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的經濟發展讓世界為之矚目,中國的環境污染也讓世界為之側目。中石油股份公司的吉林石化公司一次爆炸事故所帶來的水源污染危機,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凸顯出中國在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在保護公眾免受污染和其他經濟增長副作用方面所面臨的困境。經濟增長是否一定要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我們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否就必然要重復西方工業化時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歷程?在環保越來越成為一種權衡經濟發展硬指標的當下,我們如何在這兩個經常相互矛盾的目標之間做好平衡顯然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需要包括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在內的所有人深思。
華爾街日報
中國發展難掩其環境窘境
長期以來,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以及欠佳的環保紀錄已經引發各國對它向海外輸出污染的指責
中國政府對某化工廠爆炸事件反應遲緩,起初還試圖隱瞞不報,這種做法可能使中國快速增長的工業帶來的環境破壞演變為一個日益加劇的國際問題。
隨著巨大的有毒化學物質漂浮帶向北移到俄羅斯境內,中國最高環保官員也被迫辭職,這是由于環境事件而被解職的最高級別官員。據一位知情人士稱,當地政府官員和國有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的管理人士也可能會辭職,正是CNPC下屬一家工廠的爆炸造成了此次水源污染事故。
自吉林某化工廠2005年11月13日發生爆炸以來,已有超過100噸的苯、硝基苯和其他有毒化學物質流入松花江。起初,中國國有媒體否認此次事件已造成任何環境破壞,而一周多以后,處于松花江下游的哈爾濱市突然停止供水,隨后有關污染的流言四起。中國政府直到11月22日才就污染問題向俄羅斯政府發出警告,而同時這塊漂浮帶已從哈爾濱穿行400多英里流入到俄羅斯境內,當然也就激起了俄羅斯方面的不滿。
這場災難也讓中國在外交上遭遇尷尬。中國正承諾大幅減少污染,以迎接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國官員還將北京奧運會宣傳為“綠色奧運”。然而,眾多煤礦的生產和大幅上升的汽車銷量使一年當中的空氣污染天數居高不下,批評人士稱此次北京奧運會要成為“灰色奧運”了。
長期以來,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以及欠佳的環保紀錄已經引發各國對它向海外輸出污染的指責。中國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帶的工廠產生的二氧化硫常常造成香港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大霧。中國發電廠排放的汞遠在新英格蘭都能見到。紐約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項目主管費納·摩爾指出,隨著美國和其他工業國的污染得到遏制,中國的污染排放問題已經變得更加突出。她說,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預測,未來十年內,加州空氣中形成煙霧污染的氧化氮排放物的三分之一將來自于中國。
韓國的研究人員2004年公布了一項研究,顯示該國空氣中4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其他有毒污染物似乎都來源于中國。
在日本,也有一些環境學家指責中國惡化空氣質量,政府的日本國際合作銀行已經向中國旨在遏制污染的項目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援助貸款。
從更廣的范圍來看,中國住宅市場的繁榮發展引發的裝修熱潮推動了對木材的大量需求,一些環境專家稱,東南亞森林的稀有木材正在消耗殆盡。
中國政府的高級官員也在不斷呼吁各省制定緊急計劃,并重新考慮允許在河岸和住宅區建造工廠的增長方案。不過,中國的工業機制基本上無法進行自律。許多大型公司仍屬國有,許多政府機構仍在扮演著監管者和所有者的雙重角色,從而導致了潛在的利益沖突。
經濟學家
敲響環境問題的警鐘
這次事件表明中國社會的發展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這是一個省級最高領導堅持的真實謊言。政府試圖壓制80公里有毒化學污染漂浮物已經在中國東北部一條大河上漂流的事實。雖然此后,政府又承認了事實,并還向也要遭受污染的俄羅斯道歉,但是這次事故再次把眾人的目光聚焦在中國飛速的經濟發展以及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上。環境保護主義者指出,這次事件表明中國社會的發展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亞洲研究部主任伊麗莎白·科諾米是一本環保問題書籍《黑色河流》的作者。她刊登在2005年11月27日《時代》雜志上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嚴峻的形勢。“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地方腐敗現象,以及高度分權的政治體系使成百上千萬的中國人民面臨著一場威脅生命的環境危機?!?/p>
科諾米引用了中國水利部的數據,說有3億中國人每天喝的是被污染的水。其中,1.9億人飲用水的污染程度非常高會導致疾病。而每年都有超過3萬的兒童因為喝了不干凈的水而死于腹瀉。她還引用了中國衛生部婦女健康處處長王斌的話。王斌把2001年至2003年患先天性缺陷的新生兒數量上升了25%部分歸咎于環境污染的結果。
工廠將廢水和污水排入水道和支流中,導致鄰近市鎮村莊的癌癥、流產和其他與污染有關的疾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同時,國家環保總局報道說,流經城市的河流中,75%以上的河流水質不適合飲用或捕魚,政府監管的河水中有30%不適合用于工業或農業。
雖然中國在治理環境的問題上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績,而且中國國家環??偩忠恢敝铝τ谪瀼匾幌盗行碌姆煞ㄒ帲洕难该桶l展卻使得這些成果都被淹沒了,甚至有許多手握重權的人認為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障礙。
因此,國家環保總局經常被比喻為一只沒有牙齒的老虎,不僅要向當地的官員和企業經理折腰,同時還要屈從于中央的各部委。中國國家環??偩指本珠L潘岳在今年早些時候的大膽直言深刻揭示了這個問題。他說環保總局應該“破除一些強勢部門和強勢企業的壟斷利益,將政府的資金用在開發新能源和發展循環經濟當中?!?/p>
金融時報
中國離“綠色經濟”有多遠?
