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和諧淮安”,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加快發展夯實物質基礎,通過富裕百姓激發強勁動力,以完善利益協調機制來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以深化改革來建立體制保障。
關鍵詞:和諧社會;發展觀;利益協調;改革
中圖分類號:K0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4-0032-04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淮安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面對新的形勢,能不能正確引導和處理各種矛盾,促進整個社會的協調與和諧,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近年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淮安人民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表現出求發展、盼富裕、思和諧的強烈愿望,全市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各項社會事業有了長足進步,社會治安保持良好的態勢,這就為“和諧淮安”的構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現階段淮安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小康,與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不和諧的方面與因素。如: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人民群眾整體生活水平不高,社會事業發展不夠平衡,生態環境建設不容樂觀,等等。為此,我們必須正確地分析和判斷形勢,既看到構建和諧淮安的優勢,堅定加快發展的信心;又充分認識面臨的嚴峻挑戰,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做好構建和諧淮安的各項工作。
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確立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發展理念
當前發展進程中的不全面、不協調現象,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不穩定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子在發展觀、政績觀上,是思想上的誤區導致了實踐中的“盲區”。要從根本上消除和防止不和諧現象,必須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
一要樹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念,既重視經濟增長,又重視社會進步。發展的實質是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必須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優化經濟結構,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真正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既著眼當前,又注重長遠。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又是關系全市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既要尊重經濟規律,又要尊重自然規律;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絕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按照開發和保護并重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效益,努力做到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相協調。
三要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又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我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培育和發展先進的精神文化,以“周恩來精神”,“團結、創新、實干、自強”的新淮安精神,以及“創業、創新、創優”精神為核心,努力塑造淮安的主流文化、精神特質和心理認同。特別是要注重培養健康、穩定、平和、成熟的社會心態,營造有利于加快發展、促進和諧的社會氛圍。要切實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努力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堅持和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擴大基層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實現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四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讓人民群眾得實惠。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這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要將以人為本貫穿于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在謀劃發展時,首先考慮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在推動發展時,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在推進各項改革時,真正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夯實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社會和諧之根基?!案F生斗,富生安”。不發展、慢發展,人們無以安居樂業,更談不上和諧。要始終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牢牢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不動搖,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不快、發展不夠、發展不足的問題。
要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黨的十六大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切實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個路子實質上就是一條超越傳統工業化道路、堅持和諧發展的路子,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淮安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加快培植“產業連片,規模經營”的產業集聚區,注重產業配套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形成集群優勢。著力培植一批大企業、大集團,推動社會資本和資源加快向優勢企業、優秀企業家集聚,充分發揮支撐和帶動作用。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不斷提高園區產業的整體水平,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平臺和載體。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住國際資本和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努力吸引更多的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嚴格控制高污染項目,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放、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
要加快推進城市化。切實搞好城市定位,圍繞把淮安建設成為能夠輻射周邊地區2000萬人口的中心城市的目標,大力推進城市建設。要完善城市功能,壯大城市實力,努力把淮安建設成為“交通便捷、設施配套、環境怡人、特色明顯、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蘇北區域性中心城市。著力打造城市特色。突出“四河穿城、文化古城”的特點,做好“綠水、歷史、文化、名人”四篇文章,不斷深化生態綠水城市理念,注重城市整體形象設計,彰顯城市個性魅力。切實提高城市經營、管理水平,按照“投資多元化、經營產業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原則,通過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促進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轉變。加快縣城和重點中心鎮村建設,努力提高建設水平,增強輻射效應和發展帶動能力。
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能夠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新的低成本支撐,為城市現代化拓寬多元化就業空間,為可持續發展創造綠色增長方式。要把發展服務業作為重大戰略,堅持一手抓先進制造業,一手抓現代服務業,使服務業成為推動淮安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堅持以大項目、大活動為抓手,以集聚區建設為主線,重點發展生產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把淮安建成“蘇北商貿中心、區域物流中心、區域商務中心和區域旅游中心”。依托交通樞紐,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現代物流基地。加快發展旅游業,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和整體開發力度。著力提升商貿流通業。大力發展連鎖、超市、代理制等新興業態,重點建設一批高水準商務集中區,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性生產要素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特色商業街,推動商品交易市場向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快文化名城建設,大力支持社會力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完善社區綜合服務體系,開發利用社區資源,提升社會福利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實現和諧發展。
三、堅持以富裕百姓為目標,為構建和諧社會注入強勁動力
