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共產黨人,他們生活、工作在老百姓身邊,干著最普通的事。他們沒有孔繁森、牛玉儒和任長霞那樣出名,他們的事跡也沒有那么可歌可泣。
可就是這些看上去平平常常的共產黨人,當他們一旦離去,或人們一旦發現他們,大家才掂量出他們的分量。
周啟光就是這樣的人。當56歲的開縣社區干部周啟光因疾勞成疾住進醫院,居民們齊刷刷地跪在醫生面前:“這樣好的干部不能走啊!”數以千計的居民陪伴了周啟光三天。當周啟光經搶救無效不幸早逝后,自發前往為他送行的居民排了一公里多長,個個泣不成聲、淚流滿面……
鄭子全也是這樣的人。巫溪縣八寨村“赤腳醫生”、52歲的鄭子全,扎根大巴山行醫31年,診治病人10萬人次,為了救一名鄉親,他痛失了愛女。他與農民根脈相連,休戚與共。他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大。無論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遠,只要鄉親來喊,他隨時出診。他是社會普通一分子,但在村民眼里,那可像一座護佑生命的“圣殿”。
來自于人民,又將身心融入人民。一個樂意于當群眾健康的“守護神”,一個甘當為群眾排憂解難的 “小巷總理”。一次次“跳農門”的機會來了,鄭子全都婉言謝絕:“我一走,誰給鄉親們看病?”一句大白話,折射出一個黨員的愛民責任。周啟光生前也常說:“凡是群眾需要,哪怕是很小的事,也要當作一件大事辦實辦好。”2004年開縣“九·四”特大洪災時,周啟光帶著義務巡邏員沿河巡查,先后疏散沿河居民350多人。洪水已漫進屋里,70多歲的胡安桃老人無論如何都不愿離開,情急之下,周啟光背起老人就跑,把老人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后,他又沖進了洪水中……在那次特大洪災中,該社區沒有一人傷亡。正是周啟光這些普通小事,凝結起共產黨人為民的崇高情懷。
用身心愛民,是周啟光、鄭子全精神的共同特征。他們是人民中的一員,他們了解人民、關注人民、熱愛人民,對人民有著難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是不是真正“愛民”,是檢驗每個共產黨人的試金石。我們既可以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一代一代中央領導人言行上感受到,又可從周啟光、鄭子全這些普通黨員身上觸摸到。一個對人民沒有感情的黨員、干部,怎么可能期待他為人民的疾苦而憂心、為人民的安危而揪心、為人民的利益而操心。
大道無形。人們對黨的認識,更多的是從身邊的黨員身上去感知,用他們的一件件小事來“打分”。你愛老百姓一尺,老百姓敬你一仗。你高高在上、作風漂浮,甚至以權謀私,群眾就會指著你的背脊梁罵。一個一心為民的共產黨員,也許一時不會得到上司的賞識,也許會一貧如洗,但“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人民會銘記你一生。這是再多的金錢都買不到的。
每個共產黨員必須懂得,有沒有用身心愛民,絕不是個人行為,而是關乎黨的形象和生命。只有做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嚴格要求自己,慎權、慎獨、慎微,才能獲得人民的愛戴和擁護。尤其是生活在基層的共產黨員,就是要融入人民、服務人民,努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民心,是一面鏡子;民心,是最好的標準。身心融入群眾,普通鑄就崇高。周啟光、鄭子全在人民這面鏡子中,無疑是完美的。同時,他們也是一面鏡,可供我們每一個黨員照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