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業為何無償轉讓?轉讓后雙方當事人為何都“人間蒸發”?
去年12月底,重慶市涪陵區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科的檢察官們經過艱苦努力,終于揭開一起企業虛假轉讓案的內幕,為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挽回經濟損失50多萬元。
擴大生產貸款50萬
賈枚原是涪陵區某鎮小學的一名女教師。1998年,她下海經商,組建了重慶市涪陵區美森榨菜食品廠(以下簡稱美森食品廠)。同年6月19日,她的企業經過工商管理機關注冊登記,領取了營業執照。1999年7月,賈枚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準備收購利民食品廠。由于缺少資金,她與丈夫巧君商議,以美森食品廠的名義,向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江北信用社(以下簡稱江北信用社)貸款。同年7月29日,她與江北信用社簽訂了《抵押借款合同》,約定:美森食品廠向江北信用社抵押借款人民幣49.7萬元,借款期限1年,月利率7.3725‰。美森食品廠用廠房作40萬元抵押,機器設備17臺作20萬元抵押,并在房地產管理部門和工商部門辦理了相關手續。1年借款到期后,美森食品廠沒有如約歸還貸款,只支付了貸款利息。
規避還貸金蟬脫殼
美森食品廠屬于三峽移民淹沒遷建企業,按規定國家是要給予賠償的。三期移民即將啟動,對移民遷建企業賠償就要開始。如何趁此機會搞一下“資本運作”,賈枚和丈夫巧君開始盤算。最后,夫妻二人終于想出移花接木的招數。二人找到時任副廠長的王化生商量,稱自己想到外地去發展,打算把美森食品廠轉讓或拍賣出去,如果王化生愿意買,可無償轉讓給他。王化生心想:“天上怎么會掉餡餅?這等好事會落到我頭上?”但見有利可圖,他還是滿口答應接受轉讓。 2002年2月28日,賈枚與王化生簽訂了《企業轉讓協議》:賈枚將美森食品廠全部固定資產、企業占用土地的全部使用權、三峽工程淹沒補償的接受權零價(不收取分文轉讓費)轉讓給王化生。該合同于2002年3月1日生效。轉讓前的債權債務一律由乙方王化生承擔。同年3月22日,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將美森食品廠的負責人作了變更登記。在與王化生簽訂轉讓協議的前2天,賈枚的丈夫巧君就與涪陵區移民局簽訂了借款協議。該協議約定:美森食品廠用應得的移民賠償資金作擔保,向涪陵區移民局借移民款200萬元。同年3月4日,涪陵區移民局將200萬元移民資金劃給了美森食品廠。這200萬元移民資金到巧君的賬戶后,巧君只劃給王化生538606元,其余的先后從銀行取走。王化生不花分文,就購得美森食品廠的所有權,還得到53萬余元的現金。這對于他來講是天大的好事。不過,王化生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同年12月,他派人逐漸將廠房拆除,將機器設備轉移后逃匿。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多次向美森食品廠發催貸還款的通知書,均石沉大海。
2004年9月,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一紙訴狀將賈枚、巧君、王化生推上被告席,請求法院判決由賈枚、巧君、王化生連帶承擔歸還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全部責任。
然而,賈枚、巧君、王化生三人好像從人間蒸發掉一樣,一直不見蹤影,而坐在被告席上的只有被告的委托代理人。在此情況下,涪陵區法院只好依法對此案缺席審理。2004年12月16日,區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獨資企業法》第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06條、第207條規定作出判決:由美森食品廠償還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借款人民幣49.7萬元,并支付逾期利息。
檢察官發現轉讓“貓膩”
