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有江蘇昆山的周莊,西有四川宜賓的李莊”。周莊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鄉小橋人家”。而李莊的特色則是:“傳承文化有功績,工藝四絕堪稱奇”。
李莊在抗戰時期,曾成為與重慶、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國四大文化中心,成為當時中國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重鎮。當時李莊的“九宮十八廟”,遷來了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同濟大學等國內第一流的學術機構,云集了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國際影響的第一流知名學者,在這里潛心科研和培育人才。
李莊的民俗民風,歷來就是淳樸質實,重視耕讀,熱心公益事業,心懷天下,愛鄉愛國。《南溪縣志》記載:“張瑤治家有法,子侄慧能讀則讀,弗能讀即去而耕。無舍業嬉者,無袖手游者……凡道途坍塌,橋梁傾圮者,皆通之。”李莊原與南溪一地,民俗民風一貫好客,猶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時李莊接納這些重要機構和著名學者,就是傳承和發展了這種民俗民風。
抗戰時期,上海的國立同濟大學等機構,已遷五次,仍被日機轟炸威脅,需第六次搬遷到川南一帶。當時有些地方已接納了疏散的人口,擁擠不堪。很多地方自顧不暇,還顧慮外來人口要增加他們供應生活需求的負擔,引起物價上漲,影響自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李莊毅然決然發出電文,熱情相邀:“同大遷川,李莊歡迎。—切需要,地方供應。”這16字,擲地有聲,巨力千鈞。這三千人的江邊小鎮,要接納一萬多外省藉的文化人,這是何等開闊博大的胸懷和氣概!
當時日寇遍地燃起侵略烽火,占領我國土,屠殺我同胞,要毀我文化,容不下一張學者的書桌。中華兒女不僅在前線抗擊侵略者,還要反擊日寇亡我中華精神傳統的文化侵略,堅持文化研究和教育后代,使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保存并發展國魂。李莊接納的學者,在艱難清苦的生活條件下,精神抖擻,堅持著為保衛和發展中華文脈而戰。學者也是戰士,他們需要戰斗的陣地。而李莊就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戰壕,證明了:日寇再兇惡,也不能摧毀中華文化命脈,熄滅中國文化綿延傳承的火種。李莊就是這樣有重大戰斗意義的圣地。
在這個圣地上的戰斗成果是輝煌的。在這里粗茶淡飯、簡陋清苦的條件下,學者們寫出了很多重要的學術著作。
現在李莊月亮田,梁思成當年戰斗的故居的門上,掛有一副對聯:
國難不廢研求,六載清苦成巨制
室陋也蘊才情,百年佳話系大師當時,李莊無電無公路,缺醫少藥,林徽因重病在身,貧病交加,典賣衣物,吃盡當光。傅斯年還特地破例給上級寫信,申請救濟。在陋室油燈下,梁思成夫婦仍在“共同奮力完成《圖像中國建筑史》(英文稿)等一批重要著作,成為日后這一領域中的學術經典”。(見梁思成之子梁從誡2001年2月的回憶文章)
當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到李莊,見到童第周等學者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用金魚作生物實驗,堅持科研,曾驚異地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跡。”學者們猶如困在沙漠里的金魚,在自己創造的精神海域中仍能自由邀游。
二戰中曾有人在反法西斯的戰壕中發現桌上炸彈廢殼中插有鮮花,就感動地說:有這樣精神狀態的軍隊是一定會勝利的,是不可摧毀的。
李莊提供的不是花瓶,而是學者堅持文化戰斗的陣地。在李莊民風精神的鼓舞和支持下,學者們產生的戰斗精神,至今也能激勵我們,不要浮躁地盲從只是求利的風氣,仍然應該“不廢研求”;即使條件簡陋清苦,“也蘊才情”,傳承和發揚這種文化傳統的精神!
當時李莊的文化人,也并非只是埋頭學術,不問世事。他們堅持科研和教學,也是戰斗。他們胸懷天下,還關心大局。在前線需要時,當時同濟大學青年學生投筆從軍有364人,其中還有剛從德國學成歸來的青年教授楊寶林。他們在當時作為校本部的禹王宮集體宣誓,慷慨出發。現在禹王官(慧光寺)戲臺側還有2001年樹立的“四川李莊同濟大學愛國榮校教育基地”的木牌,成為激勵后輩的精神支柱。
禹王宮、月亮田等等這些今日李莊的“旅游景點”;有著這么深厚的文化內涵,使我們聯系到新時代的精神,可以擴大和深化李莊民俗民風的傳承和發展!
