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口遷移在中國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移民現象與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密不可分。鎮江處在大江與運河兩條古代高速通道的交匯處,是兩宋移民重要分布地。移民大量遷入,給本地區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因。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唐末五代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商品流通加快、市鎮興起及交通便捷,各地往來頻繁,流動人口增多。唐代坊墻的禁錮被完全解除,人口遷移成為常見現象。
五代末北宋初鎮江地區就有人口流動的記載,有的外遷戶憑借自身的優勢成為本地望族。如丹徒刁氏原籍河南上蔡,五代時為避中原戰亂遷居皖南宣城,至刁彥能因家貧投身軍伍,南唐時積功為昭武軍節度使,被賜田京口,遂定京口為家,子孫占籍丹徒。其子刁衍隨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官至崇文院編修、兵部郎中。真宗、仁宗兩朝時子孫相繼登科,成為京口望族。鎮江府金壇劉氏,五代時自河北滄州遷居潤州丹陽;至南宋,劉宰的祖父再徙金壇,死葬金壇。劉宰之父劉蒙慶及伯父劉嗣慶都以文行名重鄉里,且兄弟友愛。劉宰在《宋史》中有傳。再如鎮江府葛氏,祖居浙江麗水,北宋前期葛源徙鄞縣。葛源仕宦各地,死葬丹徒,家人入籍丹徒。其子葛良嗣曾任許州長社主薄,其孫葛蘩,曾知潤州。葛良嗣是丹徒籍第一代,葛蘩已是丹徒籍第二代了。其他如開封翟氏、泉州陳氏都是北宋時分別徙居丹陽、丹徒的。
兩宋繼續實行隋唐以來的科舉選士制度,考試科目增加,錄取人數增多,文官隊伍龐大。宋代文官制度另一特點是各級官吏在一地任職時間不長,調動頻繁,人才的流動也推動了人口流動。以鎮江為例(北宋稱潤州,北宋末升州為府,稱鎮江府),僅神宗熙寧(1068~1077年)年間,先后任潤州知州的就有:李賓、宋迪、李及之、沈衡、陳經、孔延之、陳琮、滕甫、孫覺、王安禮等。王安禮從熙寧八年(1075年)十二月知潤州至元豐元年(1078年)十月轉知湖州,前后約三年,任期最長。任期最短的如孫覺只有數月。北宋如此,南宋亦然。據《嘉定鎮江志》轉引《夷堅志支集》稱,知或兼知鎮江府的時間大多都只數月,任期在兩年以上者甚少。鎮江山水獨特,又地居樞紐,商業繁榮,文人學士、富商大賈、達官游宦絡繹不絕,或留居于此,或遷居于此,或因葬而后人附居。宋諺稱:“京口江山素號奇偉,故承平時士大夫有‘生居洛陽,死葬朱方’之語”。(《嘉定鎮江志》卷二十一)
兩宋時鎮江除多名勝古跡外,還多公卿甲第、名人故居。北宋大臣陳升之,福建建安(今建陽)人,英宗朝任樞密副使,神宗朝熙寧初為相,以集賢殿大學士拜中書門下平章事,因在變法機構名稱上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稱疾不朝,后任鎮江軍節度使、知揚州,退仕后即移居治第于潤州,府址位于京口范公橋南,與沈括夢溪園相近。沈括《夢溪筆談》曾記:“丞相陳秀公治第于潤,極為宏壯,池館綿亙數百步。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輿一登西樓而已?!彼巍遁浀丶o勝》也稱升之“后居于潤,薨葬于潤,子孫因家焉”。陳升之本人非潤州籍,但其子孫入籍丹徒就成了潤州人。與陳升之類似的還有北宋另一大臣蘇頌,其祖籍泉州同安,自幼跟隨做官的父親宦居各地。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蘇頌考中進士,從政50多年,晚年告老,居京口,宅第在城東化龍坊,與陳升之宅相近,病逝后葬于城西五州山。蘇頌本人原非潤籍人,其后人則入籍鎮江,散居京口、丹陽等地。其他名人如沈括、米芾、陸秀夫等也原非潤州土著,是從外地遷居鎮江的。
