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為了籌備“16~19世紀中國與歐洲——歐洲人眼里的中國和中國人眼里的歐洲”展覽,筆者應展覽的主要合作單位——德國穗累斯頓國家藝術館的邀請,前往德國進行為期lo天的考察;主要任務是為展覽挑選展品,并考察與展覽有關的“不可移動文物”。
考察的重點是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館陶瓷分館。
在16~19世紀的幾個世紀中,歐洲從中國進口了數以千萬計的瓷器。[1]由于歲月的濺逝和戰爭的摧毀,這些“外銷瓷”存世的已經不是很多。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館陶瓷分館是歐洲比較知名的收藏中國“夕>銷瓷”的單位之一。它有幸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德累斯頓大轟炸”,得以完整保存自17世紀以來收藏的中國瓷器以及由仿制中國瓷器而發展起來的歐洲瓷器。其中最讓筆者感興趣的是該館收藏的歐洲人自己生產的陶瓷。
17世紀,受中國瓷器高額利潤的誘惑,歐洲也嘗試著自己生產瓷器。但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沒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17世紀末18世紀初,在(德國)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1670—1733)的支持下,德國成功地研制出硬質瓷,并在邁森地區形成了一個制瓷中心,圓直到現在。邁森瓷器與中國瓷器相比,有一些顯著的特色;其中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把西方的雕塑藝術融入到陶瓷制品中,燒制出的瓷器乍看起來很像雕塑。圖一、圖二是該館常設陳列中展示的—組人物造型瓷,說明牌上赫然寫著:“中國男人”和“中國女人”。我們中國人見此,恐怕沒有人會不忍俊不禁的。不是說明牌的錯誤,也不是我們看錯,親自陪同我們的陶瓷館館長肯定地說,這就是“中國男人”和“中國女人”——不過,是18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中國男人”和“中國女人”。
在l7~18世紀,由于東西方的隔閡,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們或是根據耶穌會傳教士從中國寄回的文字描寫,或是根據去過中國南部沿海經商的歐洲商人、水手的描述,或是根據中國漆器、瓷器、手工藝品和繪畫作品上的圖案,甚至僅僅根據《馬可·波羅游記》來了解中國;因此,對中國的理解難免出現偏差,甚至把近東、中東的許多因素誤加在中國人身上。這位頭戴斗笠,留著兩撇長長胡子的“中國男人”形象倒是有幾分靠譜,筆者在其他的許多場合也見過類似的中國男子形象(圖三是位于易北河畔“日本宮”建筑物上的石雕像,據陪同參觀的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雕像塑造的也是中國人),而“中國女人”的形象與實際卻是相去萬里。從面孔上看,更像歐洲女人,或者更具體地說,像歐洲東南靠近近東一帶的歐洲女人;乳房裸露的表現方式,也是純歐式的。
考察的另一項內容是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館收藏的有關中國的繪畫作品和印刷品。
17~18世紀的歐洲繪畫中的“中國人”形象非常奇怪。有一幅畫像上的“中國人”戴著中國南方特有的大斗笠,身著不明身份的服裝(看上去有點像戲裝),坐姿有點像中國寺廟里供的佛。戴斗笠是17~18世紀歐洲人眼里的中國人的最重要標識之一,可能是因為當時歐洲人接觸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是閩粵沿海—帶的人。閩粵多雨,人們為了勞作方便,常常戴著那樣的斗笠(當然到了歐洲人手里,斗笠變了形)。那戲裝樣的服裝可能源于撲克牌上的小丑形象;而坐姿則可能源于中國無處不在的寺廟。總之,歐洲人把道聽途說的、浮光掠影的有關中國人的各種因素組合在一起,加上—些歐洲的因素,就成了我們看見的怪異的形象。
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館收藏的版畫中有不少中國名人像,如孔子(圖四)、康熙皇帝(圖五)等。孔子像基本上與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相去不遠,可能因為當時已有孔子的典籍翻譯成歐洲文字。③翻譯的原本上可能就有原汁原味的孔子像,歐洲人如實地將它臨摹下來;只是在表現手法上作了處理,融入了側光、陰影、焦點透視等歐式繪畫的諸多因素,顯得很有立體感。但對于康熙皇帝,則只能靠想像,所以才描繪成這個樣子。
17~18世紀歐洲人對中國人的了解出現這么大的偏差,說明當時東西方存在著巨大的隔閡。這種隔閡有地理上的原因(盡管“地理大發現”之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加,但畢竟有限),也有人為的原因。清朝在很長的時間,只開放廣州一口通商,對來華的歐洲商人作了種種限制,不允許越冬長住,不允許廣州城,更不許深入內地。這些歐洲人所能見到的中國人無非是那些在海上勞作的漁民、與他們做交易的商販以及對他們百般刁難的低級官吏。也許這些中國人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并不好,因此他們回國后在向畫家描述中國人的時候,故意進行了丑化;而那些沒有親眼見過中國人的歐洲畫家,又糅進了自己的主觀想像,以致于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成了上面我們所看到的那種漫畫式的樣子。
盡管這樣,在17~18世紀的時候,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還是要比中國人對歐洲人的了解多一些。那時去過歐洲的中國人比到過中國的歐洲人的數量還要少得多。一直到19世紀上半葉,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中國就是“天下”,其他地方都是沒有開化的蠻夷之地。后來在與“蠻夷”的交鋒中,一次又一次地吃了大虧,才有一部分人慢慢地睜開了眼睛,看到了歐洲,看到了世界。
注釋:
[1]據估計,僅在1557-1764年的二百多年間,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最低不會少于七八千萬件。參見王健華:《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外銷》,“16~19世紀中國與歐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言稿,2004年11月,北京。
[2]韓琦:《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及其影響》,第154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參見楊煥英:《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張立文、李平主編《中外儒學比較研究》,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單位:國家博物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