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更難。當新一屆畢業生邁出找工作的腳步,這個問題又不可避免地浮出了水面。
現實掃描
據廈門大學調查顯示,在相同條件下,女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63.4%,比男生低8.7個百分點。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調查顯示,被調查的75家企業當中,有42家表示,在工薪相同的情況下,愿意招收男生,只有3家表示愿招女生。
鏡頭之一:2002年5月8日晚,濟南一所高校的5名大學應屆畢業女生醉倒在街頭。這5名女大學生從2001年年底就開始聯系工作,每次應聘,她們的初試成績都很好并能連續以高分通過多輪考核,可最后總是等不到好消息。隨著畢業時間臨近,她們既著急又傷心,于是便借酒消愁。
鏡頭之二:重慶某高校女大學生宿舍,里面幾乎一個模式:每間宿舍8個人,約有一半考研,廢寢忘食地學習(她們大多數是想通過繼續深造積累就業資本);另一半找工作,累得焦頭爛額。
鏡頭之三:某高校招聘會現場,一位招聘單位的領導,對陪同男朋友找工作的大三“美眉”青睞有加,而對所學專業與其招聘崗位對口的相貌平平的應屆女大學生,則不屑一顧。
…………
原因探析
重慶市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對全市2400多個單位用人情況調查顯示:近3年來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特點有二,一是用人單位需求仍以本科生為主;二是工科畢業生需求量較大。然而,筆者走訪符合這些特點的女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絕大多數卻是茫然地搖頭。在求職路上,即使在相對有利的形勢下,女大學生仍然敗走麥城,到底原因何在?
首先,從外界因素看,性別歧視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包括直接掛牌拒招女性,招聘時限制女大學生在一定時期不得結婚生育等。在現階段,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殘余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具體到就業領域,則表現為公開和隱晦的性別歧視。例如,湖南省在錄用公務員的體檢標準中,文件第22條明確規定:“女性第二性征發育正常,乳房對稱、無包塊,外陰無炎癥、潰瘍、腫瘤,無子宮脫垂,為合格。”該文件第21條還規定:“婦科體檢包括:詢問月經初潮年齡、周期、出血量及持續時間;有無痛經、白帶,有無伴隨癥狀及其程度。已婚婦女作陰道涂片檢查。”這明顯帶有歧視性。還有一些單位不要水平要“花瓶”,不重能力反而把容貌、身高、三圍等作為錄用條件。
其次,從生理因素看,女性的生理職責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而女性由于要承擔繁衍后代的生育職責,由此會產生生育成本。對于企業來說,用女性相對于用男性來說成本就會較高,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企業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優先選擇的當然是男生。正如在某高校校園招聘會上,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毫不隱諱地說:“女生一進單位就面臨戀愛成家、結婚生育問題,既麻煩又不利于專心工作和事業的開拓。”
第三,從心理因素來看,大學生的“城市情結”更使女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雪上加霜。據資料顯示:2002年,遼西北5市的省級以上貧困縣中,升入大學本科的學生有8847人,同年,返回當地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僅為392人,絕大多數人選擇了留在城市。這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難”是相對的,主要是指在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就業難。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女大學生要想在大城市和某些發達地區有限的就業崗位上“沖開一條血路來”,難度可想而知。
第四,從制度環境看,保護男女平等就業的法律制度“執行難”。目前,在我國,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還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男女事實上的不平等。雖然,我國也有保護婦女勞動與就業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婦女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禁止歧視婦女”;“各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對違反這些規定也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如“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應當錄用而拒絕錄用婦女或者對婦女提高錄用條件的”,“由其所在單位的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并可根據具體情況,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然而這些法律條文“看上去很美”,卻很難執行甚至無人執行,歧視婦女的現象得不到有效制約和懲處,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就業上的歧視行為。
破題之策
今年,全國將有355萬高校畢業生直面就業挑戰,其中有44%的女大學生。面對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門將組織高校畢業生到農村開展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人事部等部門還將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等等。這些政策無疑將有力促進大學生就業,但面對已占半壁江山的女大學生,如何解決她們的就業難?筆者認為,要破解女大學生就業之難題,需要國家、社會、個人齊心協力。
首先,女大學生要自強、自立,增強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當前的勞動力市場,是用人方占主導地位。女大學生要搶過“獨木橋”,自強、自立是必備前提。例如,在打好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的前提下,多熟悉些就業知識,了解就業信息和用人單位的一般招聘程序,增強自己的求職技巧,克服求職過程中的依賴心理等,都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其次,社會要改變對女性的偏見,增強對女性的認知感。傳統的性別偏見使女性長期處于“第二性”的劣勢地位。在公共領域里,社會資源和權力大多都掌握在男性手中,我們似乎并未擺脫男權社會的陰影。在這種氛圍下,女性的主體意識被湮沒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角色中。要改變社會的這種性別偏見,要在全社會加強反性別歧視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對女性的關注度。讓女性走出家庭,邁向社會,更多地承擔社會工作。
第三,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制定和完善保障男女平等就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確立公平的勞動力市場。在立法上,針對女性的生育成本問題,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讓政府與社會來分擔用人單位因雇用女性產生的生育成本;借鑒國外立法中反就業歧視的做法,招聘廣告、面試等不能帶有不公平、涉及侵犯隱私的問題;通過立法,提高男性的用工成本,促使企業尋求較低成本的女性用工;各級勞動管理部門設立“就業性別平等”監管辦公室,定期檢查各單位的用工情況,預防“就業性別歧視”的出現。
第四,加大力度發展第三產業和社區服務業,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產業基礎。根據美國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帕森斯的理論,男女社會化的歷程非常不同,男性通常承擔起創造財富、執行具體任務的工具性角色,而女性承擔通過情感來形成凝聚力的表達性角色。在工業社會,大多數的社會公共領域中的角色是工具性角色,表達性角色更多在家庭中。近些年,隨著對經濟利益的追逐,許多用人單位更多需要具有工具性特征的男性,女性越來越被鎖定進而凝固在表達性角色上,譬如空姐、公關小姐與秘書等等。根據這種理論,第三產業和社區服務業對女性的需求量更大,比例更高。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發展對女性需求量大的第三產業和社區服務業,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產業基礎。
第五,高校可以嘗試因“女”施教,開設的課程、選擇的科目更有彈性,方便大學中的所有學生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以提高女大學生就業的針對性。
(作者系重慶社科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