無論是污染的代價,還是清理污染的成本,都不太可能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
工業事故和環境破壞是高速經濟增長的一部分。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爆發過污染造成的疾病,亞洲的“小虎經濟體”也曾出現過橋梁坍塌事件??梢灶A見的是,中國的問題規模會更大。本月,有著數百萬人口的哈爾濱由于受到一座化工廠泄漏事故的影響而被迫停止供水。2005年迄今,在煤礦瓦斯爆炸中遇難的中國礦工超過2700人。
問題是,這類事件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會到什么程度呢?根據中國的數據,事故和災難每年使中國損失80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6%。不過,迄今為止糟糕的安全紀錄似乎只產生了微不足道的影響,自1978年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每年平均逾9%的速度增長。污染也并沒有抑制外商直接投資,目前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已達6000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當然,環境保護需要投入。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每年投入340億美元用于環保。這是個宏大的計劃,因為它超過了國家公布的國防開支。此外,上一個五年計劃中承諾建設的700座水處理廠從未兌現。還有,在省一級,貫徹執行環境和安全政策的阻力很大。就眼下而言,無論是污染的代價,還是清理污染的成本,都不太可能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
各抒己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財政部長菲爾·安基里德(Phil Angelides):我們對中國的此次污染事件要做出強烈反響,我已經敦促大型教師退休基金出售其所持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PetroChina)價值約2400萬美元的股份。如果我們繼續對中石油投資不僅會使我們的資金存在風險,也會損傷我們的聲譽。
英國環境大臣瑪格麗特·貝克特(Margaret Beckett):中國這種快速發展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近幾年,快速發展在無意中造成副作用——收入差距拉大、犯罪率猛升、污染程度劇增、民工短缺、電力和水的短缺——已變得越來越明顯。從能源到土地到勞動力,所有成本已急劇上升,這不由得使人們質疑該地區是否有能力保持近來的發展速度。
俄羅斯著名生物學家、前環境問題總統顧問阿力謝·雅布羅科夫(Alexei Yablokov):過去10年來,阿穆爾河已經受到極大污染,而罪魁禍首就是中國。在意識到這塊漂浮帶將對俄羅斯造成的后果方面,中國政府的反應顯然相當遲鈍,而且要檢測出污染的范圍需要花費數年時間。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教授、英國政府氣候變化問題前顧問湯姆·伯克(Tom Burke):環境對于中國是個兩難問題。中國沙漠化和干旱的加重,正在破壞寶貴的耕地,還導致一些主要城市受到沙塵暴困擾。污染嚴重的發電廠和工廠,也惡化了許多地區的空氣質量。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其環境壓力正開始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出來。中國政府將不得不考慮,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是否超過了任意增加排放帶來的好處。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中國學院的常務院長姜文然教授:這個問題是“結構性”的。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如此之快,這樣的事故一定會發生。你還會看到在資本主義原始時期的金錢觀:能省則省,不惜代價。希望這次事件能為整個中國及其領導人敲響警鐘,促使他們認真考慮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將為之付出的代價。
美國環保組織太平洋環境執行總監戴維·戈登(David Gordon):雖然在過去兩年,世界各地的煉油廠和石化廠都在滿負荷生產,但是中國的問題更加嚴重,因為那里的能源管理局既制定規則又控制著相關企業。管理者根本顧不上安全和環境問題,因為市場和需求都非常強勁。中國的環境官員必須獲得更大的權力才能充分執行相關法律,并在危機時刻迅速做出反應以保護公眾的健康。
美國能源業咨詢師吉姆·布羅克(Jim Brock):中國其他石油公司的事故也越來越多,它們的煉油廠開工率已經接近極限,同時還在努力提高上游設備的生產能力。需求遠遠超過這個系統的最高產能,你讓這個系統超負荷運轉,那么這就是結果,沒有人會去考慮環境問題。
環保壓力團體“地球之友”的執行干事托尼·朱尼珀(Tony Juniper):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開始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也能參與到倡導環境保護的活動中。中國政府已經允許幾千家非政府環境組織進入中國,開展環保方面的工作,這讓人深受鼓舞。許多人正認真地致力于改變現狀。雖然面臨很多挑戰,但是我認為前途還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