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節(jié)日習俗起源很早,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fā)展而來的,并在南、北地區(qū)形成了不同的節(jié)俗文化(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zhí)ь^”節(jié))。
北方地區(qū):“二月二”龍?zhí)ь^節(jié)習俗
北方地區(qū),“二月二”主要為龍?zhí)ь^節(jié),龍?zhí)ь^節(jié)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節(jié)俗內容十分豐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內容:
1.引龍。引龍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龍。北方地區(qū)人們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不等)從大門外一直撒到灶間,繞水缸一周,叫“引錢龍”,說是可引龍出世,百蟲懾伏。清咸豐《武定府志》載:“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jié),到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睂m景輝等《中國志·天津篇》載:“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按天津舊俗,要向河沿水邊撒一條青灰做的龍,再用谷糠撒一條黃龍引到家中,取送走懶龍、引來錢龍之意?!笨傊?,撒灰至井邊(或河邊)就是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是汲水引龍。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謂之引錢龍回家。河北《懷來縣志》載:“二月二日謂之龍?zhí)ь^,以近驚蟄也。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2.除蟲、薰蟲。二月初在驚蟄前后,是春回大地、農耕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蟄、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許多采取清掃、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蟲的歲時活動,其中除了引龍伏蟲外,還有咬蟲、摔蝎、薰蟲、擊梁等活動。舊時薰蟲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煙熏蟲蝎,并食此物,俗稱此舉可免蟲蛀,流行于華北一帶。河北《永平府志》載:“用香油煎糕熏蟲,則物不蛀,且以避蟲蟻?!?/p>
3.剃龍頭。北方民間是日理發(fā)剃頭稱為“剃龍頭”,俗以為有利于人生尊貴。內蒙古《綏遠省調查概況·清水河縣》云:“(二月)二日,為‘中和節(jié)’,俗以為‘龍?zhí)ь^’之日……是日多剃發(fā),謂之‘剃龍頭’。”二月初二剃龍頭的習俗在北方流傳至今,人們多于是日剃發(fā)、理發(fā)。在河北,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是日不理發(fā),則抬不起頭做人,以后會沒有出息。
4.食俗。傳說龍主雨水,又可鎮(zhèn)伏百蟲,能保佑豐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與“龍”聯(lián)系在一起,把煎餅做成龍鱗狀,叫龍鱗餅;水餃叫龍耳、龍角;米飯叫龍子;面條叫龍須面;吃豬頭稱食“龍頭”,人們俗以為吃豬頭肉是吉祥的象征。
5.嫁女住春。北方農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兒接回娘家小住的風俗。河北《灤州志》載:“(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歸寧,謂之‘住春’。”山東《歷城縣志》載:“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歸寧。”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兒要帶上用青布縫制的囊袋,內裝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稱“送二月二”。
6.禁忌。為尊崇龍的恩賜,使其為民興風作雨,保佑豐收,是日有許多忌諱,包括:(1)忌動針線。是日不能動針、刀、剪子,怕傷了“龍目”,招致災禍。河北《張北縣志》云:“(二月二日)婦女忌針黹,恐刺龍眼。”《中國志·天津篇》載:“婦女們在這天不動針線,怕扎壞了龍眼?!保?)忌擔水。山西《永和縣志》載:“早忌擔水,俗謂恐擔回龍子?!薄吨袊尽ど轿髌份d:“把二月二這晚上說成龍出來活動,人們不要去井邊、河邊打水,也不要在水邊弄出大的聲響,以免驚動了龍,把好年景給破壞了。”(3)忌洗衣。是日有些地方還要停止洗衣,說是恐“傷了龍皮”。(4)忌磨面。河北《新河縣志》載:“忌磨面,恐榨龍頭也?!?/p>
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jié),龍?zhí)ь^節(jié)的節(jié)日活動與禁忌,絕大多數(shù)都與敬龍崇龍有關,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人們吃“龍食”、引錢龍、避龍忌等風俗活動,都是為了祈求龍神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都反映和體現(xiàn)了人們對龍的崇拜和信仰。
