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使公司的組織者、決策者、經營者、監督者全面到位而又不越位,互相形成一種既協作又制衡的微妙關系。《公司法》就是要通過文字將這種微妙的關系表達出來并進行規制
新《公司法》(以下稱“新法”)于2006年1月1日的正式實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新法在放松行政管制,鼓勵投資,保護中小股東、債權人和勞動者權益等方面都做了周密安排。尤其在公司治理制度設計方面,其高超的立法技巧,必將在多個方面極大地推動我國公司治理的整體水平。
賦予股東對等的權利和責任
投資者設立公司的目的是追求投資回報,但在實際運營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影響到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如不加以合理保護,必然影響投資熱情。新法對股東權利的保護設計不僅周到,而且操作性很強,值得相關立法借鑒。
新法采納了國外先進的立法規則,對股東(董事)會實體違法時的“無效之訴”和程序違法時的“撤銷之訴”進行了區分,從而為股東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司法救濟。新法第22條規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此為“無效之訴”)。“兩會”的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司章程,或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做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此為“撤銷之訴”)。
也就是說,無論是決議程序還是內容存在瑕疵,股東均可訴請司法救濟。相對而言,原法的相關規定則過于籠統。比如原法規定:“兩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侵犯股東合法權益時,股東有權向法院起訴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此種規定并未明確“決議違法”的含義,即構成決議瑕疵的原因不具體;也回避了該項決議是否有效的問題;亦未規定訴訟時效等。
同時,為了加強對中小股東的保護,新法特別規定代表1/10(原法規定比例為1/4)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即有權提議、召集和主持臨時股東會。同時新法還增加了股東退出機制,如果公司出現長期(連續五年)不分紅等三種特別情況,持異議股東可要求公司回購其股權。另外,在關于董事責任的條款中,增加了因董事會決議違反股東大會決議導致公司受損應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該規定將使股東大會有權利、也有能力約束董事會的行為,將股東大會作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的地位落在了實處。
基于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新法同時規定,股東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其他股東利益,否則承擔賠償責任。還增加了“刺破法人面紗”的規定(第20條),即在特定情況下,不允許股東利用“有限責任”侵害債權人利益,而要以個人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另外,股東行使股東大會召集主持權及其他訴訟權利的前提條件為連續持股超過一定期限及達到一定比例。此規定有效限制了股東權利的濫用。
理順公司權力主體關系
雖然原法對董事會、經理的職權分別做了明確規定,但公司實際運作中兩者權力邊界的劃分及職責分工一直讓很多公司深感困惑,甚至因此產生了權力爭斗,嚴重影響了公司治理效果。新法對此的修改將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值得大家仔細研究。
新法將總經理的職位由“法定”降級為“章定”。原法第50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設經理,由董事會聘任或解聘。”新法第50條則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解聘。章程對經理職權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看似只有幾字之差,但其意義將影響深遠。根據原法,總經理屬于“法定”職位,公司必須設立,總經理的職權也由法律具體規定,公司無權更改。新法則否定了這一強制要求,公司既可以選擇是否設立總經理職位,也可以對總經理的職權范圍另行做出規定。
現實的公司操作中我們經常發現,董事會與總經理之間并不存在天然的權力邊界,雖然流行的觀念認為,董事會負責制定公司的大政方針,總經理負責日常運營,但公司實際運作中,所謂“大事”、“小事”很難界定清楚,“大事”往往都是體現在一系列“小事”之中,總經理與董事會、董事長之間很容易產生矛盾。總經理的職位由“法定”降級為“章定”后,總經理的法律地位是“可有可無”的,其打工仔的性質將因此更加突出,董事會對其履行監督職能將更加順暢,公司內部很多權力紛爭就可避免。
新法對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誰擔任也不再做強制性規定。原法規定董事長為公司法定代表人,而新法第13條則規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該款規定對我國公司治理的積極影響將同樣深遠。
雖然很多人都明白,董事長工作重點是公司大政方針,具體經營管理應由總經理負責,但由于原法規定代表公司的法定人選為董事長,能夠代表公司簽署文件、合同的人自然就是非董事長莫屬,總經理的實際管理權限就會相應弱化;同時根據《刑法》的規定,單位犯罪中通常其法定代表人須承擔相應刑事責任,董事長的個人責任最重大。基于以上原因,董事長往往放不下權力,也不愿放權,總經理經常淪為副總經理或車間主任。
在新法施行以后,公司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法定代表人人選。如果股東和董事會充分信任總經理,則可由總經理直接擔任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將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經營管理權,不必擔心董事長在具體問題上的“掣肘”。董事長則可以更加超脫,專心行使自己的監督職能。如果公司認為總經理尚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歷練,則可由董事長繼續擔任法定代表人,針對性賦予總經理部分經營管理權,待其成熟后再逐步增加授權,而這一切在原法中均無法實現。可以說,《公司法》第50條的修改屬于畫龍點睛之筆。
擴大職工的治理參與權
實際上,職工董事并非新引入的概念,原法已規定了國有獨資公司等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公司,其董事會成員中應有職工代表。在此基礎上,新法對職工董事適用范圍進行擴展,增加了其他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中可以有公司職工代表的規定。雖然這是非強制性的,但體現了強調公司社會責任的大背景下公司治理的新特色,即傳統公司治理結構所崇尚的股東本位原則已經發生變化,公司不僅僅是股東的公司,它所體現的是包括眾多利益相關者在內的共同利益,這其中,職工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職工監事的地位不同,職工董事使勞動者能夠直接參與公司的民主管理,這對于保護職工權益、增強職工與股東之間的凝聚力,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方面必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不過,新法對非國有公司未強制規定職工董事,這種沿用依所有制形式區別對待的做法似乎不太科學,有失公平原則,筆者認為完全可以根據公司規模來確定是否需要職工董事。同時,職工董事的選舉程序、具體比例及罷免等問題也未涉及。當然,鑒于這一制度在我國還屬于新生事物,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后再予以完善也許更為穩妥。
新法還明確規定了監事會中職工監事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同時增加了監事會的職權。新法第54條規定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章程或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罷免權和訴訟權,此舉極大完善了監事會制度。另外還增加了監事會/監事行使職權的費用及外聘會計師事務所協助工作的費用均由公司承擔的規定,此類務實性規定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起到了進一步強化了監事會權力的作用。
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使公司的組織者、決策者、經營者、監督者全面到位而又不越位,互相形成一種既協作又制衡的微妙關系。《公司法》就是要通過文字將這種微妙的關系表達出來并進行規制。新法雖然稱不上完美,但確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充滿勇氣、智慧、創新和現實主義色彩的公司法,相信它會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做出貢獻。
(肖卓,北京王玉梅律所上海分所律師;尹中余,上海隆瑞投資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