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式的產生
頭發幾乎是人類與動物在外貌上最顯著的差別之一。發式蘊含著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情趣,既有群體性,又有個體性,但一般都被看作是各民族固有習俗的無聲表露。
原始社會時期,先民們過著披頭散發的生活。隨著早期文明的逐步形成,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居民深感披頭散發不便于行動和生活,于是用繩索之類的東西將頭發束住,并用笄加以固定,有時還用獸骨、玉石等打制成一定的形狀,用繩子串聯成束發器,罩在頭發上。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即出土有磨制精細的骨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出土骨笄等達99件之多,山東滕縣北辛遺址出土骨笄有55件,這些都屬于700O多年前的遺物。到仰韶、龍山文化時期,所出土的笄、簪數量更多。陜西藍田泄湖遺址出土有大量T形陶笄、石笄,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還出土有龍山時期的象牙笄,在河南滎陽點軍臺和鄭州大河村遺址的一些仰韶晚期居址內又發現有一種插笄的土器,少者可插3笄,多者可插10笄。在山東寧陽和茌平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有束發器,是以豬獠牙劈成薄片,稍加打磨制成,呈彎月形,長11.5厘米,較寬的一端穿有5孔,由于是成對出土于人骨架頭部,故知為束發器具。可見,這種風俗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
當時,在中原以外的地區,各部族的發式是以“被發”(披發)為主。《禮記·王制》載:“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山海經》中的“白民之國”、“長股之國”以及“據比之尸”皆“被發”。《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周太王的兒子太伯、仲雍,為了讓位于弟弟季歷,乃主動逃奔荊蠻地區,“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谷梁傳·哀公十三年》說:“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祝發即剃短發。由此可見,吳地當時也有斷發文身、不挽發髻的習俗。
先秦時期,先民們的發型可謂變化多端,但是從總體上看,其主要特點是蓄發不剪。蓄發可能是古人迷信心理的一種反映,由于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因而人們在崇拜自然、崇拜上天的同時,也崇拜上蒼賦予的神秘莫測、奧妙無窮的人類身體。毛發作為身體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忽視,常常被賦予一種神秘的力量。我國最古老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人的頭發當作一種藥物,能治療“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驚、大人痙,仍自還神化”。古人認為,人來到世間,生于天地,得之父母,那么到死還要全部還給天地,交給父母的在天之靈。頭發是父母給的,所以人們一生都備加珍惜,絕不輕易剃掉。如果誰被剃去頭發,那就是犯了罪或者是精神不正常。《楚辭·涉江》曰:“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接輿剃去頭發,便被稱為“楚狂”。古人把剃發的刑法叫髡刑。《周禮·秋官·掌戮》載:“髡者使守積。”《注》云:“王之同族不宮之者,髡頭而已。”《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所說的“乃髡鉗季布”,指的就是這種刑罰。
商代發式的發展
商代的男子發式是以梳辮為主,從安陽殷墟古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陶俑上,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男子形象中辮發樣式很多。如在上流社會階層,有的人將長發膠固加工,做成尖狀高聳發型,上綴飾物;有的人頭上罩一龍首形冠,長發垂卷過臀,宛似龍體龍尾;有的人將頭發攏于頭頂,再編成一條辮子,垂于腦后;有的人左右梳辮,垂于兩側,辮梢卷曲;還有的將頭發梳成發辮后盤于頭頂。
