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的起源十分復雜,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根據姓氏的來源細分為29類,如以國為姓、以官為姓、以名為姓、以謚為姓等等,并逐一介紹了各個姓氏的源流,追根溯源,可以說是詳贍之至。但是,他將姓氏起源都歸于先秦,恐怕不符合事實,正如清顧炎武所說:“氏族之書所指秦漢以上者,大抵不可盡信。”
拿柴姓的起源來說,鄭樵認為是“齊文公子高之后,裔孫,以王父名為氏。十代孫高柴,仲尼弟子,孫舉,又以王父名為柴氏”。
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北宋邵思《姓解》都認為柴姓是出自高柴,甚至宋代官修的《廣韻》也說柴姓是“高柴之后”。但是現存宋代以前的有關姓氏的著述如[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應劭《風俗通·姓氏》、[唐]林寶《元和姓纂》等書均未提及柴姓。這樣的古老姓氏在戰國至隋唐千余年的姓氏著作中竟然不被提及,讓人疑惑,有必要對其來源進行考證。
史書中最早記載的柴姓人物是漢代的棘蒲侯柴武,《史記》、《漢書》中多次提到。但有時稱“柴武”(或“柴將軍”),有時又稱“陳武”,如敘述漢文帝五年遣將平濟北王,《史記·孝文本紀》作“于是詔罷丞相兵,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漢書·文帝紀》作“于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眾擊之”。從上面所引也可以看出,兩書對同一事件的記載不僅內容一致,語句也幾乎完全相同,而對于棘蒲侯之名,卻一作“陳武”,一作“柴武”,說明陳武、柴武肯定是一人。《漢書》此處臣瓚注:“《漢帝年紀》為陳武,此云柴武,有二姓。”臣瓚是晉代人,他僅指出陳武、柴武是一人,而有二姓,但已不清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一人二姓的情況,只好避而不談。可見,早在漢代“柴”姓人物的姓氏問題就已經產生了。
一般來說,歷史上一人有兩姓,多是由于改姓造成的。而改姓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1)因賜姓而改姓;(2)因避諱而改姓;(3)因避難而改姓;(4)因遷徙而改姓;(5)因得罪而改姓;(6)在民族融合中改姓。從史書對柴(陳)武的記載來看,以上幾種情況都不可能。首先,賜姓一般是皇帝賜國姓給臣子,漢代皇帝姓劉,要賜也是賜劉姓,且史書中無柴(陳)武被賜姓的記載;其次,漢代皇帝中無名“柴”或“陳”的,亦無名字與“柴”、“陳”同音的,且《史記》、《漢書》中對柴武、陳武的兩稱同時見于一書,更不可能是因為避諱;再次,柴(陳)武在漢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戰功,被封棘蒲侯,并多次平定叛亂,漢文帝后元年間薨,贈謚為“剛”,終生顯達,既未得罪,也無須避難;最后,作為漢朝受封功臣,柴(陳)武或居長安,或居封國,亦無遷徙的任何記載;至于民族融合中的改姓則是指少數民族改為漢姓,柴(陳)武是漢人,更是沒有可能。
這樣看來,柴(陳)武的一人兼二姓不是改姓造成的。那么怎樣解釋這種一人二姓的現象呢?我們認為,柴武很可能本只姓陳,只是人們在稱其姓氏時發生音轉,有時讀成了柴,后來在記錄時隨音取字,或作“柴”,或作“陳”,造成了似乎一人兼二姓的情況。這種現象在上古是存在的,《潛夫論·志氏姓》:“氏之別……及漢有河東郅都,汝南有郅君章,姓音與古同,而書其字異。”
從語音關系看,柴、陳兩字在上古存在著通轉的可能。韻部上,柴字上古屬支部[e],陳字上古屬真部[en]。支部與真部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轉。再看聲母,柴字中古屬崇母,陳字中古屬澄母,上古崇母歸入精組(照二歸精,黃侃說),屬齒音;澄母歸入端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屬舌音。舌音與齒音發音部位相近,屬鄰紐雙聲,也可能發生通轉。因而,柴、陳兩字在上古的讀音是容易相混的,人們將陳姓讀作柴姓也就有可能了。
除讀音通轉外,出土的唐代墓志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柴、陳一姓的蛛絲馬跡。
