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充分發掘本土文化資源,“以大同之心行小康之制”,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機制,要確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方向,完善民主制度,發展政治文明。
關鍵詞:小康;大同;和諧社會;精神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4-0015-02
我們黨是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統一論者。現代化建設作為我們目前的最低綱領,有“小康”這樣一個富于民族特色的概念來概括;那么我們的最高綱領能不能用一個中國氣派的字眼“大同”來形容呢?西方的烏托邦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而東方的大同思想則是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自身文化知識背景。事實上,作為一種外來的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能在中華大地上得到歡迎和傳播,并生根、開花、結果,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人對社會主義學說的接受具有文化心理基礎——“大同思想”這一本土理想主義。雖然中國古代的“大同”與誕生在近現代西方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論有著不同的性質;但我們既然能用“小康”來指代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又為什么不能用“大同”來指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目標呢?和諧社會既是一個理想目標,也是一個實踐問題。作為理想的社會目標,它與大同在價值上一致;作為實踐要求,它就是我們建設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以大同之心行小康之制,就是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目標與路徑的統一。
任何一個民族的現代化相對于其自身的歷史傳統,都一方面是一種超越,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繼承。只有在自身歷史傳統中能夠找到良性文化根基的思想信念,才能夠成為一個民族現代化運動的精神動力;反之亦然。中國由于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以及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其現代化的道路和模式必然會具有不同于西方國家和其他民族的特點和精神機制。以美國為代表的,依靠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來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西方現代化道路,由于全球資源總量的制約,已經不適合后發現代化國家效法。我國經濟的現代化,只能走勞動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不應體現為物質資源的更大消耗,而應體現為由于文化生活豐富、社會服務發達、社會保障健全、人際關系協調和自然環境良好而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由于資源相對匱乏和依靠超經濟手段謀利的歷史傳統,決定了中國在任何時候如果出現暴富階層,也就意味著另一部分群眾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同時就意味著社會失去了它維持自身生存所必須的協調。在中國的歷史上,過度的貧富分化曾無數次地導致過社會的衰落、動蕩和王朝傾覆,這種歷史教訓值得吸取。
我國現代化道路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本不該將個人物質利益原則作為自己的精神機制(這不是說不要物質利益原則,而是說不能作為精神機制)。能夠給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帶來生機、活力和健康發展的精神機制,只能是一種將個人與群體、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協調視為最高價值的理想和信念;而作為中國深層社會意識積淀的大同觀念,恰好可以為此提供一種文化根基。中國的大同觀念,以和諧、協調為核心,其“民胞物與”的思想,不僅視天下為一家,而且視萬物為一體;不僅主張社會公正、反對劫奪凌殺,而且主張物盡其用、反對暴殄天物。在這種大同信念的基礎上嫁接和培植為西方文化所長的獨立人格觀念,就完全可以創造出中國特色的現代博愛思想、競爭共贏意識、公德公益觀念和民主法治文化,以此來作為中國特色現代化(小康)事業的精神機制。
由于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的精神力量并非僅僅作為人頭腦中的觀念形態存在,而是滲透于一切事物制度之中,所以欲以大同信念取代個人物質利益原則來為中國的現代化(小康)運動創造積極健康的精神機制,就必須在改革模式和政策上作必要的調整,以化解前一階段改革和發展中積累下來的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現階段,我們應該以高遠的“大同之心”來推行適合我們社會發展水平的“小康之制”,爭取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首先,要確立科學的發展觀,淡化在人均國民收入方面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的單純經濟目標,代之以建設公正、繁榮、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現代化發展的整體目標。要制定包括振興經濟、整治國土、發展民主政治、繁榮科教文藝、健全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全面社會改革和發展計劃,通過大規模的環境治理改造和社會建設改造工程,爭取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的綜合解決。貫徹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協調發展的方針,就是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目標的切實可靠的路徑。
其次,要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發展方向,依法加強宏觀經濟調控和整體社會協調。西方民主社會主義的福利國家和社會政策,有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政府部門和官員濫用職權、消極行政和腐敗問題,只能通過加強法治和實行民主制度來解決,而不能靠盲目的“簡政放權”,更不能靠權力向資本傾斜、盲目地為資本保駕護航來解決。事實上,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之下的市場經濟絕不是只有價值規律這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各種宗法勢力、非法治的行政力量、物質主義的破壞性習慣勢力,也往往是另一些“看不見的手”,錯綜復雜,時時刻刻在破壞著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對于遏制這些消極勢力來說,法治化國家行政乃是一種積極因素,而這也體現了中國“大一統”政治傳統的優勢。
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回歸高度集權和“大鍋飯”的計劃經濟體制,也不是對抑制個性發展的宗法倫理和小農意識的認同。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把“和諧”劃分為互成對照的兩類形式,一是純粹的、定型化的初等類型“和諧”:平凡、馴順、模糊、平衡。它沒有強烈撼人的沖突對比,沒有不可預料的怪異和探險,與世無爭,聽任自然,四平八穩,安于現狀,以抹殺個性為準,以中庸之道處世。這種“和諧”對社會的穩定確有助益,但卻扼殺了社會成員的創造和進取精神;懷特海所說的另一個類型,是富有冒險性、新異性、高度理想化、攜有目標的“和諧”,這種“和諧”之中滲入了“不協”,它并不完全取消第一類“和諧”的所有特點,但卻更強調創造,強調多樣性——即和諧之境各組成成員的權利與個性。這實際上是融入了“自由”這一成分的“和諧”,這種和諧社會的成員是有著獨立人格的公民。而這種和諧境界,不是簡單號召“有活力的和諧社會”就能達致的,它要求我們通過現代政治文明與民主訓練來培育。
最后,我們必須完善民主制度,發展政治文明。民主是西方文明帶給我們的最好禮物,它的健全與發展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傳統社會國家集權有序而社會一盤散沙的結構特征,從而有利于保持政治清明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除此之外,國民獨立人格觀念的養成、法治觀念和公德公益意識的提高,也全都不能主要依靠外來的說教和灌輸,而要靠公民實踐即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民主參與來自覺養成和自我提高。在這方面,國家政治生活領域是一個較之于市場經濟更好的大課堂,人民群眾充分、積極地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民主權利,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區的公共生活,將會使國民素質得到迅速的提高。
參考文獻:
[1][2][加]A.布來頓等:《理解民主——經濟的與政治的視角》[A].I.夏皮羅.民主理想的構成要素[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