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科技導報》副主編蔡德誠教授——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民族復興大業的理性保障
嚴肅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真誠真摯的人文追求,是實現中華民族中興大業的理性保障。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也是完全符合馬克思終生探索、追求的人類理想社會目標的。馬克思人類理想社會的實質內涵,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三大目標,即: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社會每一個成員在其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機會公平、公正;社會每一個成員個性全面自由發展基礎上的全人類的解放。這三個目標匯聚到一點,其核心就是“一切為了人,為了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這正是馬克思開辟的人類解放事業最崇高最實質之處,也是其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最集中體現之處。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哲學博士孟建偉——
以新人文觀來把握科學和現代化的價值
以新的人文意識或人文觀念來理解和把握科學的價值,有助于把握科學的技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的辯證統一。對于處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中國來說,當然應當充分挖掘并利用科學的技術資源和經濟資源,以此來帶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經濟的高速增長。但實現現代化不僅僅只是經濟的巨大發展,它更是意味著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觀念等在內的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人們在突出強調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時,也應當高度重視科學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學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資源,從而促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秦德君——
著力打造人文城市
“器物城市”、“技術城市”都有其合理性,但今天我們的確需要跨入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城市”。城市發展的內質和形態之所以應以人文為上,是因為在城市空間中生存的,是“人”而非器物。人作為豐富多彩的生命個體,本質上是非數據化的,其表也“物”化,其根也“文”化。當今世界,人們越來越多地認同這樣的理念:人文構造、人文精神和文化品質,是一個城市的根基與靈魂。一個城市的現代化,除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完善、科學技術處于前沿地位外,還必須實現歷史文化在生活中重現度高、社會環境高度人文化、廣義上的文化的高覆蓋率、教育高度普及、人居環境形成獨特風貌、公眾活動發達、大眾行為方式科學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