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雙眼睛在黑暗里渴求光明,就有多少人牽扯你的神經;你是光明的天使,帶著七彩世界,走近盲人的視野;每一雙復明的眼睛,無不浸透你止于至善的大醫精誠。”這是“2005年度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獲得者,共產黨員,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眼科主任、西南眼科醫院院長,教授、主任醫師陰正勤的受獎詞。
“中國的盲人更需要我”
1976年,從內江市衛生學校畢業的陰正勤,被分配到自貢市榮縣醫院當了一名眼科醫生。
這期間,一個4歲小孩患雙眼母細胞癌無法治療;一個24歲的體育學院小伙因患視網膜色素變性而失明;一個40歲的農民因蠶蝕性角膜潰瘍疼痛難忍,要求醫生為其摘除眼球。這三個病例,深深地刺痛了陰正勤。
當一名優秀的眼科醫生!成為陰正勤最堅定的追求。她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97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并一鼓作氣攻讀完眼科專業碩士、博士。
機遇總是垂青勤奮上進的人。1990年3月,陰正勤應邀參加在廣州舉行的國際學術大會,她的論文引起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眼科系視覺電生理室主任維根博士的關注。
會后,維根找到陰正勤:“我所熟悉的中國人都希望我給他們找一份工作。你們國家的科研人員一茬一茬地往國外跑,你怎么看?”
這個問題很尖銳,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陰正勤不卑不亢地回答:“這是因為中國的教育資源還不夠充裕,他們都希望有機會接受學習。”
這句話砸出了一股精氣神。1990年11月,維根關于采用視網膜微電極研究眼底病變的課題獲得資助經費后,她立即來函,邀請陰正勤以工作簽證的方式赴澳做兩年博士后研究。
1992年3月,陰正勤赴澳,在兩年時間里,她系統研究了視覺發育可塑性機理和小兒眼科的臨床基礎、眼底病的基礎與臨床,并破例獲得了注冊醫生的權利,既有處方權,又有手術主刀權,科研能力、臨床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994年陰正勤又應邀到該大學視光學院做研究員,原本用3年時間完成的項目,陰正勤不分白天黑夜刻苦攻關,提前半年完成了課題,并在國際著名的眼科雜志發表了論文。
當時陰正勤做研究員的年薪達到4.8萬澳幣,折合人民幣30萬元。課題完成后,學院想挽留她。陰正勤認真地說:“你們的研究需要我,但中國的盲人更需要我。”
一幅悲情油畫的觸動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勃魯蓋爾畫過一幅充滿悲情的傳世油畫《盲人的寓言》:村邊,6個盲人手拿木棍相互牽引,小心地探著路,帶頭的盲人已掉進了溝里,緊跟的一個也即將跌倒……
陰正勤說,她每次看到或想起這幅畫,心頭格外沉重。
而1989年7月,被特招到西南醫院的陰正勤,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沉重:眼科面臨學科萎縮,既不是醫院的優勢學科,也不是學校的重點學科,在全國沒有任何影響力。
發展步履艱難,但橫下了心的陰正勤卻充滿信心。
信心源于她一步步的踏踏實實,她主導的兒童斜弱視和視覺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以及眼組織細胞培養與移植和外傷性視神經修復與再生研究項目,開創了臨床眼科治療的新途徑。
1998年,陰正勤開始采用眼科多媒體教學,她創造的多媒體課件獲得重慶市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陰正勤參與編寫的《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成為了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
陰正勤已站在很高的起點上,但她悉心關注的是未來,她要培養大批優秀的眼科人才。
在國外做研究員期間,陰正勤曾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5人。作為眼科主任,每逢軍內外學術會議,陰正勤都優先安排年輕人參加;對外學術交流,盡量讓年輕人登臺發言;到外地進修、考察,積極推薦年輕人前往;學科的重要課題,創造條件也要讓年輕人上。用陰正勤的話說,恨不得把他們個個都培養成為最好的眼科專家。
作為眼科教授,從1999年開始,陰正勤每年免費為西南地區基層醫院舉辦“眼科知識更新學習班”,接受培訓的眼科醫生已有400多人。她還建立了5個網絡醫院,輻射整個西南。如今,324醫院、成都軍區總醫院、二炮總醫院、三峽中心醫院、涪陵中心醫院等9所醫院,長期得到陰正勤的幫助。這些醫院都能夠很好地實施兒童弱視綜合治療、眼貫通傷玻切手術、高度近視透明晶體超聲乳化術、羊膜角膜聯合移植手術等技術。陰正勤的努力沒有白費,她為2000多盲人送去了光明。
重慶有十幾萬患眼疾的人需要光明。作為眼科醫院的院長,陰正勤積極與重慶市殘聯組建“復明中心”。她帶著一批專家教授,用最低廉的價格為偏遠山區的殘疾人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
事業之光,在生命的節奏里閃爍
陰正勤患有嚴重的關節炎。
骨科主任楊柳告訴她,有兩種治療方案,一個是叫她每周用兩個半天去打一次針,另一個是叫她請假休養一個月做療養,而她兩種辦法都沒選擇,還是繼續上她的班。
陰正勤喜歡低著頭走路,而且走起路來速度快得驚人。
眼科副主任王一遞給記者一本眼科工作日記,記者看到,星期一早上7點半,陰正勤就趕到病房查看重點病人,8點上門診看病人直到中午1點,下午到病房把所有病人巡查一遍,對第二天做手術的病人逐個細致檢查;星期二全天手術,持續到晚上;星期三上午到門診看病人,下午上住院部查房,晚上組持研究生論壇;星期四上午大查房,下午討論疑難病例,晚上給進修生講課;星期五上午手術,下午醫院周會,會后趕到科室進行一周工作小結和近期工作安排。還有科研、教學、管理……等待著陰正勤。
難怪她家人說,她下班了,只是換個地方工作而已。
正是因為陰正勤有著這股勁,她在引進國際前沿的玻璃體切割、準分子激光、白內障超聲乳化三大臨床技術的同時,建立了西南地區第一個眼庫。眼下,麻醉下的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準分子激光治療遠視、兒童屈光參差準分子激光矯治、嚴重眼外傷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等8項新技術中有3項填補了西南地區空白。
事業就像她的生命。在西南眼科醫院門診量每天300多人、年收治住院病人3000余人、年手術量達9000余臺的情況下,51歲的陰正勤,帶領眼科30名醫生、40名護士和15名技術人員,像一臺高速奔馳的列車,正拼命地向前奔跑。
怪不得陰正勤的先生說,寧愿做陰正勤的病人,這樣可以多一些時間跟她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