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南京都市圈的發展引人注目,而作為圈內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的汽車產業的發展更是一個熱點話題。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地方政府目標多元化造成圈內汽車產業分散經營,集中度不高,未能達到規模經濟。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發展應該走產業集群化之路,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地方政府、汽車廠商、行業協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集群化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4-0017-04
一、南京都市圈及圈內汽車業發展概述
自2002年底正式出臺至今,被寄予厚望的南京都市圈規劃的實施已有三年。作為第一份被省政府和國家批準的都市圈規劃,它的執行有著范本意義,對于全國其他地區都市圈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有很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都市圈地理范圍包括南京市、鎮江市、揚州市、馬鞍山市、滁州市、蕪湖市的全部行政區域,淮安市的盱眙縣、金湖縣和巢湖市的市區、和縣、含山縣。總體發展目標是推動都市圈的經濟、市場發展一體化,培育平等、互利的發展環境;針對市場、產業、基礎設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制定相應策略,擴大區域合作,創造多種靈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都市圈區域可持續發展;以長江為紐帶、沿江城市為依托,聯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產和信息服務中心,構建國際性的沿江先進制造業集群和以歷史文化、山水城林為特色的城市帶。
都市圈內,南京、揚州、蕪湖、馬鞍山等城市都擁有一定規模的汽車產業,并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比如揚州是全國重要的客車和專用車生產基地,汽車產業經過40多年發展,已成為該市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蕪湖市,以奇瑞轎車為龍頭的汽車及其零部件已成為對該市經濟拉動最大的支柱產業;而南京市作為傳統老汽車工業基地,以當前的產業發展速度,5年內有望年產整車100萬輛,重新回到全國汽車制造基地的“第一方陣”。
汽車產業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率,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時,汽車業能帶動的產業鏈極長,除了汽車制造業本身,鋼鐵、機械、橡膠、石化、電子、紡織等上游產業以及保險、金融、銷售、維護、餐飲、旅游等下游產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益。美國、日本等歐美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過程中,都伴隨著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而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占相當大的份額。從事企業運營咨詢服務的摩根亞當斯公司與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經過詳細的調查,指出汽車業將成為帶領中國邁入新階段的最有影響的產業。
由于汽車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顯著,全國許多城市都對汽車產業重點扶持,如長春建設了世界汽車城,上海投資500億元建設上海國際汽車城,北京投資上百億發展京郊順義汽車業,廣州、重慶、武漢、天津等地的汽車產業也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可以說,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的發展面臨激烈的競爭。
二、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各級地方政府而言,選擇扶持發展某一行業具有雙重目標,主要是經濟效益目標,但除此之外,影響政府決策的還有非盈利的行政目標,如完善地方工業體系、維護社會穩定、增加就業崗位等。
在目標多元化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在進行產業扶持目標選擇時就不僅僅考慮利潤最大化的單一目標,政府的均衡投資將處在高于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投資點,從而產生過度進入行為。并且隨著行政目標在所有決策因素中的權重加大,政府行為偏離均衡投資點就越加嚴重。
當前,南京都市圈內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正是由于政府目標多元化,經濟效益目標與非贏利的行政目標并存,由此形成圈內汽車產業分散經營,市場集中度不夠。都市圈內巨大的市場被分割成若干規模較小的區域市場。這種條塊分割的體制使得圈內各地區汽車產業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況,未能達到規模經濟,實現共贏。
三、發展南京都市圈汽車業之路:集群化
1.產業集群化優勢與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集群化之路
針對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由于政府目標多元化所導致的汽車產業分散經營、市場集中度不夠這一問題,產業集群化之路應該成為都市圈汽車產業發展方向。
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地緣現象,是按照專業分工和協作原則,某個領域內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在一特定的地域內集中成片,形成上中下游結構完整,外圍支持產業體系健全,具有靈活機動等特性的有機體系。產業集群有其明顯的產業優勢,絕大多數產業都可以采取產業集群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而對于產業鏈極長的汽車產業來說,集群化帶來的收益更為明顯。都市圈內各地汽車廠商、零配件供應商等,可以通過地域的鄰近性來獲得與促進分工效率,并且可以降低因頻繁交易而產生過高的交易費用。以國際汽車強國的經驗為例,美國的底特律汽車城、日本的豐田汽車城等,都是產業集群的良好示范,給我們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總體而言,都市圈內汽車產業集群化有如下優勢:
第一,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比較優勢。都市圈內大量專業化企業的集中,提供了一個相當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如汽車零部件、潤滑油、保修服務的需求等等,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各汽車生產廠商之間,汽車生產商與銷售商、供應商、服務商之間可以密切聯系,建立起信譽制度和相互依賴關系,提高集群內信息流動速度,節約生產、銷售、購買、運輸、庫存等成本。
第二,有利于企業間相互學習,形成良好創新氛圍。各廠商聯系加強,會相互感受到隱形的競爭壓力,從而刺激各廠商不斷學習和創新。相互聯系的密切對于經驗技術的交流和擴散也有相當的好處,在產業集群內部,新的觀念、技術能夠迅速傳播、擴散,降低創新和學習的費用,從而提升整個集群的競爭能力。
第三,有利于擴大影響力,增強話語權。集群內企業可以集中廣告宣傳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地區品牌,擴大南京都市圈汽車業在全國汽車業的份量和影響力。同時,產業凝聚力的提高可擴大行業在本地區的話語權,有利于吸引政府完善法律法規,改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提高政府服務水平與質量,改善產業發展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形成更有利于本地區汽車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2.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走集群化之路的有利因素
根據波特的鉆石模型,結合國際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歷史,構建汽車產業集群需要滿足以下四個因素:良好的機械制造業和相關產業基礎;較大的汽車需求市場;充滿活力和創新的企業、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具備優質的不可移動生產要素,能吸引其它可移動的生產要素落戶本地。南京都市圈是否具備這四個方面的因素呢?