人心思富、人心思安、人心思進,這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所在。富民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富民問題,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民營經濟,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做大蛋糕”實現“水漲船高”。當前,民營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要認真抓好各項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堅決消除發展民營經濟的各種思想和體制性障礙,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公平準入、平等競爭的環境。在吸納外來投資的同時,要重視激活本地民間資本,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形成政府鼓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民眾自主創業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繼續堅持領導干部掛鉤服務民營企業和參加全民創業調研服務活動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大力倡導企業講誠信、個人講信用,努力構建誠信公平的創業環境。實施民營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對全市民營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大規模培訓,增強他們的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市場運作和開拓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推動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
解決富民問題,要把擴大就業放在優先位置。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大力開發就業崗位,鼓勵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進一步加大對第三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就業服務企業、小企業以及就業成本較低的社區服務、餐飲、商貿流通、旅游等新的就業增長點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政策,推動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要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全市現有農業人口380萬,目前已轉移100萬人,還有50萬人可轉移。要繼續加大組織力度,特別是大力拓展成建制和品牌勞動力轉移,確保農村新增勞動力實現應轉盡轉。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就業難,難就難在缺乏文化知識,難就難在沒有一技之長。要把技能培訓作為推動創業就業的一項治本性措施,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開展多層次、多門類、多渠道的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堅持以完善利益協調機制為重點,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
“不平則鳴”,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只有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減少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不公平感,人們的心情才會舒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要進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建立社會利益協調機制,最關鍵的是要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體系。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生產力發展緩慢,社會普遍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機會不均等,社會財富不公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也不是社會主義。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公平分配社會財富,是衡量社會公平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我們是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以及改革開放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以豐富的產品和勞務供應為前提,以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為基礎的,只有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在鼓勵加快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要真正關心、關懷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和低收入群體,利用稅收調節等手段,進一步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對他們的傾斜力度,努力縮小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安全網和減震器。要繼續鞏固“兩個確?!背晒?,扎實做好“三條保障線”工作。進一步完善城鎮醫療、失業、工傷、養老等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做好農村低保工作,確保符合低保條件的農民應保盡保。加大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互助和優撫安置力度,使低收入群體生活有所保證,老弱病殘衣食無憂,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安居樂業。
要完善社會幫扶機制。廣泛開展“文明關愛,扶弱助困”、“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光彩事業”等各種形式的助困活動,加大社會資金募集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扶困助弱體系,切實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困難,改善生活,提高收入。要安排好失地農民、拆遷居民、下崗職工和因災因病致貧家庭、殘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和長遠生計,保證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解決好他們的看病難、子女上學難的問題。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尤其是機關干部、大中型企業職工和私營個體業主,通過結對幫扶等方法,向貧困家庭獻愛心、出主意,幫助他們盡快走上致富道路,實現自立自強。
五、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改革是化解并最終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要通過改革,努力形成一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
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把國有企業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全力打好企業改革攻堅戰。通過改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把企業做大做強。要大力推進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牢固樹立服務型政府、有限責任政府、法治型政府、廉潔效能型政府等理念,推動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向轉變,加快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質量。要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完善人口和就業管理,加強社區管理,改進社會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加快社會事業領域和事業單位改革,大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事業,充分利用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為民間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打開通道。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通過改革,建立適應發展需要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公益性服務體系,真正達到既減輕財政和群眾負擔,又增強基層工作活力的目的。
在深化改革過程中,要把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作為重要原則,始終堅持把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真正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
此外,構建和諧社會還有一個從實際出發的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標,也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構建和諧社會既要高度重視,更要從實際出發,不提脫離實際的口號。我們要構建的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和諧社會,也不是社會主義發達階段的和諧社會,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在這個階段,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不可能盡善盡美,只能在追求效率與維護公平之間、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及資源之間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選擇,因而只能是相對的和諧。這樣理解構建和諧社會,不僅符合國情,而且符合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覺悟程度,不容易使人對和諧社會產生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值。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支付數額巨大的“和諧成本”。物質基礎雄厚的程度及支付“和諧成本”的能力,決定著構建和諧社會的廣度、深度、力度和進度,影響著初級階段社會和諧的程度。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量力而行、確保重點、分步實施”的方針,盡可能減少無效投入和效果不明顯的投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