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禮玲(1967- ),女,江蘇射陽人,中共射陽縣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
摘要:權力被濫用值得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防止權力被濫用,就要合理地配置權力,程序化運作權力,有效地監督權力和強化責任追究力度等機制。
關鍵詞:權力濫用;制度;監督
中圖分類號:D0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6-0053-02
公共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為社會公眾服務,也可以成為權力占有者謀取私利的工具;它既可以使人大有作為,也可以誘人走向墮落。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說得好,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權力異化現象的
發生會更加嚴重。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權力被濫用,筆者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措施:
一、使權力運作進入程序化狀態
權力運作程序,是指權力運作要按照完備的制度、健全完善的機制和科學的流程。程序的實質是管理和制定的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為了限制恣意專橫和裁量,以程序控制權力的恣意與專橫。權力運作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于掌權人的素質,如果掌握大權的人思想素質和覺悟不高,就必然加大權力運作的偏差或權力濫用的風險。事實上在一些領導集體中,經常出現主要負責人濫用職權的問題。在議事、決策時,最常見的是一言堂、家長制。該決策的事情不作設定,臨時動議;不進行科學論證;會上不展開充分討論,幾個人簡單地碰一下頭或“一把手”一拍腦袋就做出決策;有的時候也冠冕堂皇地講講民主,“一把手”說出自己的決定,請班子討論。這種所謂的集體決策完全是“班長定框子,委員做樣子,集體研究是幌子”,集體決定做了“一把手”決斷的陪襯。這樣的權力運作極容易摻雜個人私心和導致權力的濫用,使權力者“絕對權力”膨脹,導致腐敗。所以,要強化程序控制權力正確運作的作用。只有按照科學、明確、具體、定量、操作性極強的程序,方可保障權力的正常運作。例如,全國范圍內的村民自治工作之所以能搞得好,就是因為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有一個規范村民自治工作的操作程序村民自治工作規程,讓基層民主通過法規和一定的程序來實現。程序是法定化的民主保障,要不然是很難保證村民自治得到實現的。再比如,深圳市委、市政府為了規范和監督領導集體的決策行為,保證權力運作程序,制定了《深圳市市管單位領導集體決策重大問題議事規則》,這個規則既明確規定了哪些是必須由領導集體研究決定的重大問題,要由領導集體事先設定,也規定了集體議事決策的程序,包括會前協調、準備材料、提前通知、充分討論、逐項票決、作出決策、形成紀要等七個缺一不可也不能顛倒的環節,一定要以會議表決的形式體現領導集體的意志,決策形成的會議紀要在一定范圍內公布于眾。這種操法性很強的權力運作程序,可以有效地克服權力個人化。所以,各級黨委、政府要全面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不斷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機制,發揮好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作用,健全黨委常委會的決策程序。這就要求能有像深圳市委、市政府那樣的議事規則和保證規則的實施。
二、對權力實現有效的監督
這幾年查處的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大多數是人民舉報或查辦其它案件帶出來而獲得線索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對領導干部的監督軟弱乏力。那么怎樣才能對權力實現有效監督呢?
一是要改革現行監督管理體制。雖然黨和國家對權力監督歷來十分重視,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已建立起一套監督體系,主要包括人大監督、法律監督、黨內監督、群眾監督以及輿論監督。這些監督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監督的相互配合的法制化程度不高,進行相互配合缺少必要的組織保證和法律基礎,監督機構不少,真正有權威的不多。根本原因是現行監督體系中監督機構與被監督者不是處在平等或更高的位置,監督者的權力運用不具有相對獨立性,有些領導干部干預監督機構的事務,有以權壓法壓紀的現象,出現被監督者限制監督者履行責權的問題。這些都說明要改革現行的監督管理體制,使監督部門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體,提高監督機構的權威性。
二是要強化民主監督。想當年在延安窯洞里,當黃炎培先生向毛澤東同志問起中國共產黨執政后如何走出歷代統治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時,毛澤東回答:我們已經找到了辦法,這就是民主,讓人民監督政府。人民群眾對領導干部實行民主監督,讓領導者的權力置身于人民群眾的制約之下,是我們黨的性質和政權的性質決定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讓權力在運行的過程中,接受群眾監督,最能防止權力被濫用,這是因為在已有的監督體系中,群眾監督是能做到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的,只不過是一些領導干部不想讓群眾監督,使民主監督變成空的。需要有更加科學的切實可行的法規和程序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讓人民群眾的監督從抽象監督變為具體的、實實在在的監督,只有讓授權者真正監督受權者,才能使受權者對授權者負責。
三是要進一步擴大公開性,對權力運作實行“陽光”機制,增強權力運作的透明度。“陽光”機制,就是權力行為公開化,就是讓人民群眾知情參政,全方位接受人民的監督。所有腐敗事件的發生幾乎都與“暗箱操作”相連。用人上的“暗箱”必然導致吏治腐敗,管錢、管物、管項目審批的“暗箱”必然帶來經濟上的腐敗。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一些掌權者卻不愿意使權力運作公開,因此,必須硬性規定,無論是黨政機關還是企事業單位,除涉及機密事項外有必要把權力的運作過程如實公開,要以擴大民主為改革方向,進一步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
三、為權力資源進行最科學合理的配置
合理地配置權力,一是要解決好權力集中和權力分解之間的關系,要將過分集中的權力予以合理的分解,過分分解的權力予以合理的集中,實現權力集中與分解的合理平衡,讓權力的配置與制約不能使權力被濫用,將職務犯罪的發生率控制在人們可以容忍的最低限度內。要針對容易產生腐敗現象的具體體制、制度和薄弱環節,通過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有些環節權力過于集中,有些環節權力過于分散,都容易導致腐敗現象。要根據從源頭上預防的治理腐敗現象的需要,該分散的要分散,該集中的要集中,一切措施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最終以社會效果來檢驗。
二是把一些權力從由某些部門個人手中拿出來,交給政府和市場,以防止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商品化。
三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社會經濟行為的不當管理和干預,嚴格按市場規律辦事,減少權錢交易的渠道。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凡是能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經濟方法解決的問題,應盡量避免或減少用行政手段來解決,就是需要用行政手段解決的問題,也必須有公開、公正的程序。
四、加大對權力運作責任主體的責任追究力度
在權力運作責任追究方面尚沒有健全的法規,也缺乏與以一些法規相配套的措施,即便是有措施的,也沒有完備的保證措施嚴格實施的體制和機制,使得一些違犯法規的人得不到責任的追究處罰。我們要通過立法規范各類行政行為的具體效能標準,建立行政效能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對權力運作主體的責任追究,對達不到行政效能標準的權力運作責任主體要制定具體的處理辦法,加大在權力運行過程中權力濫用者或行政效能不達標者的成本付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權力被濫用。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