第一,南京、馬鞍山等城市的機械工業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較強的實力基礎,專業門類齊全,技術力量較強,是我國機械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南鋼、馬鋼等大型企業為汽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圈內的電子信息制造業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同時,鄰近的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能夠為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產業基礎。
第二,上世紀80年代及之前,我國汽車市場處于公務車階段,需求量非常低,幾乎沒有私人用車。到上世紀90年代,公務用車份額迅速下降,商務用車份額加大,私人購車開始起步。2002年起,私人購車占整個市場的份額迅速提升,進入私人購車階段。南京都市圈內汽車消費的發展經歷了相同的發展歷程。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私人購車增速明顯,南京都市圈及鄰近城市旺盛的需求為圈內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市場需求保證。
第三,對一個地區的某一產業而言,擁有具備競爭力、充滿活力、創新意識的企業,才可能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企業怎樣才能成為創新的主體?這里的關鍵在于企業家。一項技術可以使一個企業很快的發展,但真正的長期發展必須要靠企業家,因為企業家是主宰企業的核心。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擁有大量充滿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充滿活力的企業。比如蕪湖的奇瑞汽車有限公司是被認定為“十五”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的汽車企業,揚州亞星客車曾經連續八年在全國中型客車銷售市場上名列第一。
第四,南京都市圈擁有良好的知識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知識資源方面,南京都市圈內雖然汽車專業技術人員、專業研究機構等方面存在缺陷,但境內高校較多,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機械工程等方面的人力資源豐富,高層次人才在國內也名列前茅,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勞動力資源方面,境內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蘇北、安徽等地能提供大量的勞動力;資本資源方面,圈內民間資本豐富,同時由于良好的投資環境,能夠大量吸引外資和外地民企資金的涌入。
擁有良好的制造業和相關產業基礎,擁有一個旺盛的需求市場,擁有一批充滿活力的企業和充滿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擁有良好的知識、勞動力、資本資源,南京都市圈完全具備走汽車產業集群化之路的條件。
3.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如何走集群化之路
在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集群的培育中,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指導作用。首先,各級、各地區政府應統一規劃,協調好各地區之間的關系,避免惡性競爭和過度重復投資。南京、揚州、蕪湖等地區的現有汽車產業之間要相互協調,加強聯系,共同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造就各地區間汽車產業優勢互補的局面。其次,政府要打造良好投資環境,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加強和規制管理機構的建設,維護集群內秩序,規范競爭,打造產業集群的地域品牌,促進汽車產業的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
第二,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的調節溝通作用。行業協會是產業集群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首先,行業協會可通過制定行規條約,建立自律性機制,協調行業內部價格,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促進集群內企業的公平合理競爭,構成對法律法規的補充。其次,行業協會可密切汽車生產商與銷售商、供應商、服務商之間的聯系,增強汽車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合作,加快知識技術的擴散,提高集群的整體競爭力。再次,行業協會可以創造廠商與專家學者、廠商與政府官員之間對話的平臺,讓專家學者為集群的發展提供思路,出謀劃策,向政府部門反饋廠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政府的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第三,依靠廠商自身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行業協會提供的幫助外,還需要集群內汽車制造公司、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銷售公司等上下游廠商的共同努力。一是各企業之間應廣泛展開合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比如,最終產品制造企業,應積極采購集群內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配套產品,促進同類配套企業的有序競爭;而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應積極主動為最終產品制造企業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提升其市場競爭力。二是各企業應培育自身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自主發展技術,打響品牌,通過每個個體實力的提升,進而帶動整個集群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國內外汽車廠商的加盟。
總之,為促進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的發展,并進而帶動整個都市圈經濟的騰飛,汽車產業集群化是可行之路。只要各級各地區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廠商以及所有關心都市圈發展的人們,攜手共進,群策群力,南京都市圈汽車產業輝煌的明天一定會到來。
參考文獻:
[1]劉喜云:《汽車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分析》,載《數理統計與管理》2003年第10期。
[2]馬曉河:《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特點與問題》,載《產業觀察》2004年第4期。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4]錢平凡:《產業集群速成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載《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4年第6期。
[5]孫慶峰:《論汽車產業鏈的構建》,載《工業技術經濟》2004年第5期。
[6]王彥森:《中國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可行性研究》,載《技術經濟》2004年第7期。
[7]趙芳:《各國政府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評析》,載《宏觀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