南宋建立后,金兵仍不斷南侵,中原及兩淮之民大舉奔逃過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南遷浪潮。建炎初“高宗南渡,民之從者如歸市”,高宗與流民落腳的第一站即是鎮江。高宗還曾打算將行營臨時設在鎮江,被從臣勸阻,取運河再逃浙北。紹興十一年(1141年),南宋政府“命樞密行府置司鎮江”,即將東線司令部設在了鎮江。旋樞密使張?!耙院V莩遣豢墒?,毀之,遷其民,統韓世忠軍還鎮江”(《宋史·高宗本紀》)。這次隨軍南遷鎮江的海州(今連云港西南)百姓其數不詳,估算當有數千至萬戶以上。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發大軍60萬四路攻宋,主力一直打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淮泗居民又紛紛南逃,再次出現難民流高潮。南宋后期蒙古滅金后轉攻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十一月蒙古軍入侵淮西,兵鋒至合肥,江淮人眾又一次奔逃,出現第三個難民流高潮。
南宋一朝有關鎮江移民的記載不絕于書。周孚,鎮江府丹徒人,南宋孝宗朝進士,祖上本是山東濟北軍將世家,兩宋之交,其先人避亂徙居鎮江。周孚著有《蠹齋集》、《非詩辨妄》等,為當時知名學者。邱岳,鎮江府人,官至孝宗朝工部尚書。其先原海州朐山人,北宋末海州淪陷于金,遂徙高郵,南宋紹興中邱岳之父邱伯松攜家自高郵南下,再徙鎮江。高桂,丹徒人,曾任高郵知州,其祖籍開封,后渡江居京口。南宋末元兵攻入臨安,高桂參加流亡政府,扈從趙、趙于海上,升樞密使。崖山之戰中他追隨陸秀夫蹈海殉國,名垂青史。
除史志外,有關宋代移民的記載在族譜、家譜中也保存較多。如鎮江城南曹氏,先祖傳為宋初大將曹彬之后,金兵南下,始遷祖曹斗保隨宋室南渡,卜居鎮江城南崇德街。丹陽尹氏,先世居河南洛陽,尹隨宋室南渡,徙居浙江紹興,是為尹氏南遷始祖。傳4世至尹國寧,由浙東再遷鎮江府丹陽黃連莊,是為丹陽尹氏始祖。鎮江潤東徐氏,始遷祖徐處仁于兩宋之交自中原渡江先居建康,傳至徐世壽再遷鎮江。丹徒大港趙氏,傳為宋皇室趙德昭后代,金兵南下,始遷祖趙子褫自中州移居鎮江,再遷丹徒大港鎮,至7世已有18分支,漸成當地第一大姓,其第25世孫趙聲,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丹徒石城陳氏,始祖陳延通居徽州,歷4世傳陳肇昌,生子三,次子慶五、三子慶六于宋末為避戰亂自徽州婺源遷往江東,居鎮江城南橫山石城鄉,是為遷潤始祖。清末民初鎮江籍著名學者陳慶年即為橫山陳氏之后。鎮江夢溪嚴氏,北宋末始遷祖嚴永中自汴京(今開封)移居鎮江,傳5世移宅京口子城外夢溪(原沈括夢溪園址),至9世嚴泰壹再移府城內嚴家巷。京口草巷茅氏,原籍河南汴梁(今開封),建炎初先祖隨從高宗渡江,徙居京口城內,至清代茅氏已是鎮江府城著姓之一。茅氏30世孫茅以升為當代著名橋梁專家。
