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峰會傳來合作之聲
文/王溪
首屆東亞峰會于2005年12月 14日在吉隆坡閉幕,與會各國經友好協商后發表了兩部宣言:《關于東亞峰會的吉隆坡宣言》和《關于預防、控制和應對禽流感的東亞峰會宣言》。兩部宣言分別指出,東亞峰會的目標是促進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經濟繁榮;首屆東亞峰會的參加國將不遺余力,增強本國、本地區和國際社會應對防控禽流感疫情的能力。
本屆東亞峰會是東亞政局上的新生事物。東盟系列峰會包括東盟峰會、一系列“10+1”首腦會晤、“10+3”首腦會議及本次首屆東亞峰會。“10+1”首腦會晤是東盟分別與中國、韓國、日本舉行的雙邊首腦會晤。東盟再與中、韓、日三國領導人集體會晤,就是“10+3”首腦會議。而東亞峰會是東盟倡議召開的、涵蓋“10+3”之外國家的首腦會議,首屆東亞峰會實際上就是涵蓋“10+3”的“10+6”會議。
2005年是個多事之秋,從年頭到年末,各種天災人禍層出不窮。東亞峰會雖然經歷推遲召開的懸念,受到美國的冷眼旁觀,與會各國也有不少是懷揣不滿,勉強坐下觀望,但其選擇在這樣一個人心惶惶的年份即將結束之時召開,無論如何都是對世人信心的一針強心劑。
首先,它在世界范圍內創造了一種可喜的開放式的區域合作新模式。東亞峰會的成員來自3個不同地區,16個成員不是基于區域的一致性,而是基于戰略利益的共同性走到了一起,從而打破了區域合作的地域限制。其次,它在東亞以及周邊地區,實現了各國合作的新平臺。他和“10+3”不同,和“10+1”不同,和傳統的東盟會議也不同。例如,“10+3”成員限制在東亞地區主權國家之內,沒有接納區外成員的打算,而東亞峰會是開放的,下次會上將接納俄羅斯,也許還有其他符合東盟條例的國家。第三,它還使美國不得不更加以和平合作的心態對待東亞各國,而難以再持有以往的居高臨下的態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必然承擔起連同美國和東亞各國對話的橋梁,這也是東亞峰會以開放的姿勢接納盼望參與東亞合作的外圍國家的策略的成功之處。
考慮到東亞各國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國政府管理能力差異巨大,國家之間的歷史恩怨又盤根錯節,包括東亞峰會在內的東盟系列峰會,可以說無法達到歐洲共同體那樣的巨大作用,對于未來東亞和世界格局的影響也只能試探著前行。但是無論如何,在混亂多災的2005年年底,能聽到有關于和平合作的好消息,都是值得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