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毀骨立”是古代文集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成語,許多大型辭書和成語詞典都收錄了這個成語或與之相關的成語。
《漢語大詞典》對“柴毀骨立”的釋義:“謂居親喪哀傷過甚,骨瘦如柴。”又對“柴毀,’條的解釋是:“謂居喪哀甚,瘦損如柴。”釋“柴瘠”則為:“骨瘦如柴。”
再來看看《中國成語大詞典》解釋“柴毀骨立”:“柴,如木柴—樣。毀,哀毀。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骨頭架子。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釋“柴毀滅性”為:“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顯然,這些辭書將“柴毀”的“柴”理解為木柴義,名詞“柴”在此處作狀語,“柴毀”成為一個狀謂結構,形容身體瘦損的程度。在描繪身體狀況時,此語可等同于“骨瘦如柴”。但是從最初的語源上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柴毀”固然與喪禮有關,但“柴毀”之“柴”與木柴義毫無關涉;而是古人名,即高柴,古之孝子。《辭源》“高柴”條可資為證:“高柴,春秋衛人。一說,齊人。字子羔,又作子皋。孔子弟子,性至孝。”
《禮記·檀弓上》:“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鄭注日:“子皋,孔子弟子,名柴。泣血,言泣無聲,如血出。未嘗見齒,言笑之微。君子以為難,盲人不能然。孔氏曰:涕淚必因悲聲而出,若血出,則不由聲。今子皋悲無聲,其涕亦出,故云泣血。凡人大笑則露齒本,中笑則齒露,微笑則不見齒。”《大戴禮記解詁·衛將軍文子》:“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高柴執親之喪,則難能也;……”從文中可以看出,喪失至親所帶給高柴的是深切而激烈的悲哀與傷痛,“泣血三年”而毀棄自己,既哀之過禮,乃至于容形損毀,即“柴毀”。而此種孝行逾制過禮,是不合古代禮儀制度的中庸之道的;因為君子也以為難,評其“性至孝”當不失公允。雖然身心俱“毀”恰是古之孝禮所反對的:“人之一身,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歸之。一有虧毀損傷,是為虧體辱親”(《孝經大全》卷一),但書者仍然將此種孝行大加鋪陳;可見高柴的至孝在后世已經成為—種值得大力頌揚的典范,后人惟恐不及。在古代的墓志碑刻中,高柴因孝毀形的典實俯拾皆是,其中尤以中古唐代為重:
1.《大唐故范陽廬氏君夫人劉氏墓志銘并序》:“夫人有子四人,……有女四人,至孝行同曾子,孝越高柴,啟顙而相謂曰……”
2.《唐故太原郡王府君南陽張氏夫人合祔墓志銘并序》:“有祀子二人,……居喪德禮,存性毀容,絕曾子之漿,泣高柴之血。”
3.《唐故吳興郡姚府君墓志銘并序》:“嗣子存正,次子小眄等并追攀罔極,哀慟昊天,柴毀絕漿,棘心懇悃。”
4.《唐故魏博劉府君墓志銘并序》:“志孝皆行孝行,哀毀過人,泣血絕漿,義同柴閔。”
5.《大周故清苑公劉府君夫人岑氏墓志銘》:“子前鄭州司倉敦仁,……號穹曼而永訴,雖曾柴之合禮,顏閔之丁憂,曷足云也。”
6.《大唐故張府君墓志銘》:“有子五人……有女三人……皆泣血茹荼,柴毀骨立。”
7.《大唐故段府君墓志銘》:“居喪軌范,備合禮經,瘠毀不形,言寧見齒。”
8.《清河郡張府君墓志銘并序》:“有男一人曰弘,號慟于天,毀瘠骨立。”