南遷百姓大多聚族而居,重視家譜纂修,有的教育子弟習儒致仕,后代子孫繁衍興旺,漸為地方顯族世家。如京口丁氏,據《京江丁氏族譜》所記,其一世祖丁,五代時自河南清河徙居祥符(今開封),其孫丁度是仁宗朝大臣,官至參知政事,《宋史》有傳。北宋末靖康之難,金人擄走徽宗、欽宗及大批官員,6世丁略也在其內。其子7世丁素則隨高宗渡江寓居金陵,死葬鎮江。丁素孫丁煜于南宋后期權知鎮江府事,因祖塋在鎮江,離任后“遂卜宅城東而家焉”,是為丁氏鎮江始遷祖。其后丁氏支系衍增,族丁興旺,子弟也多以習儒從政為出道,中舉或中進士者歷朝不絕。以明清兩朝為例,16世丁璣、丁瓚分別為明成化、正德進士,26世丁紹周及27世丁立干、丁立瀛俱為清同治朝進士。再如京江何氏,據《京江何氏家乘》所記原籍汴京,宋室南渡何公務隨駕扈從,離任后“居京口,定宅城內石達橋十字街”,是為何氏始遷祖。其后一支遷青浦,主支則在京口聚族而居。至12世何鐘有子五,再各繁衍,在何氏族譜上被稱為五大分,明清時族裔之盛甲于一邑。何氏家承醫學,其一世至三世均為南宋朝廷御醫,后代中除部分習文應舉任官外,多數承襲祖業,且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是名聞東南的醫學世家。據《家乘》所載統計,自南宋至民國,出自鎮江的何姓醫生有名可查的近200人。內任各級醫官的有20余人,而被譽為“名醫”、“神醫”、“醫王”者史不絕書。此外,何氏青浦支后裔中也出現了不少名儒名醫,如清嘉道年間的江南名醫何書田就曾協助過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配制戒煙丸,一時聲播大江南北。
歷史上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都給南方地區帶來深遠影響:使江南地區得到全面開發,并導致經濟文化重心自北方移向南方。鎮江是長江下游的交通樞紐,難民涌入首當其沖。南宋政府及地方當局出于穩定統治的考慮,對流民實行招撫安置政策,鎮江地區戶口繁衍,耕田增加,經濟發展。北宋神宗朝潤州計有居民54798戶,雖經戰亂,全國人口減少,而南宋孝宗朝鎮江府則有居民63940戶,比神宗時多9100多戶;到了理宗朝,鎮江府計有居民108400戶,比孝宗時又增近70%,可見南宋時雖有戰爭破壞,但鎮江地區的戶口仍有較大的增幅,其間除政府的獎勵政策外,主要還是外來流民不斷遷入的結果。中原及兩淮流民的大量涌入,使鎮江話中的北音特征又一次增強,并最終從吳語區過渡到江淮次方言區。同時北方的飲食習慣也再次影響南方,元中葉鎮江籍郭天錫的《云山日記》中就多記鎮江城內居民吃面食(面條、蒸餅、餛飩、素饅頭)事。此外兩淮民間信仰也帶入鎮江,如鎮江城東壽丘山上原有延慶寺,南宋紹興中南渡遷入的淮泗民眾于此寓建泗州僧伽塔院、奉僧伽像,并易寺名為普照。
宋時尤其是北宋承平時遷居潤州的達官名宦為數不少,提高了鎮江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聞名中外的古代百科全書《夢溪筆談》就是沈括晚年遷居鎮江時撰寫于夢溪園內的;中國繪畫史上開創文人畫先河的“米家山水”,就得益于鎮江山水的雄秀。宋代詩僧釋仲殊寫有《南徐好》10首,其中第4首《沈內翰宅百花堆》、第5首《刁學士宅藏春塢》、第8首《陳丞相宅西樓》,都是流寓于鎮江的名宦的宅園。西樓前文已提,百花堆為夢溪園內一景,藏春塢則是刁衍之孫、曾任三司鹽鐵院判刁約的園林。清代京江畫派后期代表人物周鎬繪有《京江廿四景》冊,“夢溪秋泛”、“刁塢藏春”也入選其內。
宋代移民遷居鎮江還推動了本地文化教育的發展。如蘇頌致仕后歸居京口,“家藏書萬卷,秘閣居多”,是為宋代鎮江地方藏書大家。“是時葉夢得為丹徒尉,頗許其假借傳寫……幸得其所傳,遂為葉氏藏書之祖?!保ā都味ㄦ偨尽肪矶唬┝髅襁w居也給地方教育的發展帶來契機。高郵籍太常少卿龔基先首倡創設書院,淮東總領兼鎮江知府王撥北固山中峰下鳳凰池畔為院址,由兩淮官宦助資興建,經年而成。朝廷賜名為“淮海書院”。該書院不僅是宋時鎮江最大的書院,還是一所專招移民子弟的書院,在江蘇書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題圖:清人周鎬繪鎮江大運河入江口側的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