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許縣六營村東,有一片占地 173畝的墓地,柏樹挺立,這就是通許縣于氏祖塋。從這大片墓地,就可以看出于氏是個大家族。明、清以來,此支于氏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并分布海外。
六營地名的來歷與戰國時代“合縱連橫”有關。據明嘉靖《通許縣志》記載:“六營在縣治東八里,相傳蘇秦以合縱之術說趙,遂相六國,帥諸侯之師西伐秦,連營于此。”古代的六營,崗丘起伏,林木茂密,風景優美。乾隆《通許縣志》記載了古人在六營尋古的詩文。乾隆年間太學生福建莆田人陳子京《六營》詩云:
曾傳六國此連營,一望深林天際平。
密葉蔭濃迷鳥夢,盤根偃蹇作龍行。
日高似見旌旗影,風動猶聞鼙鼓聲。
據通許縣檔案館藏同治《于氏宗譜》記載:其始祖從隴西(今甘肅省東部)遷中牟縣(始遷年代不詳)。元末,又從中牟遷通許六營崗。六營始祖于聚見此地群崗起伏,森林蓊郁,兩河環抱,為吉地,遂定居于崗下開闊地帶。
明、清以來,六營于氏族人昌盛,人增地窄,或因為天災人禍、仕宦等原因,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在播遷地以姓立村。如:北京于家胡同、扶溝縣于莊、山東東明縣于莊、河北井陘縣于家村等于氏,皆是從通許縣六營崗遷出。
現在河南省的鄭州、新密、洛陽、焦作、開封等28個市、縣均有于聚之后裔。播遷外省的有北京、河北(白溝河、井陘縣、固安)、浙江(桐鄉市、杭州市)、山東(濟南市、荷澤市、東明縣、巨野縣)、安徽(蕭縣、潁上縣、宿縣、亳州市)、江蘇(南京市、豐縣、沛縣、銅山)、山西(侯馬市)、陜西(吉山縣)、新疆、青海、廣西、甘肅(酒泉)、云南、臺灣(臺北市)等省市。播遷海外的有:新加坡、南非、美國(加州等)、法國等。
于氏祖塋分布大大小小墓葬300多個,家譜記載墓地葬有明、清進士6人,舉人15人,貢生60多人,誥封的有12人。于氏祖塋原有碑碣數百通,大多毀滅于“大躍進”和“文革”中。現遺存有:(1)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祠堂碑記》,記載明末兵亂,宗祠盡毀,乾隆二十八年再拓塋地、修宗祠和家譜等事。(2)民國元年(1912年)《咸平于氏重續宗譜碑記》,記載了續譜、建碑情況。(3)據說還有一通明初古碑,于氏族人稱為“透景碑”,現深埋在地下。據老人們回憶,在黃臘樹東邊,有一通紀念于謙的碑,碑高2米多,有“于兵部”字樣,1958年“大躍進”修水利,于謙碑和其他古碑被集中拉到通許縣北關砸碎,燒石灰毀掉了。
《于謙研究》一書說:“于謙祖籍河南考城(今蘭考縣),曾祖于九思,官至湖廣宣慰司都元帥。” 《于謙》一書說:“于謙曾祖父九思……于謙下面還有一弟(名泰)一妹。”據同治《于氏宗譜》載:“我于氏繁衍千丁有奇,自遭闖寇屠傷而清初復故園者數不滿百。余以人雖無存,名或可考,因而搜墓志、羅碑文,金鑄石會之地,留心再四,得祖諱三百余,但莫知輩數,莫知后裔,實難派序入譜。然終弗敢遺也,敬刊譜末,俾后世得所稽查云。”在123個忘世單名中有“謙”字;在150余個忘世雙名中有“九思”。山東省巨野縣茨滿屯村田里有一通1914年立的《明誥封南京戶部主事諱泰字德和于公配恭人田氏墓》碑,記述了于泰(于謙弟)原籍通許縣六營崗,因“隨駕督辦糧餉”有功,“賜地頃四十畝始定居巨野……”這些史料為于謙的祖籍提供了新的證據。
于氏祖塋為河南省罕見的家族性古墓群,其碑刻資料包含了明、清以來的政治、經濟、民俗等信息。如元末明初民族遷移的社會背景、繁衍與播遷,清后期捻軍活動等,具有歷史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于氏祖塋的古碑文及家譜中的詩歌、對聯等,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如出土的12方明代墓志銘,造型、書體富有變化,由顯宦、地方名人撰文書丹,文筆優美,書法精湛,是研究明朝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1931年,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為新落成的于氏宗祠題匾、題聯,門匾:“于氏宗祠”;大殿聯:“春至和庶物,風來想故人。”“依德念前人,仰東海高門西平望族;馨香昭祀事,為嵩山壯色洛水增輝。”題額:“敦敬宗祖”。于右任的字雄渾奇偉,意境綺麗脫俗,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
(作者單位:河南省通許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