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農村變革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社會利益格局和群眾利益實現方式、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深刻變化,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按照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要求,改革體制,創新機制,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
關鍵詞:鄉村變革;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3-0029-03
從1978年開始,中國農村經濟制度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主要有三項:一是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二是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三是農村稅費改革。由此推動的波瀾壯闊的農村經濟實踐,給中國農村社會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時代變革。這些變革既給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鄉村變革給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帶來的新課題
1.鄉村經濟結構的變化給基層黨建工作帶來新課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占國家GDP總量的比重在持續下降;鄉村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第三產業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農業服務專業戶,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使中國農村由傳統的農業型社會逐步向工業化社會轉變。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新情況、新矛盾和新問題,使我們基層黨組織過去行之有效的領導方式、工作方式,與新時期新任務不相適應,尤其是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實施,更要求我們必須著眼于農村經濟變革的實踐,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
2.鄉村社會結構的變化給基層黨建工作帶來新課題。經濟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組織結構發生變化。首先,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導致農民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階層分化。就目前農村的情況看,大體可分為私營企業主、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半農半商者、農業勞動者等。不同的階層,必然在利益訴求上有所不同。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如何協調滿足每一個階層農民的利益訴求,贏得其支持,是一個新的課題。其次,改革開放以后,一些新興的組織在農村社會應運而生,而且影響力越來越大。一是集體或民營的工商業組織發展壯大,據統計2003年,農村有40萬個集體和股份合作制企業,300萬工商戶。二是農村新型合作社組織發展壯大。據統計,全國目前大約有140多萬個各類新興的合作經濟組織,這些組織利用其與農民之間比較密切的經濟聯系,也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三是各類行業協會發展壯大,到2002年,全國已有農村專業經濟協會10萬個,這些行業協會的結構雖然是松散型的,但是,其在農民中的影響力不容低估。四是宗教組織的影響越來越大。對這些新興組織,如何引導、規范,并使之為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服務,成為非常現實的課題之一。再次,在農村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農民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貧富懸殊矛盾漸漸凸現。如果任其擴大,就會發生質的變化,轉化為兩極分化。目前,一些地方農民生活長期徘徊在溫飽線上下,而貧富分化有增無減,這種狀況已經引起了一些農民的失望和不滿,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黨在農民中的威望。這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來一定難度,也增添了新的任務。最后,由于以上新課題新任務等多種多樣的原因,導致部分基層組織影響力降低。一是目前的農村黨員中,年齡結構嚴重老化。二是有些基層組織活動不正常,黨員教育缺乏必要的載體,弱化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三是有些地方由于有些黨員黨性不強、責任心差,只顧自己富,不顧大多數,喪失群眾基礎,或因宗派、家族爭斗等原因,導致農村支部書記選拔難,影響了黨組織的戰斗力。
3.鄉村精神文化生活多元化趨向對基層黨建帶來新課題。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思想日趨活躍,給基層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首先,鄉村變革在把傳統農民與農民黨員逐步培養成為獨立市場主體的同時,也導致他們的民主意識得到了逐步增強,對黨在農村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其次,部分農民包括農村黨員干部在經濟意識逐步強化的同時,淡化了政治意識。社會向心力減弱。第三,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促使廣大農民在強化競爭意識、更新陳腐觀念的同時,也強化了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觀,形成了趨利化的價值取向。第四,在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有死灰復燃的趨勢,這些封建迷信活動腐蝕了基層黨員干部的思想,吞噬著黨的基層細胞,侵蝕了黨的基層組織的健康肌體,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第五,隨著市場法則的建立,農村黨員干部在增強競爭意識、效益意識的同時,有些黨員也逐漸暴露出庸俗功利的自私心理,削弱了黨員的先進性,也削弱了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二、以黨建創新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
面對農村經濟變革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社會利益格局和群眾利益實現方式、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深刻變化,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按照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要求,改革體制,創新機制,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
