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岫茹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研究員
人生的三個階段是不可分割的,在兒童時期有健康的“心理儲備”,才能在中青年階段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在中青年時期注重心身自我保護,才能有健康長壽的老年。
做心理咨詢工作已經20多年,我見過各種心理疾病患者,然而,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案件還是令我震驚。2005年春節,人們起床后,發現樓下停著好幾輛警車,從電視新聞中知道:一名40多歲的男子,將自己14歲的女兒推下樓身亡,并把他的妻子砍成重傷,他自己不聽警方勸告,在大年三十的夜里從17層高樓上跳下自殺……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家陽臺對面的那座樓里。違法犯罪的人大多數屬于“反社會型人格”;而自殺是一種精神疾病,目前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自殺身亡;有2600萬抑郁癥患者;還有1600萬精神病患者。
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令人關注。改革開放20多年來,民眾生活越來越富足;但同時人們有諸多煩惱和不開心:社會壓力很大,生活節奏太快,競爭過于激烈,身體勞累,精神疲憊。因而人腦和神經系統,這個人體的司令部,即人的心理活動的大本營,必需適應社會環境發展變化。所謂心理疾病,其根源就是個體對環境的不適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健康生存的能力、即開心的能力,才會樂觀豁達地面對每一天,超越任何坎坷與挫折。
生命保護期如何面對壓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人類身心發展和年齡特點,將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即生命的準備期:0~20歲;生命的保護期:20~60歲;生命的質量期:60歲以上。
中青年時期是生命的保護期,就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一樣,必需每天檢修和精心保養,才能有真正高效率的工作。而在我國,人們多認為中青年時期是“消耗期、奉獻期”,不超負荷運轉才怪呢!近年,中青年人群中70~80%處在亞健康狀態,猝死的病例越來越多。
例如,中學教師孫女士,邊堅持工作邊讀研究生,這樣她就沒有了雙休日,每天緊張忙碌得很。孫女士的父親不幸患了癌癥,作為女兒的她不能不照顧老父,因為她唯一的弟弟在國外。不巧的是,孫女士的丈夫又遭遇車禍,雖然只是外傷,但也住進了醫院……孫女士感到身心都要崩潰了,她給學生上課時常常走神,注意力很難集中,而且出現了頭痛、胸悶、心慌、失眠、食欲下降等軀體癥狀。她來求助心理咨詢,經心理測試,證實她已有輕度的焦慮癥和抑郁癥。她說:“我都32歲了,到現在也不敢要孩子,卻還是整天忙得團團轉。只要有一點意外,就覺得沒法承受了,我們這一代人可活得真累呀!”孫女士決定暫時停止讀研,又與學校商量給她減少了上課任務,經過及時的心理調適,才勉強渡過了這次家庭危機。
有些單位的領導者或新聞媒體,常表彰和贊揚那些不顧個人健康、無暇關注家庭、拼命工作的所謂“先進分子”,甚至已罹患癌癥等重病,或是被“累死”,卻被稱為英雄和榜樣,號召人們學習他們……顯然,這是與科學的健康觀念相違背的。在發達國家,已通過立法手段,限制、甚至禁止企業員工隨便加班;并通過“精神衛生”立法保證人們的心理健康。
筆者親歷的是,曾經有十數起外企老板陪同自己的員工來進行心理咨詢,并由公司來買單。例如,袁小姐是某外企的普通職員,她妹妹忽然患了精神分裂癥,她不得不請假,去處理妹妹住院治療事宜。她的部門經理了解情況后,真誠地安慰她不要著急,并抽出時間陪同她進行心理咨詢,以使袁小姐有一種穩定的心態投入工作。
中青年如何面對社會壓力?健康第一是根本,拼命不如長命,應有長遠的眼光和目標。
生命準備期怎可透支健康
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這是WHO的專家調查研究的結果。如果把金錢、名利、地位、享樂看得高于一切,就會不擇手段地為身外之物去拼命,成為“忘我”的工作狂、學習狂,無節制的生活方式,必然會得到負面后果。如今最“累心”的還有孩子。為了不會“輸在起跑線上”,許多中小學生不得不參加各種課外培訓。但當孩子還不能掌握自己命運時,他們的身心健康是否被家長和老師們關注呢?我國至少有3000萬中小學生有各種心理問題,在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的比例在20~30%。無論他們學習成績高低,心身健康出現問題的孩子其實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許多孩子出現厭學、逃學,上網成癮等,都是對這種“填鴨式”教育的消極回避和反抗。
例如,一名11歲女孩告訴我,她從上幼兒園開始,至今已參加過20多個培訓班,琴棋書畫、鋼琴、唱歌、舞蹈、英語、奧數等等無所不能。可是,看看這個小女孩,已經戴上500度的近視眼鏡,身高低于同齡人,還有些虛胖。當向她提出下列問題:你什么時候和同學一起玩?你喜歡什么體育活動?你看動畫片嗎?你看課外書嗎?父母帶你去過兒童游樂場嗎?……女孩呆滯茫然地看著遠方,輕輕地嘆著氣,無可奈何地說:“沒有時間,我哪兒有時間?我不能貪玩,我知道父母為我的學習花了很多很多錢……”
當“神五”、“神六”飛船歸來之后,航天員的明星效應顯著。航天員可稱為全人類的“健康之星”,他們在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是我們的榜樣,許多青少年也渴望成為航天員。試想,若孩子們都成了被動的“學習機器”,以后還能夠選拔出合格的航天員嗎?而如果您的孩子像航天員那樣心理健康、身手矯健,今后在社會競爭中還會害怕挫折嗎?