南方地區(qū):“二月二”社日習俗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qū);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zhí)ь^節(jié)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qū)。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載萬物”、“聚財于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yè)社會后,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岸露鄙缛樟曀變热葚S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1.祭土地神,頌贊神,禱祝祈福。社日的主要活動就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在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吨芏Y·大?!份d:“太師,宜于社,造于祖,設軍社,類上帝,國將有事于四望,及軍歸獻于社,則前祝。”這里的“宜于社”就是指祭祀社神以求福祉。
浙江畬族地區(qū),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人們備祭品祭祀土地爺?shù)壬?,以保佑鄉(xiāng)人平安。故當?shù)赜兴渍Z謂:“二月二,殺雞請土地。”(喬繼堂等:《中國歲時節(jié)令辭典》)清道光十年廣西《修仁縣志》、民國廣西《凌云縣志》等均有類似記載。桂東地區(qū)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jié),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歷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yè)(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2.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jié)日的習俗,從春秋時期開始一直相沿,對于這種場景的描繪我們在很多史料及地方志中都可找到。如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也?!蹦铣鹤阢痢肚G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鼻宕盀憽秴强q華紀麗》載:“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薄稄V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3.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yī)?!庇肿髯⒃唬骸肮胖^社酒治聾?!鼻骞饩w《通州直隸州志》載:“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此外,在廣西也有此俗記載。民國《來賓縣志》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泵駠读窠h志》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4.食社飯、糍粑。社飯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秋社》中就有此記載。晉周處《風土記》亦載:“荊楚于是日以豬羊肉調其飯,以葫蘆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舊之情?!笔臭亵沃锥嘣趶V東、廣西。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jié)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5.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般不參加
祭社活動,而出現(xiàn)婦女于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志》、《全縣志》都載有此俗。
6.社戲。社日舉行的演藝賽會,為酬神求福,要演“社戲”,又稱“土地戲”。宋代陸游《稽山行》說:“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農村中春秋社戲,通常在廟臺或臨時搭建的野臺上演出?!吨腥A全國風俗志·江蘇》載:“二月初二,土地神誕辰。紙扎鋪剪紙為袍,而粉繪之,人家買以作供。大街小巷,供當方土地,張燈于神前……縣署祠旁搭草臺,演土地戲。”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就生動描繪了清末紹興鄉(xiāng)間社戲演出。
7.禁忌。閨中忌動針線,忌勞作。唐代社日有婦女停做針線之俗,并有詩句說:“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引翟祜《居家宜忌》亦云:“社日令男女輟業(yè)一日,否則令人不聰(耳聾)。人家襁褓兒子,俱早起,恐社翁為祟。”
社日習俗與北方龍?zhí)ь^節(jié)的異同
通過比較南方社日習俗與北方龍?zhí)ь^節(jié)習俗,我們發(fā)現(xiàn)二者習俗有以下異同:
1.相同點:
(1)禁忌和某些節(jié)俗活動相同。南方社日與北方龍?zhí)ь^節(jié)都有舞龍、回門(北方稱此為“嫁女歸寧”)、撒石灰、聚眾宴飲的習俗活動和是日忌動針線的禁忌。
(2)節(jié)日由來的傳說相同。都是因為唐朝武則天當了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于是他就讓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人們?yōu)榫纫蛩阶越o人間降雨而被玉帝打下凡間壓于山下的龍王,在農歷二月二這天想出了把玉米炒開花,就像是金豆開花,于是救出了龍王,使其能繼續(xù)給人間興云布雨,最后就形成“二月二”習俗的這樣一個傳說。
2.不同點:
(1)祭祀的神靈不同: 南方社日祭祀的是土地神;北方龍?zhí)ь^節(jié)祭祀的是龍神。
(2)娛樂活動不同:南方社日一般有搶花炮的習俗活動,觀桂戲、粵戲、江南戲等具南方特色戲;北方龍?zhí)ь^節(jié)則無搶花炮之習;看的是諸如評劇、京劇、晉戲及河北土戲等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戲。
