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DI在直接給東道國帶來一定資本增量的同時,還會對國內資本產生一定的“擠出”或“擠入”效應。因此,FDI對東道國資本形成的影響是確定的,取決于它最終“擠入”還是“擠出”了國內資本。本文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FDI雖然對我國國內資本的“擠出”效應和“擠入”效應并存,但總體上有一個“凈擠入”的效果,因此,FDI促進了我國的資本形成。
[關鍵詞]FDI 資本形成 “擠出”效應 “擠入”效應
[中圖分類號]F833.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4-0056-03
[作者簡介]楊新房(1973-),河北邢臺人,經濟學博士,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國經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國際投資、國際貿易;任麗君(1972-),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河北大學經濟決策咨詢中心副主任,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李紅芹(1962-),女,河北邢臺人,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
一般來說,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的結果是其中一部分轉化為東道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從而直接增加東道國的資本積累和資本形成。但由于它還會對國內資本產生“擠入”或“擠出”效應,從而間接影響東道國的資本形成,因而FDI對東道國資本形成的總體影響是不確定的,它取決于這兩種效應的大小。本文通過建立經濟計量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從而判定FDI對我國資本形成的實際影響。
一、FDI在我國資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來,隨著外商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不斷上升,FDI在我國資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這一點可以從表1所描述的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的變化以及表2所顯示的由FDI形成的固定資產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比重的變化中看出。
雖然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以及由FDI形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FDI在我國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這只是表面的認識。因為FDI在帶來新資本的同時,也可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并不能直接判斷FDI在總量上最終是增加還是減少了我國的資本形成。要全面、客觀地評價FDI對我國資本形成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分析。
二、FDI對國內資本“擠出”和“擠入”
效應的分析與檢驗
1.“擠入”和“擠出”效應的含義
在資本形成方面,FDI對國內投資有兩種不同的影響。一種是“擠出效應(crowding-outeffect)”,另一種是“擠入效應(crowding-ineffect)”。“擠出效應”是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通過在產品市場或金融市場的競爭取代國內企業的結果;而FDI在產品市場上發揮補充作用或先進技術產生轉移或外溢,國內企業提高生產率并實現擴張的效果,就是所謂的“擠入效應”。
一般來說,如果外商直接投資擠出了國內企業的投資,那么FDI每增加一美元時,東道國投資總額的增加將小于1美元。在極端的情況下,一美元的FDI會擠出超過一美元的國內投資,東道國投資總額因而會減少。在發生擠入的情況下,東道國投資總額的增加大于FDI的增加。如果效應是中性的,FDI的任何增加都會引起東道國投資總額同樣的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擠出并不意味著投資總額的絕對減少,而是投資總額的增加與FDI流入數量的增加不成比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999)。
在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中聯合國貿發會議進行了一項相關的實證研究,其時間跨度為1970—1996年,國家數目為39個(其中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包括兩個歐洲的發展中國家和一個轉型國家)。有關FDI對單個國家投資影響的結果表明,中性影響占主要地位的共有19個國家;出現擠出效應和擠入效應的國家,各有10個。就地區格局而言,在檢驗中包括的12個拉美國家都沒有出現擠入效應,而12個亞洲國家都沒有出現擠出效應,也就是說,在亞洲中性效應和擠入效應很普遍,而在拉丁美洲中性效應和擠出效應很普遍,在非洲國家這三種效應都有。
2.實證檢驗
根據“擠入”和“擠出”的含義,我們考察兩個基本的計量模型:It=β1+β2FDIt+β3FDIt-1+β4SAVE+ε和ICt=γ1+γ2FDIt+γ3FDIt-1+γ4SAVE+ε。其中FDIt、 FDIt-1分別表示本期和上期的外商直接投資,SAVE表示國內儲蓄,It表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ICt表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受外資競爭影響的部分。
在得到的回歸方程中,對于第一個模型,如果能判定β2(或β3)的值大于1,則表明當期(或上期)FDI對國內資本形成總額有顯著的擠入效應;小于1就是擠出效應;對于第二個模型,只要能判定γ2(或γ3)的符號為正,則表明相應時期的FDI對國內受FDI競爭影響的那部分資本形成有擠入效應,符號為負則代表擠出效應。這是我們的基本思路。
我們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我國資本總量的替代變量,其數據直接從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中選取,記作I。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資金來源分為“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和“自籌和其他資金”四部分內容,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是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中由國家統籌安排的基本建設撥款和更新改造撥款,以及中央財政安排的專項撥款中用于基本建設的資金和基本建設撥款改貸款的資金等,它受國家政策性因素影響較大,而市場競爭性因素相對較少,也就是說FDI對這部分資金的影響較小。“利用外資”是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國外資金,包括統借統還、自借自還的國外貸款,中外合資項目中的外資,以及對外發行債券和股票等,它基本上也不受國內信貸或資本市場競爭因素的影響。而“國內貸款”和“自籌和其他資金”則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在國內資金市場的競爭活動。因為主要目的是檢驗FDI對國內資本的擠出或擠入效應,因此,我們將這兩部分數值的和記為IC,來表示受FDI影響的固定資產投資(即國內資本形成)部分。