唐開元十四年(726年)《陳憲墓志》:“公諱憲,字令將,平陽臨汾人……洎七葉有漢大將軍棘蒲侯武,又十五□□□□□□□□平陽侯,子孫家焉。”墓志首題“唐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賓客岳陽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陳公墓銘并序”,則墓主姓陳,這一點可以肯定。《墓志》又道:“嗣子長安縣尉少儀等,孝思純至,永懷揚名,乃刊石勒銘,以志幽宅。”則陳憲之子名少儀,開元十四年時為長安縣尉。有趣的是,另有開元十四年《柴少儀妻盧氏墓志》,墓志首題“大唐前京兆府長安縣尉柴少儀故妻范陽盧氏志文”。盧氏的丈夫亦名少儀,亦為長安縣尉,且時間也是在開元十四年,人名、官職,都是如此的吻合。另外,陳憲“薨于東都審教里第”,柴少儀妻盧氏亦“終于洛陽審教里第”,則兩人的宅第都在洛陽審教里。從這些情況來看,很難說是巧合,陳憲的兒子陳少儀與盧氏的丈夫柴少儀應為一人。陳少儀又被稱作柴少儀,說明直到唐代仍然存在著一人同時有柴、陳二稱的情況,可見柴與陳的密切關系,也說明直到唐朝前期,柴、陳二姓尚未徹底分開。
此外,《陳憲墓志》稱其為“平陽臨汾人”,然而陳氏的郡望里根本就沒有平陽臨汾。《集韻·真韻》:“陳氏望族有六: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東海。”《元和姓纂》卷三“陳”姓下詳細地介紹了唐代陳氏的聚居地,有長城、廣陵、汝南、下邳、東海、京兆、河東桑泉、新安、馮翊、廬江、武當、廣漢射洪、臨淮、會稽、趙郡、廣宗、洛陽、萬年、河東、安陽、江陵、河內、河南,同樣沒有平陽臨汾。而唐高祖的女兒平陽公主的丈夫柴紹卻是“晉州臨汾人”。“晉州”即“平陽”,由此看來,“平陽臨汾”是柴氏的郡望,而不是陳氏的郡望。邵思《姓解》正是稱“平陽柴氏”,明陳士元《姓》“柴”姓條引《千家姓》亦作“平陽族”。
根據《陳憲墓志》“又十五□□□□□□□□平陽侯,子孫家焉”,并非至陳憲才遷居平陽,而是在其第十五世祖時可能因為被封為平陽侯(或者為平陽侯的屬官)就已經居住于此,到陳憲時已不知又經過了多少代。假如以三十年為一世計算的話,大約在東漢時期陳憲這一支就已經遷居平陽了。陳氏家族的成員,居于柴氏的郡望,且已長期居住,而在姓氏上又柴、陳兼用,不難看出,平陽柴氏正是由久居于此的陳氏家族的一支發展而來的。
20世紀初,在敦煌石室發現了兩件有關唐代姓氏的材料:一件是《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以下簡稱《事件》),另一件是《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以下簡稱《族譜》)。這兩件材料很具有代表性,前者作于貞觀八年(634年),王仲犖先生認為這是貞觀十二年(638年)修《氏族志》前關于姓氏情況的奏報,反映的是唐初的姓氏的大致情況;后者根據王仲犖先生的考證,撰于大歷十四年(779年)以后、元和元年(806年)以前,反映的是唐中后期姓氏的狀況。
《事件》所載“合三百九十八姓”,“前件郡姓以外,又二千一百雜姓”,可見其中所列乃大族之姓。我們知道,唐初編纂《氏族志》就是要壓抑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取當朝官品以定高下,則《事件》除了魏晉大族外,唐朝貴族姓氏也必然列入其中。柴紹作為唐高祖的駙馬,累官至華州刺史、鎮軍大將軍、譙國公,卒贈荊州都督,是不折不扣的當朝勛貴,且據《舊唐書·柴紹傳》,柴紹祖父柴烈,“周驃騎大將軍,歷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柴慎,“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真可謂是累朝勛貴,朱紫弈葉,按理說“柴”氏應當列入。然《事件》中卻是“平陽郡一姓,孟”,并無柴姓,看來柴紹仍是被作為陳氏族人看待的,再次說明此時柴、陳二姓尚未徹底分開。而到了《族譜》中,平陽郡下便正式列出了柴姓,說明至遲到大歷、元和之間,柴姓就正式從陳姓分出,成為了獨立的姓氏。
柴氏、陳氏混用了一千余年,何以在唐中后期終于分開?我們推測,一是因為中古以后,聲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到了唐代,照二組字從精組中分出,端組中也分出了知組;支部分出了佳、支、齊三韻,真部分出了臻、真、諄、先四韻。柴字在中古屬崇母,佳韻;陳字在中古屬澄母,真韻。無論是聲還是韻,差距都增大了,柴、陳兩字讀音已明顯區分,無法繼續混用。另外,在唐高宗顯慶四年,由許敬宗主持修撰了《姓氏錄》。該書不載各家族的支屬,世家大族分房眾多,散居各地,據《元和姓纂》,陳氏的聚居地達二十多處,這樣一來各支派便從大宗中分出,形成了獨立的族屬,如《族譜》中李氏除了唐初的趙郡、隴西之外,又分出了江夏、渤海兩支。陳姓也不例外,久居平陽的陳氏一支獨立出來,正式以柴為姓,形成了“平陽柴氏”。此后,當柴氏成員在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時,就被記在了柴氏家族的門下,而不再像以前,全被歸入陳氏的門下。自然,史書中所記載的柴姓人物也就增多了。唐以后人不明此理,主觀臆斷,認為柴姓與其他姓氏同樣出于先秦,并以高柴為柴氏之祖,而姓氏書又輾轉抄襲,不加細究,遂使柴氏起源之真相日湮。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毛遠明教授指導,特此致謝!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