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是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古代揚州有沒有二十四橋?究竟是一座橋之名,還是真有二十四座橋?唐宋以后,聚訟紛紜,各執—詞。
北宋沈括(1031—1095)是位嚴肅的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其撰《夢溪筆談》稱,他踏勘過揚州境內諸橋:“最西,濁河茶園橋;次東,大明橋;入西水門,有九曲橋;次東,正當帥衙南門,有下馬橋;又東,作坊橋;又東,河轉向南,有洗馬橋;次,南橋;又南,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今存)、廣濟橋、新橋、開明橋(今存)、顧家橋、通泗橋(今存)、太平橋(今存)、利園橋;出南水門,有萬歲橋(今存)、青園橋;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次,東水門東出,有山光橋;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號九橋,不通舟楫,不在二十四橋之列”。他這一記錄十分詳備,屈指一數僅二十一橋,仍不能湊足二十四橋之數。
沈括死后123年,王象之撰成《輿地紀勝》一書,敘述南宋十六路所屬府州縣歷史沿革、景物古跡詳備;述揚州云:有“二十四橋,隋置,并以城門、坊市為名”。這是持肯定說較早的一位。稍后祝穆《方輿勝覽》亦襲王象之舊說,認為“城周確有二十四橋。”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中贊同沈括觀點,認為“二十四”是揚州的一句俚俗語,言橋多取一個約數,不是實指。
民間傳說,隋煬帝來揚州看瓊花,為使水陸通達,在揚州建了一座橋,橋身用玉石砌成,欄桿上雕花彩繪。一天,風和月明之夜,他和妃嬪一同在橋上飲酒行樂,又置二十四位美女在橋上吹簫助興。因此,這座橋就被題名為二十四橋。揚州《鼓吹詞序》據此入書云:“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清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也說“此橋為隋煬帝月夜同宮女二十四人吹簫橋上因之,則所謂二十四橋止—橋矣。”這是方志明盲揚州二十四橋為一橋名比較可信的說法。
方志所云“止一橋矣”的一橋在哪里?南宋人姜夔《揚州慢》詞云:“……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該詞作于南宋淳熙年間,是姜夔親歷揚州即興而作。當年西郊司徒廟南面,一小河上架一橋,名曰“念四橋”。因河畔花農遍種赤芍藥,又得名“紅藥橋”,簡稱紅橋。橋附近的人家多吳姓,又名“吳家磚橋”。舊時在橋邊吳姓宅墻上還石刻“煙花月夜”四字(見李斗:《揚州畫舫錄》)。清朝中葉,兩江總督陶澍又寫了“二十四橋”的橋榜,硬行規定這座橋就是古時的二十四橋遺址。(事見清梁章鉅:《浪跡叢談》)
其實二十四橋的得名確與“念四橋”有關。從揚州方言和音韻學角度講,這“念四橋”(即紅藥橋)是當地一景,文人騷客常在橋上念詩,后“念詩橋”諧音作“念四橋”。揚州人舊時將“二十”寫作“廿”(音念),又訛變作“廿四橋”。詩人詞客屬文為合轍押韻,多將方言“廿四橋”易作通語“二十四橋”。
又據史書載,紅藥橋(初為木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至乾隆元年(1736)改建石拱橋,上建橋亭,其形制如臥虹于波,才改“紅”作“虹”,遂以“虹橋”呼之。后來兩推鹽運使盧雅麗又于虹橋作“綠油春水木蘭舟,步步亭臺邀逗留;十里畫圖新內苑,二分明月舊揚州”的律詩四首,和者七千余人,編成三百余卷,并繪《虹橋覽勝圖》紀勝。至此“廿四橋”(虹橋)勝跡四海聞名。
改革開放以后,揚州人為恢復令人心馳神往的二十四橋舊景,于1980年代在瘦西湖西北角興建了二十四橋風景區。這座銀色的馬鞍型單孔石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的欄桿24根,上下橋的臺階共24級,橋兩側白欄桿上還刻有24幅玉女吹簫圖案的浮雕。在橋西的熙春臺上,豎有一塊高約3米,寬2米的石碑。碑上鐫刻毛澤東手書的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