄有《東漁印存》一冊。楊積芳晚年沉酣于經籍之中,著述豐碩,并精于書法,鄉人叩請學問、索求墨寶,他均禮待不拒。惜楊氏晚年凄涼,其子與二孫因罹病相繼而亡,導致家境敗落。楊積芳去世后,楊氏精心研學數十載所成稿本及積累之大量珍拓善本,竟致失傳。
汝湖孕靈,明清以來,古鎮泗門名賢輩出,人文濟濟,讀書藏書之風,歷來不衰。在這一文風昌盛的江南古鎮,目前有名可稽的書屋、藏書樓還有數十個之多,從這些書屋中走出的優學賢士更是舉不勝舉。黃宗羲曾嘆道:“嘗嘆讀書難,藏書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可惜的是歷經歲月滄桑,書樓先人均不見,古籍碎紙難再尋。但泗門這座古鎮,文化上的輝煌與榮耀卻是永遠抹之不去的,這是我們的先人從學維難的積累,也是人類永遠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