商代婦女的發型與男子一樣以梳辮為主,發辮大多卷曲垂肩。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圓雕玉人,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后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后,辮稍回接辮根。戴一“”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可能是為了插笄以固定冠。該玉人衣飾華麗,神態倨傲,為一貴婦人形象。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此外,殷代玉雕人頭像也反映了幾種高級貴族發式:一是1937年殷墟第15次發掘時,在小屯M331一座早期墓葬中,出土一玉雕高冠人首飾件,腦后發髻如鳥尾上勾,似男性;二是故宮博物院收藏殷代黃玉人頭像,為男性,頭頂鉸齊的短發用額箍綰成上沖式,腦后則維持長發自然垂肩,顯得粗獷豪放;三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殷代青玉女性人頭像,兩鬢秀發垂肩上卷,雙耳佩環,頭戴低平無檐冠,冠頂雙鳥朝向中間一鈕而對立,顯得裊娜嫵媚。
在中層社會,有的貴族長發垂頸上卷,上罩一胄;有的貴族,收發束成前后雙髻,前髻大而高挺后卷,后髻略小而突起,前后照應;有的貴族近臣,頭頂編一短辮,垂至頸部;有的親信近臣,干脆鉸成短發一周,婦好墓出土的玉人頭標本534、374、577例,都是這種發式。婦好墓玉人頭像標本576,頭上收發束成左右雙髻,作蝶形。1936年殷墟第13次發掘,小屯M20、M40出土的兩件銅弓形器上所飾人像,也是左右雙髻,有的髻梳作雙角形。男女孩童,一般都是在頭上結成左右總角。
在中下層社會,有的家奴或平民,腦后束一下垂發髻,上插笄,或再在髻上加一半圓形發飾,似為女性發型。有的男性,腦后剪發齊頸,再加工卷曲,而頭頂鉸成短發,戴一額箍。有的腦后剪發至頸,頭頂則另束一髻。有的在右耳后編一長辮,盤過頭頂和左耳后,再回壓于辮根。還有的干脆絞作平頂頭。至于罪隸或異族俘虜,女性有盤發、頭頂束單髻、束左右雙髻和束結左右雙角等四種發型,男性大都作光頭,但也有頭發中間分開向左右披下的,還有將頭發后梳貼垂腦后而以圓箍形“”加以固定的。
根據已經出土的眾多人像雕塑可知,商代發式至少有20余種,有明顯的等級特色。當時,人們頭上一般總有多少不一的飾物,簡單的施簪插笄,復雜的有雕玉冠飾、綠松石嵌砌冠飾等,這些都得到了地下出土文物的證明。
周代的發式
周代戴冠的習俗已相當普及。通過對現在存世的周代玉、石、陶、銅俑的研究表明,當時的男子幾乎都戴冠或巾,很少有露頂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冠與巾使用的普及。巾始于商代,基本形制是由早期的束發器演變而來,商代的巾通常為帽箍式,材料多為絲綢布帛。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俑巾上,還刻有清晰的幾何圖案的花紋。周代巾的形式除“帽箍”之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以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等形狀,由此可見周代的男子發式已不同于商代的辮發,而多將頭發向上梳,攏結于頂,再盤結挽髻,罩以冠或巾。當時,普通人所戴的巾低而平,貴族所戴的冠高而尖。《釋名·釋首飾》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顯然,“冠”、“巾”是區分“士”、“庶”的重要標志,庶人不能戴冠,只能著巾以包髻。
男子戴冠前,要先用一塊寬一幅、長六尺的黑帛,稱為“”,把髻包住,戴上冠后,用一根笄橫貫冠與發髻加以固定,冠圈上各引一帶,系于頷下。冠不僅是成年區別于童子的標志,而且還是貴族階層所享有的特權。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畫中,有一位頭戴峨峨高冠,冠帶系于頷下的貴族男子形象。
古人戴冠主要不是為了保暖,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禮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戴冠之事本身被看成是一種“禮”。《晏子春秋·內諫下》曰:“首服(元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國語·晉語》曰:“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墻屋也。”于是冠就成了貴族的常服。在等級森嚴的周朝,“被發”、“被發左衽”等早已被視為“野蠻人”的代名詞,而被發不冠更是被視為嚴重的失禮行為。《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記載:齊景公曾“被發,乘六馬,御婦人,以出正閨。刖跪擊其馬而返之,曰:‘爾非吾君也。’景公慚而不朝。”這里,“閨”,是指宮門;“刖跪”,是指因罪被砍去腳的人,此處為受過刖刑而守閨門的人。齊景公因為披發不冠,而遭到一位地位卑賤的門官的指責,竟致羞愧得無臉上朝,可見出門該戴冠時不戴冠是何等失禮的行為。還有人將戴冠之事看得更加嚴重。《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孔子的門徒子路在衛國內戰中被人砍斷了系冠的纓,為了免受“落冠”之恥,子路固執地恪守“君子死,冠不免”的信條,于是在征戰的關鍵時刻為了“結纓”,最后被人剁成了肉醬。
古代華夏族男子,只有三種人不戴冠,即:未成年人、罪犯和庶民。如果加上各少數民族,則不戴冠的為四種人。