1.突出農村基層黨建創新的主攻方向。首先,要著力解決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的力量薄弱的問題,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要以產權關系為紐帶,實現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優化配置,根據各地實際,可以建立工業主體型支部、農業主體型支部、企業型支部、混合產業型支部等,通過組織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農村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要以農村產業鏈或不同行業、性質組建黨小組,增強黨小組的同質性,增強活動的有效性。要鼓勵和引導農民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時抓好這類組織的黨組織同步組建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和黨組織的作用,促進專業合作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其次,要杜絕鄉村經濟變革后產生的農村黨組織作用發揮方面的“空檔”。要解決好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要解決好少數村支部軟弱渙散的問題,重點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村支部書記隊伍。要加強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領導,重點要克服兩種傾向:一方面,不能讓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不能讓基層民主處于失控狀態,防止被別有用心的組織或勢力利用。第三,要彌合鄉村經濟變革后農村基層干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空隙”。通過黨建創新,強化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切實解決鄉村兩級干部精神狀態不佳、缺乏工作信心、工作水平不高、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能力差、作風不實、形象不好等突出問題。最后,要防止鄉村經濟變革后的農村基層黨組織中少數黨員徒有“空名”的現象。要通過加大黨員發展工作的力度,來改善農村黨員的整體年齡和素質結構。要通過加大農村黨員的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村黨員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科技致富的素質。要通過適當的載體,讓農村無職黨員發揮作用。
2.選準農村基層黨建創新的抓手。以創新工作思維為抓手。要樹立敢為人先的思想觀念,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創新局面。以創新工作方法為抓手。要抓學習,用理論引導的方法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要抓示范,通過典型引路的辦法,引領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要抓機制,通過機制創新,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要抓研究,通過調研和試點,不斷總結、推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中的新鮮經驗。以創新工作載體為抓手。要圍繞全面提高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創新活動載體,建立干部經常受教育機制。要圍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活動載體,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并積極進行總結和完善,不斷賦予新的內涵。要圍繞保持和發揚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創新活動載體,引導廣大黨員在改革發展中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爭當實踐“三個代表”的帶頭人。以創新工作機制為抓手。要建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長效工作機制,圍繞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以“干部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長效工作機制。要形成齊抓共管的領導機制,嚴格實行“一把手”責任制,嚴格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責、分級落實的辦法,把黨建工作目標硬化、量化、細化,建立起層次清晰、責任明確、上下貫通、具有較強約束力的黨建工作目標管理機制,確保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各項任務得以圓滿完成。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強的工作運行機制,通過定期督查、觀摩考核、表彰激勵、誡勉懲處等多種手段,激發農村各級黨組織抓好黨建工作的積極性。
3.以富于創新和成效的工作措施著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首先,選好配強班子,著力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在鄉鎮班子建設上,要重點抓好領導干部的選拔和配備,不斷優化班子結構,用正確的用人導向激勵干部奮發進取,干事創業;要加大鄉鎮領導班子的培訓、管理、考核、監督力度,進一步增強鄉鎮領導班子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鄉鎮領導干部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在村班子建設上,要轉變觀念,拓寬視野,著重選拔“四種能人”(帶頭創辦企業的能人、依靠科技致富的能人、發展新型產業的能人、從事商貿流通的能人)進班子。要加大村級領導體制改革力度,積極推行村書記、主任“一肩挑”的領導模式,推行兩委會委員交叉兼職的做法,精減村組干部,提高工作效能。要建立村組干部培訓的長效機制,重點提高村組干部適應形勢的能力、執政為民的能力和加快發展的能力;要結合實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村組干部激勵約束機制;要主動做好在致富能人中培養后備干部的工作,不斷壯大村組干部的后備力量。其次,改進教育管理手段,不斷提升黨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體黨員,建立培訓分級責任制,創新培訓教育形式和方法,以鄉鎮基層黨校為主陣地,發揮文化站(館)的作用,充分利用因特網、遠程教育、黨員電化教育等現代科技手段,抓好對黨員的日常教育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重視在農村生產工作第一線的青年中發展黨員,積極穩妥地做好在農村新經濟和新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的工作。第三,轉變工作方式,著力培育和發展農民致富增收的新主體。要充分發揮產業黨小組的優勢,推進協會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建步伐,并按照“邊發展邊規范”的要求,加強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要進一步加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技術員隊伍、企業家隊伍、信息員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力度,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第四,壯大集體經濟,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執政基礎和辦事能力。要繼續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工作,建立、完善鼓勵村組干部和能人大戶主辦領辦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保障機制。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通過招商引資、開發資源、盤活存量、發展中介組織和扶持個體工商戶等辦法,不斷開拓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各打各的優勢仗,各走各的發展路,不斷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實現從“有錢辦事”向“有錢辦大事”的過渡,不斷提高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整體水平。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