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65377;“立黨為公”的“公”,除公共目標之“公”外,必須包括程序性之“公”,而“執政為民”的“民”,在現時代更多地應該是“公民”#65377;
關鍵詞:[HTK]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公民
中圖分類號:D2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1-0021-02
作者簡介:覃正愛(1962-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省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執政黨理論#65377;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如何理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直接關系到能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關系到能否貫徹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宗旨#65377;而理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鍵是要正確理解其核心“公”字和“民”字的意義#65377;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公”和“民”呢?
按照通常意義上的解釋,“公”是指國家和民族的公共利益#65380;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65380;全社會的公共事務等,對于我們黨來說,“立黨為公”的“公”是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階段性奮斗目標的統一,現階段我們黨最大的“公”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65377;“立黨為公”,說到底就是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都要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65380;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65377;顯然,這種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公”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含義,也就是說主要是指公共目標之類的目的性事物#65377;但筆者認為,“立黨為公”的“公”除公共目標之“公”外,必須包括程序性之“公”#65377;
眾所周知,公共目標之“公”與程序性之“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一般來說,公共目標之“公”應該包含程序性之“公”,因為程序性之“公”既是實現公共目標之“公”的有力手段,也是所實現公共目標的具體體現#65377;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公共目標之“公”由于缺少監督,沒有程序性之“公”作保證,不可能真正實現公共目標之“公”#65377;因此,要實現公共目標之“公”,就必須實現程序性之“公”#65377;
那么,什么是程序性之“公”呢?,所謂程序性之“公”主要是指程序的公平#65380;公正#65380;公開#65377;一般來說,公平主要是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65377;由于公平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具體到不同的方面則有不同的含義#65377;如在社會學意義上的公平指的是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地位#65380;經濟收入#65380;消費水平比較接近而不過分懸殊;在法學意義上的公平指的是權利與義務對稱,人們的獲得應該與他們所承擔的責任以及所作出的貢獻相一致;在倫理學意義上的公平指的是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生存#65380;發展的權利和機會#65377;公正和公開則更多是從實踐意義上而言的#65377;公正是指能嚴格按公共的規則辦事,公平正直,沒有偏私,如司法公正等#65377;公開則是指辦事讓大家知道,廣泛征求意見,接受監督,如政務公開#65380;財務公開等#65377;公平#65380;公正#65380;公開是社會主義社會進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的重要依據,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具有凝聚力#65380;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65377;只有遵循公平#65380;公正#65380;公開的原則,才能最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65377;
所以,“立黨為公”的“公”不應僅僅停留于公共目標之“公”,還必須包括程序性之“公”,而且側重點應該放到程序性之“公”上,因為只有實現了程序性之“公”,才能最終實現公共目標之“公”#65377;
按照通常意義上的解釋,執政為民的“民”主要是指最廣大人民,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65380;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65380;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65377;但筆者認為,“執政為民”的“民”在現代社會更多地應該是指“公民”#65377;
首先,從“人民”與“公民”概念的性質來看,“公民”的概念更具體也更科學#65377;一般來說,“人民”概念的構成是集合性質的,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65377;相反,“公民”的概念是個體的#65380;非集合的,可以用單復數形式共同表現的#65377;因此,和“人民”相比,“公民”不是什么名義,尤其不是什么崇高的名義,它只是能夠落實到個人頭上的實實在在的權利#65377;與此同時,人民的內涵具有不確定性#65377;“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人民”的內涵往往都是不同的,它的外延可以隨著內涵的變動而被修改#65377;一個人是否屬于人民,其解釋權在于政治#65377;而公民則是一個法律概念#65377;一個人是否為公民,政治無權定奪,它只能是法律上的承認(這當然不是說公民概念與政治無關,比如公民可以參與政治),政治對它不具備解釋的權力,當然它也沒有為政治留下解釋的余地#65377;公民的內涵是法定的,也是簡單的和自明的,只要具備國籍即可,不再需要其他任何條件#65377;而且公民的外延比人民的外延要大得多,是真正的“大多數”#65377;
其次,從黨章規定來看,把執政為民的“民”理解為“公民”更加符合中國共產黨的性質#65377;按照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65377;這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不可能只為工人階級執政,她還要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執政,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包含的內容就相當廣泛,它既包括中國國內的公民,還應該包括身居國外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65377;
第三,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來看,執政為“公民”比執政為“人民”更加符合法治社會的特點#65377;法治社會只能建立在公民的基礎之上,甚至可以說,法治社會的本質就是公民社會#65377;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執政理念就是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因為只有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才能建立現代法治社會,才能有效地維護#65380;調節和實現所有公民的各種合法權利#65377;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執政理念,在現代法治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所有“公民”為本,而不應只是以大多數“人民”為本,否則就把“人”的理解過分狹隘化了,就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65377;
所以,“執政為民”應該理解為執政為“公民”,這樣或許才具有更大的廣泛性,才能更加體現現代法治社會的特點,更加符合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也才更有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65377;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