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素質教育,不僅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素質教育;產學研合作;應用型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3544(2006)06-0057-02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種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之上的合作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發揮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講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地結合于學生培養過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現代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工程學院教務長赫爾曼·施奈德開創的。為了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學推行了第一個合作教育計劃。如今,這種教育模式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被許多發達國家所采用,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大大提高了這些國家的競爭實力和原生性創造力。1997年10月我國教育部發出《關于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九·五”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九·五”期間在全國28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試點工作。由此,我國合作教育從民間有組織的試點,走上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有組織、有計劃的試點階段。
產學研合作教育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教育事業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各類具有專門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對一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就業率和增強社會的穩定。它的出現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必然的。
產學研合作教育對于提高勞動者素質、拓寬就業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尤其如此。我國正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型工業,高新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對技術型、應用型等人才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這就帶來了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大力開展產學研結合教育正是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產學研合作教育也是實現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應用型創新人才單純依靠學校是培養不出來的。只有在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和教育環境下才能培養出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只有在生產經營實踐中,在與企業職工結合過程中才能形成。學生的職業技能也只有在真實的、復雜的現場環境中,經過反復訓練才能培養出來。由此可見,企業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實行產學研結合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
因此,以“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既是國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又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增長的必然選擇。
二、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上來說,產學研聯合不足,企業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之間缺乏牢固的鏈接,平臺的和諧性體現得不是很明顯,表現在:
(一)合作方面存在的問題
1.產學研結合的內在動力不足。由于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正處于轉型期,許多崗位仍然被傳統型勞動力所占據,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2.現行教育管理體制不利于產學研結合發展。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行業對職業教育缺乏有效指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處于民間活動狀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責、權、利的規定比較模糊,雙方無法建立長期、穩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制約了產學研結合的深入、持續、健康發展。
3.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思路不夠開闊。主要表現在:一是把開展產學研結合僅僅作為解決原有模式下的學生實習的一個途徑,片面強調專業對口,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二是許多學校仍然套用過去安排生產實習的方式。
4.學校自身實力不足,制約了產學研結合的開展。校企合作必須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由于歷史的原因,某些高校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實驗條件不完備,軟硬件投資規模過小,教師的科研積極性不高,或迫于教學工作量的完成而無暇顧及科學研究,使得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途徑不暢,影響了校企合作的開展。
5.目前產學研合作更多地還只停留在學校與社會的層面上,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還做得不夠,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
6.國家缺乏從宏觀層次上調動學校、社會、用人單位以及學生產學研合作積極性的政策法規。
(二)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模糊。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會對人才直接提出針對性的要求。而經濟環境的迅速變化,高校到底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已無固定的規章可循。加之高校的實際情況差異較大,所以導致很多高校雖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但卻沒有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夠明確,直接影響到產學研工作的開展。
2.人才質量不能保證。高校擴招,學生的人數巨增,對高校人才培養產生了較大的挑戰。如何在保證學生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得到同時提高,是擺在高校面前的現實問題。而針對這一問題,很多院校并未從產學研方面尋找對策。
3.人才培養手段單一。高校教學基本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方法,盡管多媒體、信息化、網絡化教育已普及,但真正有多少在利用,利用的效果怎樣,這些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很多學校面對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只能淺嘗輒止,并沒有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大的幫助。
4.人才評價指標不細。當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評價就是學業成績,其他評價指標都比較籠統,到底對人才如何評價,每一層次學生應達到哪些要求,具體應解決多少問題,這些都沒有健全。所以在校期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水平、實際能力并沒有真正的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在校期間哪些方面有優勢,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找不準差距,就難以在產學研的實踐中獲得提高。
三、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的建議
1.建立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應廣泛吸納社會、行業和企業的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進入教學全過程,并使其在專業設置、培養方案、教學運行機制、組織形式等方面全方位參與并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來,進一步充實學校辦學條件,加快師資隊伍、實踐基地和產學合作教育基地建設,創新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實現學校與社會和企業的結合、師生與勞動者的結合、教學和生產實際的結合,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符合學校實際的、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要大力推進“雙證書”制度,要依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和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要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選定一批與當地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與行業、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和用工合同,建立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教學的人才培養新機制。要充分發揮學校知識和人才的優勢,努力開發行會、企業、行業市場,參與技術改造、升級和員工的培訓工作,增強學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確定學校在行業、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支撐性和關鍵性作用,促進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協調發展,真正實現校企雙贏共生。
2.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促進產學研合作。(1)加強政策引導。目前,影響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問題是合作主體——企業不到位。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調整合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鼓勵三者之間建立形式多樣、機制靈活的技術創新合作體制,不斷推進“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以達到雙贏雙促的合作效果,帶動經濟的騰飛和高等教育事業的大發展。(2)政府應向產學研合作項目傾斜,優先扶持產學研合作項目,構建三者合作新模式。(3)通過產學研合作,就各地產業發展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為高校提供參與地方產業技術創新的平臺,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陳宇曉.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的切入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 育,2002,(4).
[2]梁建平.校企合作是發展高職教育的有效途徑[J].職教論壇, 2003,(1).
[3]趙浩興.關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戰略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 教育,2003,(8).
[4]候玉印.高職也可以實現“訂單式”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
2004,(17).
[5]楊金土.我國高職教育形勢芻議[J].職業技術教育,2004,(1).
[6]李德仁.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實踐與前瞻[J].世界科技研 究與發展,2003,(12).
[7]汪華,孔康偉.論我國高職教育的科學發展觀[J].職業技術教 育,2004,(1).
[8]羅曉芳.高職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改革實踐[J].職教論壇,2005, (5).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閻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