在苦苦等待3個月后,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終于等來一審判決,但這樣的判決結果讓他們難以接受。他們認為,賈枚將債務轉移給王化生未經債權人同意,因此其轉讓協議沒有法律效力。賈枚將美森食品廠轉移給王化生后,實際控制和使用美森食品廠的移民資金,證明企業的轉讓協議并未履行。為此,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于2005年3月向重慶市涪陵區檢察院申訴。
涪陵區檢察院受案后,民行科科長蔣洪很快了解到一些情況:王化生是美森食品廠副廠長,不是合伙經營者,更談不上入股,也沒有多少家產;賈枚的丈夫巧君還在美森食品廠搞銷售。蔣洪又迅速到法院調閱該案的卷宗進行審查。此時,仍有兩個疑問在他腦海里揮之不去:假如是正常轉讓,為什么在轉讓后賈枚、巧君、王化生三人都從人間蒸發?私人財產零價轉讓是非常少的,可賈枚為什么會如此大方?根據這些情況分析,蔣洪認定“轉讓”中肯定有“貓膩”。
蔣洪帶領干警三次到銀行查閱移民資金專戶賬,從成千上萬的票據中查到:2002年3月4日,涪陵區移民局就將200萬元移民補償金劃到美森食品廠移民資金專戶,并且200萬元移民資金是賈枚的丈夫巧君全部經手的。巧君于2002年3月期間三次動用這筆資金,剩余的40多萬元由巧君在以后的時間里零星支取用掉。可以看出,賈枚在與王化生簽訂轉讓合同后,這些移民款仍是由賈枚在掌握開支。
在此基礎上,檢察官們又馬不停蹄趕到區移民局調查,結果發現:賈枚丈夫巧君代表美森食品廠,于2002年2月26日與涪陵區移民局簽訂移民補償金200萬元的合同后,同月28日,賈枚才與王化生簽訂轉讓協議。從時間順序可以看出,他們是先申請移民補償,后辦理企業轉讓。從合同生效的時間看,申請移民補償的合同和企業轉讓的合同在同一天生效。
這些事實讓檢察官感到震驚:三人為了規避償還貸款,聯合上演的“金蟬脫殼”鬧劇演技確實很高!然而,這一切卻難逃檢察官的火眼金睛!
依法抗訴維護原告權益
涪陵區檢察院經審查認為:區法院(2004)涪民初字第1219號民事判決書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錯誤。區法院認為賈枚與王化生簽訂的《企業轉讓協議》合法有效是錯誤的,根據國務院頒發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第26條規定:“三峽庫區搬遷單位和個人,已經得到補償和安置的,其搬遷前的土地和遺留建筑物一律由地方市、縣人民政府移民開發管理機構處理。”《重慶市征地補償安置辦法》第12條規定:“征地拆遷具有土地使用權屬證書和其他合法權證的企業建(構)筑物,按重置價格計算補償費后,原建(構)筑物歸國家所有。”上述國務院和地方性法規,明確規定了被移民補償后的企業遺留的建筑物歸國家所有,私人無權處置。2002年2月26日,賈枚領取本廠全部移民補償金,移民補償合同生效后,美森食品廠建筑物的所有權已經轉移給了政府部門,賈枚便喪失了對該財產的處置權。賈枚仍將該財產進行處置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國家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無效。”
此外,賈枚與王化生簽訂企業轉讓協議的行為實質是一種惡意串通行為,目的是為了逃避申訴人的債務。后來王化生將廠房拆除、賣掉設備后逃匿,造成國家近49.7萬元的資金無法追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的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故賈枚與王化生所簽協議為無效合同。
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005年7月7日,涪陵區檢察院提請重慶市檢察院第三分院向重慶市第三中級法院抗訴。重慶市第三中級法院指定涪陵區法院對本案進行再審。2005年12月13日,涪陵區法院對此案作出再審判決:撤消本院(2004)涪民初字第1219號民事判決;原審被告涪陵區美森榨菜食品廠償還原審原告涪陵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借款人民幣49.7萬元,并支付付清之日止的全部利息;原審被告賈枚、巧君、王化生承擔無限責任。
至此,這件歷時15個月的“扯皮”案,經過檢察院依法抗訴,終于給了原告一個正確的說法,從而維護了法律的公正。
(文中賈枚、巧君、王化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