9.《唐故朝議郎守魏王府咨議參軍郭公墓志銘》:“公有子三人,……并材干有聞,學由天假,孝行生知,皆稟嚴訓,哀摧過禮,柴毀無容。”
10.大唐故通議大夫上柱國劍州刺史晉陽縣開國男郭府君夫人新鄭郡君河南元氏墓志》:“有子希秀等八人,并哀哀孝思,柴毀泣血,寧戚過于常人,來載十月,當擬合柑,馀備后詫,此未暇敘云。”
(以上見《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11.貞觀二年《唐段夫人張氏墓志》:“其詞曰:……離烏西去,逝水東口,柴容既毀,畛命亦傷。”(《隋唐五代石刻文獻全編》),
12.《元舉墓志》:“……時年九歲,頻丁二比,柴毀泣血,幾滅過哀。”(《洛陽出土漢魏墓志選編》)
墓志文體的要求決定了撰寫者極力鋪陳用典,以彰顯子孫的至孝比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例句5中提及的曾柴顏閔即為古人孝子的楷模。曾參、高柴、顏回、閔子騫,這四人皆為孔子弟子,以孝德之行著稱,而孝行又以曾柴二人的“絕漿泣血”為最。2.3兩例曾柴并舉,凸顯其孝至于容形損毀。9.11例單用高柴一典。“柴毀無容”抑或是“柴容既毀”用例更有力地證明了上面的結論:“柴毀”指高柴的容貌已經因哀痛過甚而形銷骨立,不成人形。例句?中的“瘠毀”結合“言寧見齒”,顯見又是用高柴“泣血三年,未嘗見齒”的典實,由此亦可推知例8中的“毀瘠骨立”與“柴毀骨立”的典源并無二致,并進而證實了《漢語大詞典》對“柴瘠”的釋義也是有誤的。例6.10.12幾處都將“泣血”與“柴毀”并舉,顯見是用典;“柴毀”之“柴”就是指高柴,不能作木柴講。這些語料的發掘又進一步證實了喪親這個惟—適用的語境。
高柴之“毀”也習見于其他文獻中,《金樓子》卷一《興王篇一》:“及遭獻太后憂,哭踴大至,居喪之哀,高不能過也。”《舊唐書·李暠傳》:“丁憂去職,在喪柴毀,家人密親未嘗窺其言笑。”這里“柴毀”明顯是指高柴,言李皓像高柴那樣泣血毀性,未嘗露齒言笑。《晉書·王祥列傳》:“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謂之愚。閔子除喪出見,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謂之孝。”《舊唐書·皇甫無逸列傳》:“在喪柴毀過禮,事母以孝聞。”由此可知“柴毀”已經成為一個典實,廣泛用于抒發哀情,頌揚孝子。
回顧辭書所作釋義,雖不離喪親這一出發點,然未能正本清源,已經模糊了本意與推演的關系。究其因,巧合的可能性更大:人名之“柴”與身之“如柴”恰好統一于—個特定的場景事件中,即喪親。如此一來,表示像高柴—樣毀傷自己意思的“柴毀”往往被表示如木柴—般骨瘦之義的“柴毀”取而代之,在適時的場合大顯其能,延續至今。而在語言實際運用中,柴之干枯的特點很明顯導致出這樣—種現象:不明理據的使用者望文生義,賦予了“柴毀”恰如其分的比喻義,而對其適用的語境卻置若罔聞。
不過,“柴瘦”、“骨瘦如柴”有時也的確源自枯柴的比喻義而表示瘦瘠的意思。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三:“晉孝武帝太元中,廬江濡縣何旭家,忽聞地中有犬子聲,即于聲處掘之,見一狗突出,甚柴瘦,走入菇中不知所往。”《太平廣記》卷十七《薛肇》:“其家自以久疾求醫,所費鉅萬,尚未致愈,疾者柴立,僅存余喘,豈此半粟而能救耶?”《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以此終日憂噴,痰火大發,兼以氣隔,不能飲食。延及歲余,奄奄待盡,骨瘦如柴,支枕而坐。”這都是指消瘦到極點,如木柴之細瘦。
作者:廈門大學中文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