FDI的數據也從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中選取,并按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價折算成人民幣,以FDI表示。投資最終是由儲蓄轉化而來的,而儲蓄則直接地表現為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平衡表(資金來源)中的存款。在各項存款中,財政存款、機關團體存款、農業存款等項所占比重相對較小而且存期相對較短,而城鄉儲蓄存款是金融機構存款資金最重要的來源,也是企業融資最重要的來源和爭奪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用城鄉儲蓄存款(即居民儲蓄)來代表社會儲蓄,用SAVE來表示。在SAVE數據的采集上相對比較困難,1994年之后的數據基本上可以從相應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信息網上獲得,而1993年之前還沒有出現城鄉儲蓄存款這一專門指標,因此我們把統計年鑒中“農村儲蓄存款”和“城鎮儲蓄”兩項值的加總作為SAVE的近似值。由于1985年之后的上述數據比較全面且容易取得,因此上述各項數據都取自1985-2003年19年的樣本區間。
用最小二乘法對搜集和整理得到的數據進行回歸(我們設定t統計量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5%),通過在模型中逐步加入或剔除不同解釋變量的辦法,我們發現在得到的各種回歸結果中,有兩種結果的t統計量、F統計量和DW統計量都全部通過檢驗,并且擬合優度較好,它們對應的回歸方程分別是:
方程(1)意味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我國當期居民儲蓄和當期FDI之間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當期FDI每增加1元,資本總量就會增加約2.75元。因為FDI構成I的一部分,而FDI對社會總資本的回歸系數顯著地大于1,因此可以判定FDI對我國總的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有明顯的“擠入”效應。
方程(2)意味著,國內資本總額中競爭性部分(IC)除了受居民儲蓄影響外,還受到當期和上一期FDI的影響。本期FDI每增加1元,IC就會增加約3.53元,而上期FDI每增加1元,IC就會減少約2.56元。說明本期FDI對國內資本有較強的“擠入”效應,而上期FDI對國內資本形成有一定的“擠出”效應。FDI對國內資本形成的“擠出”和“擠入”效應同時存在。對這一現象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是,因為FDI流入當期,一方面有一個外資凈流入所導致的國內資本增量,另一方面,FDI需要國內一系列配套的投資活動,需要國內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加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由此推動了國內的投資,增加了國內的資本形成。因此,當期FDI對國內資本形成有明顯的“擠入”效應;而當外資企業逐漸形成生產能力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后,往往會憑借其龐大的規模、先進的技術、優質低價的產品、先進的管理和營銷手段等優勢在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上沖擊國內企業,同時憑借其較高的薪酬和優厚的待遇吸引國內企業的優秀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從而對國內資本形成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
把兩種回歸結果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基本推定,FDI對我國國內總的資本形成會產生一個“凈擠入”的效果,也就是說FDI促進了我國的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從這一角度看,我國應繼續加大吸引和利用FDI的力度。
因為FDI對國內競爭性資本會同時產生擠出和擠入兩種效應,如果能對FDI的擠出效應進行有效抑制,那么FDI對我國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的促進或“擠入”作用還會更加明顯。
三、對抑制FDI“擠出效應”的思考
我們的研究結果和1999年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結果中“擠入”和“擠出”效應在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差異隱含了這樣一層含義:FDI對國內資本的“擠出”和“擠入”效應孰大孰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道國國內的政治經濟政策和環境。因此,盡力避免或抑制FDI對國內資本的“擠出”效應,使FDI在我國資本形成中發揮更大作用,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我們還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包括:制定有效的競爭政策來對FDI實行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引導和鼓勵外資企業在與國內企業互補性較強的產業或產品領域投資,合理限制外資在那些與國內企業競爭性或替代程度較高的產業投資;在逐步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的同時給予國內民間資本全面國民待遇,避免政策本身對內資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的“擠出”效應;避免外資形成行業或地區壟斷而提高內資企業的進入壁壘;在國內資本市場向外資開放步伐逐步加快的背景下,要特別注意外資企業在金融市場或資本市場上產生擠出效應;要繼續改革和完善我國的貿易和投資體制,使之更加符合國際貿易自由化規范;政府要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支持力度,盡快提高國內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形成本地技術基礎,以增強同外資企業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外國直接投資和發展的挑戰[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2]楊新房.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收稿日期: 2006-06-23責任編輯: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