李莊當時敞開胸懷,接納和支持了文化人,也提升了自己,使得李莊成為全國的文化重鎮,提高了知名度和學術地位。當時,國內外郵件紛至沓來,信封上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就可準確送到。當時,李莊人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到研究生這些學業的完成,都可以不出李莊。這成了李莊教育史上最輝煌的一頁。這些也必然會影響李莊民俗民風的傳承和發展。
李莊本來沒有電,只是點油燈。同濟大學工學院還曾用直流電機發電,供應全鎮照明和機器打米。同大醫學院經過科學化驗,查出食鹽中有氯化鋇,導致中毒,從而根治了當時流行的麻腳瘟(軟病),也豐富了民間的科學知識。
醫學院有人體解剖課,李莊曾經誤傳為“吃死人”。后來,李莊人看了科普展覽會,看了古人類骨骼、動植物化石、歷代衣冠、甲胄、兵器,具有了相關知識;其民俗民風注入了新時代的認識。
今天,李莊要傳承和發展抗戰時期接納和支持文化人的精神,就應發揚“海納百川”的精神,歡迎國內外四方來客,在旅游中支持和接受各種先進文化,共同推進人類文明。
梁思成在李莊時,曾贊譽李莊的民俗建筑,說有“李莊四絕”:(一)奎星閣,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里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二)禹王官內的九龍石碑,猶如故宮太和殿前九龍石那樣“可貴王冠”上的“明珠”;(三)張家祠的百鶴祥云窗,用整塊楠木雕成,四周有鏤空的祥云襯托,上有兩只仙鶴,每扇窗上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四)旋螺殿,在鎮南石牛山上,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雄偉建筑,特點是不用一顆鐵釘,是榫逗斗拱全木結構。梁思成多次去考察,贊譽道:“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于當世之作”。他還把這民間工匠巧手創造中的力學原理,借鑒、傳承和創造性地運用到1945年他參加聯合國會議大廈頂部的設計中,并以之作為他寫于李莊的(中國建筑史》中的古建筑實例。
這是對李莊民俗建筑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創新從遺產中得到了滋養;遺產在創新中延長了生命的光輝。兩者在新時代獲得了雙贏,產生了新的生命力。
梁思成還把李莊鎮西南約5公里的栗峰山莊(板栗坳)說成川南民居的精品經典之作。這個山莊,現已敗落;若能修復和革新,其規模、氣勢、文化內涵,不亞于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宜賓江安夕佳山莊。當年的科普展覽就是在此舉辦的。山莊十分優美,內有浮雕石刻,瓦當有精美做工;彩繪的麒麟、蝙蝠、喜鵲等,寓意福祿壽喜,也是民俗中可貴的審美文化。
山莊大門有一聯,提到李莊民俗民風“宗風兩銘”。“兩銘”即宋代張載的《東銘》和《西銘》。張載有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大陸時,就引用過張載所語“為萬世開太平”。李莊當時接納文化人,不僅是“為往圣繼絕學”,而且也是為發展學術,“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在新的時代,傳承和發展了宋代道學精華,并賦予了新的意義。
抗戰勝利后,1946年5月,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等幾十位專家,署名鐫刻了《告別粟峰碑銘》,立于山莊牌坊頭進門右側。內說:“爾來五年……幸而有托,不廢研求。雖曰國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歸,從容樂居,以從事于游心廣意,斯仁里主人暨軍政當道、地方明達,其為藉助,有不可忘者。”再一次表達了對于李莊好客、“使客至如歸”的優良民風民俗的贊頌。
李莊民俗文化,還有很多豐富的內容,諸如:體現川南古鎮民居建筑習俗的代表作“席子巷”,是青石板路面的窄巷,民居多是木榫穿逗結構的二層小青瓦房屋,冬暖夏涼,錯落有致,協調和諧。每間門面外還有兩扇齊腰矮門,稱為“腰門”,有獨特韻味。民俗中還有火燒草龍,劃花船,牛兒燈,老茶館。民俗飲食中有選料、火候、刀工、佐料獨特的“蒜泥白肉”,又長又薄又透亮;因其長,曾稱“裹腳肉”,因不雅而改此名。當時專家師生都喜吃。外籍教師也常來,因語言不甚流利,常常“拍屁股”示意,要那用上好豬腿肉做成的這道名菜。這是民俗文化中的—個趣聞。
2005年,著名的張家祠,為配合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改建為“李莊抗戰文化紀念館”;祠外的操場建成“抗戰文化廣場”。這些舉措,都能使李莊民俗文化得到新的傳承和發展。
現在,李莊已被命名為四川省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名列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李莊現已訂出保護和發展的新規劃。我相信,李莊在新時代的光輝照耀下,一定能成為中國古鎮中的優美亮點和旅游名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強大力量,并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審美享受和精神鼓舞!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