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汪洋——
完善思路,優化環境,鍥而不舍,志在必得
要把庫區的情況研究透徹,把國家的政策研究透徹,提出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案;要把項目的前期工作做扎實,尤其要做好可行性研究;要有一種鍥而不舍、志在必得的勁頭,爭取到更大的支持。
要用好資源優勢,進一步完善加快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創造各種經濟成分參與加快發展的環境——一方面繼續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在創造軟環境上下功夫。
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鴻舉——
工作重心向產業發展轉移
庫區要用好用活國家有關產業發展、移民后期扶持和對口支援等政策。加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力度,突出發展天然氣及鹽氣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現代制藥、旅游和港口經濟等產業,深入推進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建設,構建清潔能源和資源加工業基地、國際黃金旅游帶。
重慶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馬正其——
多管齊下發展庫區產業
一是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重點建設鹽氣化工、綠色食品、環保型建材等工業基地以及柑橘、中藥材、榨菜等農業產業化基地;二是積極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組織他們有序地輸出到東部發達地區;三是利用好中央的政策,同時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積極地變“輸血型”支援為“造血型”支援。
萬州區區長吳政隆——
“三優”推動庫區發展
庫區工作應該從以移民為中心轉移到移民與讓移民安穩致富并重上來,圍繞優勢資源、優良環境、優勢產業這“三優”,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藥材、農副產品加工、商貿流通、旅游等優勢產業的發展,同時給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從而推進庫區產業發展。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蒲勇健——
讓農民在離鄉不離土的農莊就業
通過合適的制度,吸引投資,建立大型農莊,走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道路。由貿、工、農一體化的規模經營,取代分散的小農經營。村民并不離鄉背井,但身份轉換成城里人,在農莊集中就業。以農莊的方式,農民通過土地入股和打工,可獲得穩定的雙重收入。
重慶市環保局副局長、教授陳萬志——
重點發展支柱型項目
結合庫區現有的產業現狀,每個縣重點發展一個支柱型項目。比如巫山縣已經成為第一個生態農業區,他們的生態旅游發展得很好。應參照巫山模式,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好好規劃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盡量減少污染嚴重的重化工企業。
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院長任宏——
旅游、航運、物流并舉
要做足旅游文章,以形成“一軸貫通、兩翼拓展、三區聯動”的大三峽旅游發展總體格局。要將庫區港口、碼頭建設好,依托長江的黃金水道發展航運業,并以此為媒打造物流業,當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