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家在總結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改革程序,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推動改革進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3544(2006)06-0032-02
一、當前新一輪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情況
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看到,農村信用社在發展中日益突顯出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體制不順、歷史包袱沉重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到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和效益提高,逐步成為制約扶植“三農”發展的瓶頸。
為有效解決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問題,2002年國務院專門成立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領導農村信用社的體制改革工作。2003年6月,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明確提出了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扶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同年8月份根據《試點方案》精神,經國務院批準,選定吉林、山東、重慶等8省(市)開展了改革試點工作。認真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資金支持工作,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總體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2003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方案。中國人民銀行將采取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和專項借款兩種資金支持方式,幫助改革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消除歷史包袱,并以此推動農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轉換經營機制,促進改革試點取得預期成效。2004年8月,在總結8省(市)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上,國務院進一步明確要求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作為工作重點,以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金融支農力度為首要目標。為此,人民銀行會同銀監部門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了專項票據兌付考核條件和驗收標準。
二、當前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當前的農村信用社改革過程中,國家在總結改革試點經驗基礎上,進一步規范改革程序,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推動改革進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凸顯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是上下重視程度存在問題。根據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規定,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按照“國家宏觀調控、加強監管,省級政府依法管理、落實責任,信用社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原則建立新的監督管理體制。農村信用社改革在省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省級人民政府具體承擔對轄內信用社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縣級政府沒有管理權。省級政府負責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報批、省級管理機構的建立。縣級政府因為沒有管理權,部分地方存在關心的多、落實的少,自上而下的改革與農村信用社普遍設在縣級以下的客觀情況不協調,縣級政府等待省級人民政府指示,基層信用社觀望上級聯社的改革具體實施辦法和安排,積極性在一定范圍內受到影響。農村信用社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花錢買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即便想盡早啟動資金支持,限于政策限制,也會顯得力不從心。
二是內外部協調存在問題。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事關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局,是有利于服務“三農”的事業。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多次下發涉及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專項文件,省政府也制定了指導意見,改革局面已經形成,但從涉及農村信用社改革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來看,卻存在內緊外松的現象。縣級垂直管理單位都偏重上級文件,而從實際看信用社改革工作仍缺乏必要的內外協調和統一部署。
三是改革進度存在問題。國家對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給予的扶持政策力度很大,通過中國人民銀行資金扶持,使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得到消除,資本充足率得以提高,有利于推動農村信用社轉換經營機制、改善經營管理、增強抗風險能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農村信用社這場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花錢買機制,可以講,本次改革的優惠政策是對信用社以往 “吃虧”的一次性補償。盡管有如此優惠政策,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縣級信用聯社創造條件爭取盡早獲得優惠支持的進度緩慢,缺乏爭取中國人民銀行資金支持的有效措施和實施方案。
三、對策建議
1.由縣級政府牽頭成立強有力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協調機構,具體負責轄內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政府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總調節人。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需要深入研究,多方面推進。落實優惠政策的主要單位有國地稅、財政、工商;改革方案的支持單位有縣直各有關部門;參與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全過程的單位有人民銀行、銀監部門。這些單位多屬于垂直管理性質,要想使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形成合力,就必須加強縣級人民政府的督導作用。八個試點省市改革經驗表明,地方政府的重視是改革的關鍵,改革后的農村信用社管理權雖交省級政府負責,但落實國務院的改革精神還必須依賴于當地政府,其中最根本的是政府的協調力。因此,必須成立強有力的縣級農村信用社改革協調機構,扎扎實實地履行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協調職能。
2.明確分工,明晰成員單位在改革中的職責劃分。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優惠政策較多,涉及的單位和部門眾多,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關鍵是落實各成員單位支持信用社改革的具體職責。職責不落實,改革就不協調,優惠政策就難落實,也就難以實現農村信用社轉換經營機制、改善經營管理、增強抗風險能力的目標。必須建立橫向聯系、縱向審批、各司其職的工作機制,切實支持轄內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工作。
3.多方協調聯動,全力支持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首先,明確縣級政府的主要工作。一是要積極扶持,不要干預農村信用社正常的業務經營活動。在資金扶持方面,要積極引導各類涉農資金、財政預算外資金等存入農村信用社;在減免有關稅費方面,凡是地方政府職權范圍內能決定減免農村信用社相關稅費的項目要盡最大可能予以保障;積極協調公檢法司等多方力量以加大對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清收處置力度。二是要優化環境,不要把信用社當成自己的“第二財政”。三是要防范風險,切忌插手農村信用社的人事安排。其次,各部門要明確分工,認真履職,全力配合支持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一是為農村信用社改革落實好國家的優惠政策,不為部門利益使國家優惠政策打折扣;二是為農村信用社改革制定好配套措施,不為以往的改革思路限制;三是為農村信用社改革營造良好的環境,不為農村信用社改革設置障礙。第三,農村信用社要做好應盡的職責。一是做好增資擴股和“抓降”工作,不弄虛作假。二是做好支持“三農”工作,不做違反財經、信貸、人事紀律的事。三是做好經營機制轉換工作,不搞短期行為。第四,人民銀行、銀監部門在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要利用各自的管理職能,相互協作、相互支持,既要幫助農村信用社搞好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系,又要指導農村信用社搞活資金支持、法人治理結構建設。
(責任編輯:尹繼志;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