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唐初王勃寫的膾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也是我們今天能讀到的題有“蜀州”的第一首詩。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少時即顯露才華,以作《滕王閣序》而名揚天下,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考舉及第,授虢州(治所在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參軍,后往交趾(今越南河內一帶)探父,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6歲。
王勃在任虢州參軍期間,—位姓杜的朋友(名已無考),赴劍南道(治所在今成都市)江原縣任縣尉(佐縣令管理社會治安的武官),故寫下這首贈別詩。
江原縣始建于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先在今崇州市江源鎮東,后移至崇陽鎮,轄今崇州市和新津縣全境、大邑縣大部及都江堰市河西地區等。王勃死后十年,即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改江原縣為“蜀州”(以曾一統蜀地面稱“望帝”的杜宇的發祥地而名),分該地區置江原(又曾先后改名為唐隆、武隆、唐興、唐安、江原)、晉原、新津等下屬縣。此時的“江原縣”已遠非杜少府任縣尉時的那個“江原縣”了。它只是蜀州的—個屬縣,地域也縮小了許多。
王勃的這首送別詩的遺稿,沒有題目。明代張燮編輯《王子安集》時,經過考證,鑒于“江原縣”體制及轄域的先后變化,只有“蜀州”才相當于前“江原縣”,便采用了以后地名(蜀州)命前地名(江原縣)的慣常手法,給它補加了—個帶崇敬性的題目:《送杜少府(對縣尉的敬稱)之(往)任蜀州》。
首聯中的“五津”,指代杜少府行將赴任縣尉的地域。常嫩東晉蜀郡江原縣小亭鄉、今屬崇州市三江鎮人)《華陽國志·蜀志》云:“其大江自湔堰至犍為有五津:始曰白華津,二曰萬里津,三日江首津,四日涉頭津,五日江南津。”古人誤以為岷江(金馬河)是長江的正源,故稱之為“大江”?!颁昭摺奔炊冀??!瓣鶠椤敝割I管彭山及其以下諸縣的“犍為郡”?!白凿昭咧陵鶠椤笔侵笍亩冀叩疥鶠榭さ?彭山縣)境界,而不是整個犍為郡或犍為縣城。津,渡口。清學者考證,“五津”依次為今都江堰市的“青城渡”滁渡)、崇州市與溫江區交界的“晏家渡”冶陳家渡—蘇家渡)、溫江區的“三盛渡”(三渡水)、崇州市與雙流縣交界的“江原渡”(擦耳渡)和“新津渡”。新津縣城名“五津鎮”,其意即為岷江第五渡口。這五津,位于漢江原縣即唐蜀州管轄的岷江地段。前已述及,崇陽鎮為江原縣及蜀州的治所,也就是當年杜少府赴任縣尉的地方。故弄清“五津”,是解讀王勃贈詩的關鍵。
有人不了解上述歷史沿革和地域變化,僅憑“王勃死后十年才置蜀州”為由,便斷定王勃贈詩題中的“蜀州”為“蜀川”之誤。殊不知四川境內,從古到今,根本沒有過“蜀川縣”;即使把“五津”理解為從都江堰到犍為城的岷江上的五個渡口,該地段上也沒有過什么名為“蜀川”的州縣。也有一種看法說,“蜀川”是對四川的泛指。但請不要忘記,王勃寫此詩之前,是曾經旅游到過今彭州市葛仙山和成都的,博聞強記的他對其毗鄰的江原縣的“五津”,不可能沒有知曉。好友去劍南道江原縣做縣尉,他又何必泛指整個四川呢?那不是給人難堪嗎?
作者:崇州市中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