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號《董事會》雜志
鑒于本刊上期刊登了《國美,狂奔抑或豪賭》一文后,有讀者提出了不同意見,特刊出此文,以供讀者討論。
中國家電制造業果真被渠道“盤剝”了嗎?
近日,國資委對電子行業發出警示:2005年1-8月,47家國有重點電子企業利潤加速下滑,8月份首度出現虧損2.8億元。 據有關資料表明,國資委已經7次向電子行業利潤跳水的現象提出警示。與此同時,有關零售商“盤剝”供應商的言論也不絕于耳,2005年快速發展的國美、蘇寧、永樂等全國性家電零售業,一時成了把中國家電制造業拉下水的“罪魁禍首”。
目前,全球零售業的經營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當連鎖規模足夠大時(如沃爾瑪),他們對供應商和消費者有著極強的控制力,采用的是“吃供銷差價”模式,是以低價采購和提高銷售價同時進行的;另一種就是中國目前的家電零售連鎖模式,在渠道規模不是很大時,賣場商品的價格基本是由廠家來確定,即以返利作為運營的模式。從中國整個家電產業的發展來看,中國的家電零售連鎖模式對于目前中國家電制造業來說門檻是非常低的。如果目前的渠道都無法承受,那可以想象當國際家電連鎖進入中國后,中國家電制造業將面臨怎樣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從家電制造和零售這兩大產業整體發展上可以看出,中國家電零售連鎖企業把所有對廠家的“盤剝”加在一起,毛利總和也只有11%,和BESTBUY 22%的毛利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可以看出,和國際零售業相比,中國家電零售業并沒有從家電制造業身上獲取多大的利潤空間。如果一味地把現在國內的家電制造廠家和零售商之間的矛盾,歸結為中國家電制造業發展不足的主要矛盾,實在是不明智之舉。
對于中國家電制造業利潤下滑的原因,國資委已有分析認為: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優勢,再加上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增幅已經超過收入增幅,國內家電品牌的利潤出現大幅度下降。
中國家電企業頻頻打價格戰的底氣來自其成本優勢。中國家電企業依靠低成本和本土企業的其他優勢,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度在中國家電市場擁有絕對優勢。但種種跡象表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到中國設廠,中國本土企業一直引以為豪的成本優勢也成了這些跨國公司的優勢。這些外資企業同時兼顧本土優勢和技術優勢,正在逐步拉小與中國本土企業之間的成本距離。
然而,當前國內家電制造業仍然依靠價格戰,利潤不斷攤薄,風險不斷加大。但是中國家電廠家非常清醒自身競爭力下降這一現實,都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技術研發,加強和國外品牌的抗衡能力。但是,此時卻有不明白中國家電產業內情的個別所謂的“專家”,一次次把家電制造業的主要問題強行加在流通業身上,企圖隱蓋中國家電產業在前進中核心競爭力不足的主要矛盾。
隨著今年BESTBUY籌資8000萬元的天價,欲霸占北京北三環宜家超大賣場的消息不脛而走,國內的家電連鎖企業普遍感覺到了空前的壓力,提前提高核心競爭力,迎接國際家電連鎖巨頭的挑戰已經成為中國家電連鎖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
其實,中國的家電制造業和零售連鎖業這兩大產業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共同面對國際巨頭的挑戰。當前中國家電連鎖要想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要在人才隊伍、售后增值服務、物流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可見,中國家電制造業在當前競爭力不足的形勢下,制造商與渠道商之間不但不能制造矛盾,而應在長期戰略目標的引導下,重新建立合作關系。從長期發展目標上來看,只有以消費者為中心,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才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因此,未來制造商與渠道商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多維生態關系鏈,這種模式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優勢互補,而是建立在共同事業平臺基礎上的追求市場份額與規模利益最大化的戰略聯盟。
這應是在目前新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家電制造商與渠道商需要共同研究的一個非常緊迫的課題。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壯大,不但需要一個健全的經濟體制,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來理解、支持和推動。(南京讀者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