生命質量期為何無為空虛
人生的三個階段是不可分割的,在兒童時期有健康的“心理儲備”,才能在中青年階段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在中青年時期注重心身自我保護,才能有健康長壽的老年。
CCTV《東方時空》節目,在北京、上海、廣州等7個城市,抽取2225名6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一次調查,結果十分驚人:老年人典型的一天內從事的主要活動是(可多選):
1、看電視85.0%;2、家務勞動61.8%;3、鍛煉身體55.8%;4、閑坐36.4%;5、遛彎/逛街35.9%;只有0.5%的人選擇了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也就是說,有99.5%的退休老人都脫離了社會活動,老年人的主要活動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相對很封閉,和社會活動離的就更遠。因而也會因此誘發老年人各種心理疾病,如老年性抑郁癥,老年癡呆癥,以及諸多慢性老年性心身疾病。
老年人常被看作無用的累贅,他們的潛能不能發揮,許多寶貴的人才被埋沒。例如,一位全國勞模、有多項發明的8級老技工說:“我聽說現在企業招不到技工,為什么不多多辦技校?我工作40多年帶了幾百個徒弟,也在技校講過課,帶過學生實習。可我退休后無事可做,閑得難受。雖然現在技術進步了,可是技工的一雙靈巧的手還是任何機器代替不了的。就是讓我出出主意也行啊……”其實,老年人中藏龍臥虎,健康的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可繼續有較多的“產出”。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心理需要,老年人如果能夠發揮潛能,可向年輕人傳授技能和經驗,從而更好解決就業問題,推動經濟發展。社區還應建立老年活動站,使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動場所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也可組織老年志愿者為社會做各種公益事業。
心理不健康生活怎小康
在不少報刊上刊登過一個富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一位哈佛大學企管系的高才生到墨西哥度假,遇到當地一名漁夫,不到一刻鐘就釣滿整簍的魚,準備打道回府了。高才生問:“為什么不多釣一些賣錢呢?”漁夫答:“夠我一家人過日子了,明天再釣吧!”高才生建議:漁夫每天多釣一些魚,存夠錢買一條漁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魚,再組成捕魚公司,自己當老板,雇用別人去捕魚;等公司擴大成熟后,再組成企業集團,最后讓公司股票上市,賺更多的錢。漁夫問賺這么多錢后,做什么?高才生說:“就可以高枕無憂啦!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去釣釣魚,下午回來和老婆睡個午覺,睡醒了再和老朋友出去喝幾杯,每天都很悠閑。”漁夫說:“那還是算了吧,我現在天天就是這樣悠閑地生活著,何必等到老了以后才享受呢?”
漁夫的生活方式可讓我們頓悟。“兩套房子一輛車”這類物質目的,不斷折磨著我們的神經,拷問我們的靈魂,為了盡早實現它,失去了多少快樂和悠閑?有的人甚至還失去了健康和生命。年輕時拼命掙錢,不顧健康;到了老年渾身是病不開心,血汗錢要拿去看病買藥吃,這值得嗎?所謂小康生活,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主要是精神上的滿足和幸福感,精神上的開心、愉悅。并非反對人們去賺錢和發展事業,而是提倡在家庭、事業和心身健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所以,有心理學家說,具備開心的能力就會給您的事業和家庭發展“加分”。
具備健康生存的開心能力并不難,我們應盡力做到:①善于傾訴,向家人和朋友敞開心扉說出心里話;②自我控制,工作生活節奏適宜,不要長期超負荷;③期望適度,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可要求十全十美;④學會求助,不要愛面子,心理有問題就向心理咨詢部門求助。
從現在起,我們應要求家人和自己“每天只釣一簍魚”。我們應該騰出時間和心情,看看花開花落,聽聽風聲雨聲,享受與老人、孩子在一起的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