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乃唐朝皇帝,隋煬帝楊廣是隋朝君主,且楊廣被縊殺時,李世民還是個10多歲的毛頭小伙,8年后發動“玄武門之變”,迫唐高祖李淵禪位才做皇帝,他倆能有什么關系?但著名的唐太宗“貞觀之治”卻確有隋煬帝的一份功勞。
此話怎講?這得先從隋煬帝之死說起。
隋朝的統一和建立,沒有經過激烈的農民戰爭,只是統治階級內部互相爭斗吞并的結果。舊勢力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起初有過短暫的收斂,對農民作了些讓步,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成了少有的節儉皇帝,他還大力進行改革,使民眾安居樂業,國力也大大增強,但過了一段時間,隋煬帝楊廣繼位后便放肆起來。他窮奢極欲,濫用民力,征調數百萬民工大興土木,建東都、筑西苑、繕離宮、修長城、掘運河、開馳道,還四處游玩,三下江都,又三征高麗,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
隋煬帝作風極其惡劣,專橫跋扈、嫉殺賢能,弄得眾叛親離。他說:“我生性不喜歡人諫。”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黎民百姓,誰進諫都格殺無論,來一個,殺一個,殺得無人敢說一個“不”字。《隋唐嘉話》上記載:“煬帝善屬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隸大夫薛道衡因詩寫得比他好,他就逼薛道衡自殺,并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又如,他曾作《燕歌行》詩,當時文人學士紛紛寫詩唱和,一般都是平庸之作,惟有王胄的詩不在他之下,他又借故把王胄殺了。王胄臨刑時,煬帝還故意口誦王胄詩中的名句,嫉恨地說:“從今以后你還能寫出‘庭草無人隨意綠’這樣的佳句嗎?”
由于隋煬帝的窮奢極欲和專橫跋扈,導致農民大起義和隋官大割據,他無法收拾時局,逃到江都,愈益荒淫無度。此時,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隋官煽動衛士,攻入官中,煬帝更換服裝逃到西閣,被叛官捕獲。他要求飲毒酒自盡,叛官不許,只得自解巾帶交給叛官將其縊死。一年后,隋朝亡,成為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僅維持38年的短命王朝。
此時,李世民才19歲。他年紀雖小,但親歷了隋煬帝的黑暗統治,還隨父起兵太原,參加了反隋的斗爭。隋煬帝的悲劇使李世民為之震撼和懼怕,他做皇帝后,認真總結了歷代帝王尤其是隋煬帝的經驗教訓,認識到要鞏固自己取得的政權,就必須不得罪民眾,并始終把隋朝作為一面鏡子,“慎終如始”,警戒自己,告誡廷臣。
他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面來,總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費財物,多費財物就要加重賦稅,加重賦稅民眾就要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要危殆,國危了人君哪得不喪失?我經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欲。”又說:“我在朝廷上,要說一句話,總要思考再三,怕說錯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說話。”
他對太子李治隨事訓誨,如見乘船就說:“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舟。”并作《帝范》“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12篇,身體力行,傳授李治。
所以,唐太宗很重視并善于用人、納諫;認真整頓吏治,寬簡刑罰,加強中央集權政體;積極推行“以農為本”、“與民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獎勵墾荒,修建水利,發展生產;注重發展學術文化,提倡儒學,開辦學校,健全科舉;慎重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由此使社會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實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四夷自服的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如果唐太宗沒有隋煬帝這面鏡子,可以說是沒有唐太宗的開明及其“貞觀之治”。這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言:“以古為鏡,可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