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農村貧困黨員,一貫地采取“輸血式”扶貧并不能有效地解決根本問題,應以“扶志”和建立有效脫貧的“造血”機制為重點。
搭建“扶志造血”有效平臺
將扶貧活動制度化,使之成為“扶志造血”的有效平臺。在實際工作中,渝北區基層黨組織堅持每周一次黨課學習,使貧困黨員能及時吸收新知識、新觀念,提高覺悟和素質,增強發展內動力。通過信息欄、板報、張貼資料等形式,為貧困黨員及時提供有關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流通、勞動力需求等各方面信息。利用電教網絡、農網廣播等手段努力擴展信息來源及渠道,為黨員脫貧尋找新路子。把黨支部活動陣地同時作為培訓基地,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貧困黨員參加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使貧困黨員至少掌握一門生產技術或技能,促進貧困黨員生產能力和就業能力有效提高。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實施,能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為貧困黨員扶貧扶志工作中的服務作用。
目前,渝北區投入資金1800余萬元,在219個村建成的有獨立產權的活動陣地全部達到“三室八有”目標,不但徹底解決了村級黨組織有陣地辦事的問題,也使貧困黨員“扶志造血”的平臺更加堅實。
建立“扶志造血”長效機制
“扶志造血”關鍵在于在教育培訓、引領和扶助三個方面探索建立長效機制。
建立教育培訓機制從“志”和“技”入手,著力解決“思想貧困”和提升自身技能。通過定期組織談心、鼓勵參與活動、經常開展慰問、加強德勤教育等方式,將鎮村干部每周入戶訪貧制度化,激勵貧困黨員的自強自立意識;本著“有效培訓、提高技能”的原則,充分發動農業、科技、勞動等部門職責,根據貧困黨員實際情況,以周期短、見效快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簡單實用的勞動技能為重點,增強貧困黨員的自助發展能力。同時,通過將貧困黨員與村黨員干部“捆綁”幫帶的方式,讓其與黨員干部一道參與力所能及的服務活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貧困黨員能積極地看到自己作為黨員的價值,增強勇氣、信心和黨員責任感,在群眾中樹立起黨員“求先進、當先進”的良好形象。
創新機制,發揮鎮村干部的引領作用。以“雙強”能人治村為核心,全面推行村干部規范化管理,使致富能力強和帶動能力強的村干部,成為對貧困黨員扶貧扶志的主力軍,使幫扶工作經常化和責任化。目前渝北區村干部平均年齡37.9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63%,70%的村干部是專業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基本形成以強帶弱、能人治村的發展格局。
創新措施和載體,建立扶助多元化機制。針對農村貧困黨員的實際問題,建立起貧困黨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教育“三免一補”和貧困學生助學制度、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及轉移制度等。為了激勵貧困黨員,渝北區讓有一定能力、一定條件的貧困黨員參與到農村生產經營中介組織產、供、銷服務的各環節,實現貧困黨員有崗、有責、有為,有效發揮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圍繞全區農村主導產業,依托種植、養殖大戶,建立生產培訓示范基地,對貧困黨員進行生產技術指導,把知識講授、現場觀摩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多元化幫扶,有效提高了農村貧困黨員的發展意識和生產素質,增強了他們的生產能力,使他們邁出了脫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