兒童在未行冠禮之前,頭發是任其自然下垂的,這在古代叫做“髫”或“垂髫”。詩文中常以“髫發”、“垂髫”為孩子的代稱。《后漢書·伏湛傳》曰:“髫發厲志,白首不衰。”李賢注云:“髫發,謂童子垂發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說:“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在這里,“黃發”是指老人。老人長出黃色的頭發,是長壽的表現。《后漢書·呂強傳》曰:“垂發服戎。”李賢注云:“垂發,謂童子也。”垂髫、垂發,是孩子發式的特點。
古人是不剪發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頭發越來越長,大人就將他們的頭發挽到頭頂,緊靠著發根扎在一起,類似后代的“鳳尾頭”散披于后,這就叫做總發。如果不是把頭發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兩個丫髻盤在頭頂左右兩邊,類似后代的抓髻兒,就叫總角,因為這種髻的形狀像獸的兩只角。《詩經·氓》中說的“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總角指年幼之時。《禮記·內則》云:“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也就是說,為了與男孩頭部的雙角相區別,女孩子的頭頂正中留一小撮,梳成小辮,俗稱“抓椒”、“沖天炮”,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近代。
《論語·先進》中說:孔子問曾皙有什么志向,曾皙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聽了以后馬上表示:“吾與點(曾皙的名)也。”曾皙并未正面回答老師的提問,而是描述了由冠者、童子組成的一幅生機勃勃的暮春圖,符合孔子以禮治國的理想,所以孔子馬上予以肯定。這里的冠者與童子,顯然是有嚴格界限的。先秦戴冠一般是在20歲行過成年禮之后,因為戴冠就要束發,所以古人又用“結發”、“束發”表示20歲。如《史記·主父偃列傳》曰:“臣結發游學四十余年。”陳子昂《感遇》三十四云:“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游。”
古代有一種髡刑,懲罰方法是剃去罪犯的頭發。當時的奴隸多是受了刑罰的罪人,已經剃過發,自然不用冠巾之類頭衣。未受過髡刑的奴隸通常是青布束頭,所以人們用“蒼頭”代指奴隸。《戰國策·魏策》載:“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此俗漢魏以后仍存在。《漢書·鮑宣傳》載:“蒼頭廬兒,皆用致富。”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漢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于良人也。”
一般情況下,平民是不戴冠的,但也要留全發,上罩頭巾,這種巾又稱為幘。《說文》:“發有巾曰幘。”《方言》:“覆結(髻)謂之幘巾。”《釋名》:“幘,賾也,下齊眉賾然也。”賾然,是指幽深難見的樣子。可見,幘的作用是蓋住發髻,可以一直蓋到前額。應劭《漢官儀》說:“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又說:“孝武時天子以下未有幘。元帝額上有壯發,不欲使人見,乃使進幘,群寮隨焉。”從漢代起幘為戴冠者所用,所以顏師古注《急就章》時說:“幘者,韜發之巾,所以整亂發也。常在冠下,或單著之。”
留全發、戴冠(平民戴巾),是當時中原地區的裝束,至于遠離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區,則以披發為常。所以《論語·憲問》中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里就是以“被發左衽”表示“夷狄”之人的習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婦女的發式仍以辮發為主,只不過編辮的方法有所不同,有些人將后背的長辮結成雙環,也有下垂作圓錐形的。河南金村出土的青銅女俑將頭發梳成雙辮,搭在胸前,有的女子還在辮梢上接一段假發,以便使它能夠下垂過膝。從成都出土的銅壺紋飾上就可以看到當時婦女留長辮的風尚。也有的婦女將頭發盤成髻,垂至腦后。
商周兩代,人們簪發所使用的飾物以笄為最重要。當時的男子多用單笄固定發髻,婦女則多用對笄豎插于頭頂發際兩旁。在安陽殷墟古墓中發現的商代笄飾,均為骨質,上端刻有雞、鳥、鴛鴦或幾何紋樣。周代笄的材料多用象牙寶石,且以笄的質料區分貴賤。《說文》中說:“笄端刻雞形,士以骨為之,大夫以上象(牙)為之。”按照禮制,女子成年方能著笄,古稱“及笄”。周代禮俗,女子年過15歲,如已許嫁,便可由主婦主持舉行笄禮,以示成人。如年過20而未許嫁,也要舉行笄禮,不過儀式要簡略一些,所用的笄也不同。
總之,在上古時代,中國男女的發式都崇尚簡便、自然,男子成年加冠,女子成年挽髻,這為后世的發式奠定了基礎。后來,男子發髻一般多用骨簪貫于頂,而且要戴冠、巾、幘、帽、盔等。女子發式則以挽髻為基本形態,發展出千變萬化的發型。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