(3)食俗不同: 南方社日最具特色的是吃粽子和糍粑;北方龍?zhí)ь^節(jié)則吃龍須面、餃子等面食和豬頭肉。
“二月二”習俗形成南北差異的原因
通過上述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南方“二月二”社日與北方“二月二”龍?zhí)ь^節(jié)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形成差異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地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造成的差異
在比較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南、北“二月二”習俗不同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兩地在民間信仰上的不同:南方是土地神信仰,北方則是龍神信仰。這種不同的信仰,源自于南、北地區(qū)不同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源短缺,而農作物的生長又離不開水,北方農耕人民渴求水和期待降雨的心理就折射反映在北方民眾的生活習俗之中,許多習俗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民眾對水的渴求以及由此產生的信仰和崇拜。龍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拜的神靈,人們把它看作是會興云布雨、主管雨旱之神,從而在北方產生了一套崇龍、敬龍的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突出表現(xiàn)在“龍?zhí)ь^節(jié)”中的一切禁忌習俗中。
南方地區(qū)相對于北方來說,山多、江河多而土地少,因此對土地的崇拜也就更甚于北方。以土地為生的先民們認為土地負載、孕育萬物,毀滅萬物,因此很自然地將農作物收成的好壞歸因于“地”對人類的賞罰,據(jù)此就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敬土為神。于是自上古以來產生的祭社習俗在南方一直傳承至今,并演變成南方現(xiàn)在的“二月二”社日的習俗。
2.由于文化傳播而造成的差異
文化傳播,是指一種文化向其他范圍轉移或擴散,引起文化的互動、采借以及整合過程(林耀華:《民族學通論》)。土地神信仰起源甚早,其最早形成的地區(qū)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地說最先是在某個地方產生,并向四周地區(qū)傳播開來。鐘敬文先生認為:“一種新的民俗在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形成,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完善之后,它的功能和價值被充分顯現(xiàn)出來,它不僅為該民族、該地區(qū)的民眾所接受,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而且開始向其他民族地區(qū)滲透。”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南方的“二月二”社日就是傳承了自上古產生的祭土地神的民俗,土地神信仰能滿足南方民眾祈豐年、消災祈福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南方奉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傳承至今。
北方地區(qū)的“龍?zhí)ь^節(jié)”習俗,據(jù)吉成名《龍?zhí)ь^節(jié)研究》一文考證,最早形成于黃河中上游地區(qū),隨著居民的遷徙而向其他地區(qū)傳播。因此,在江蘇一帶,也有龍?zhí)ь^習俗,這應該是由北方漢人在南遷中傳播過去的。南方本地人民也有一套自己的風俗,由于在共同的地域生產勞動,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影響,這必然就會產生文化傳播,在傳播中二者又有選擇性地吸收或排斥對方的風俗文化,故而逐漸形成了將龍?zhí)ь^習俗與當?shù)丶郎缌曀捉Y合起來的新“二月二”習俗。
當代文化人類學家萊斯利·懷特從傳播的角度,把文化看作是縱向傳播和橫向傳播流程的統(tǒng)一體, 并看到了文化傳播行為的巨大影響:“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體,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是一個時代縱向地傳遞到另一個時代,并且橫向地從一個種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個種族或地域?!?(懷特:《文化的科學》)傳播可以對一種文化或風俗的形成和流變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二月二”習俗形成南、北差異的原因也是基于文化傳播的發(fā)生。
節(jié)日文化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著我國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對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應加以重視。通過對南北“二月二”習俗的比較及其差異原因的分析,我們對南、北“二月二”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形成、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認識,并認識到民俗文化巨大的傳承、傳播和變異性,這對我們正確認識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現(xiàn)象有著十分現(xiàn)實和深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社會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