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由距離指數#65380;協調指數和綜合指數構建的區域金融生態系統評價模型,實際考察了我國大陸各省級區域的金融生態#65377;該模型既可用于對比分析不同區域的金融生態系統現狀,還可揭示單個金融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規律#65377;
關 鍵 詞:區域金融生態系統;評價方法;指標體系;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6)04-0002-05
自周小川先生[1]提出金融生態概念后,國內學者對金融生態系統的研究持續升溫,但是目前國內對金融生態系統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代表性的研究有:徐諾金[2]對中國大陸區域金融生態現狀特征進行了剖析,林永軍[3]從金融生態建設的角度對金融生態系統進行了分析研究#65377;對金融生態系統的定量研究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4]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模型(DEA)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定量分析,但該研究成果側重于城市金融生態評價,側重于商業銀行信貸環境評價,而忽略了區域發展#65380;非銀行金融系統發展等范疇#65377;本文試圖根據生態系統原理[5][6]及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的成果[7][8][9][10],用距離指數表示金融發展水平,用協調指數表示金融發展與區域發展間的協調狀況,用金融生態系統綜合指數表示金融生態系統的整體發展水平,構建了金融生態系統的評價模型,并對中國大陸各省級區域的金融生態系統進行了實證分析,揭示了各省區金融生態系統發育特征和地域空間分布,并指出了各省區金融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瓶頸因子,提出了各省區決策層進行金融生態建設的關鍵行動領域#65377;
一#65380;模型構建
金融生態系統是金融系統在一定區域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是指金融市場#65380;金融機構#65380;金融產品要素之間及其與區域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65380;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復合空間地域系統,即它是金融系統及其所處區域環境之間具有互動關系的總和,包括金融發展和區域環境兩個亞系統#65377;因此,對金融生態系統的區域評價應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1)金融生態系統的區域發展水平評價;(2)金融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之間#65380;子系統內部發展協調關系評價#65377;本文將構建距離指數表示系統或要素的發展狀況,構建協調指數表示亞系統內部或亞系統之間的融合狀況,并建立整合距離指數和協調指數的金融生態系統區域評價模型#65377;
(一)金融生態系統距離指數
金融生態發展是有區域空間差異的,距離指數就是刻畫區域現狀與目標狀態之間相對水平的差距參量,其中包括要素的相對水平和系統的相對水平#65377;
要素的相對水平用單要素距離指數表示,如式(1):
式中,為第n層第i個指標的高標準值,即在研究區域內該指標的最高值附近取值;為第n層第i個指標的現實值;為第n層第i個指標的低標準值,即在研究區域內該指標的最低值附近取值?鴉為第n層第i個指標的距離指數值,表示第n層第i個指標距離最高標準的相對距離,n為指標所處的級數#65377;式(1)消除了指標異質性和量綱的影響,具有標準化數據的作用#65377;
系統的相對水平用系統距離指數表示,如式(2):
式中,為金融生態系統第k級第i個指標的距離指數;為第k級第i個指標在第k+1等級中第j個子指標的距離指數;為第k級第i個指標在第k+1等級中第j個子指標的權重系數,表示第j個指標在指向第k級第i個指標的第k+1等級所有指標中的優先等級;n為金融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的等級數;m為金融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中指向第k級第i個指標的第k+1等級中的指標數#65377;當k=0時,i=1,為金融生態系統總體的距離指數#65377;
(二)金融生態系統協調指數
金融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要求各個要素#65380;各個系統之間保持良好的關聯,強調金融發展與區域環境全局優化#65380;整體提高#65377;因此,在距離指數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協調指數作為評價金融生態系統的補充指標#65377;金融生態系統協調指數的計算公式如式(3):
式中,IC為系統協調指數;n為系統或要素個數;f(i)為第i個系統或要素的距離指數;f(j)為第j個系統或要素的距離指數;i#65380;j為系統或要素標號(i≠j);m為調節系數,m≥2#65377;
(三)金融生態系統綜合指數
金融生態系統總體評價應以距離指數和協調指數的綜合評判結果作為判斷依據,用金融生態系統綜合指數表示,如式(4):
式中,IS為系統綜合指數,ID為距離指數,IC為協調指數,α#65380;β為權重#65377;
二#65380;指標體系
金融生態系統評價的基礎是建立一套可監測#65380;能比較#65380;負有導向功能的指標體系,以便為決策者與公眾提供決策依據信息#65377;筆者通過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在分別對金融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建立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金融生態系統的特征,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構建了金融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65377;
三#65380;實證分析
運用前述金融生態系統評價模型和分析軟件,我們對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的金融生態系統進行了實證分析#65377;經過多次調試并在專家認可的基礎上,取m=2,α=0.7,β=0.3#65377;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2004年統計年鑒#65380;各省市區2004年統計公報及各部委#65380;各省市區統計網站等官方統計資料#65377;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金融生態系統2004年的評價結果見表2#65380;表3#65380;圖1#65380;圖2#65380;圖3,鑒于文章篇幅限制,本文在此不對各省市區金融生態系統做一一分析#65377;
由綜合評價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各省級區域金融生態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65377;綜合指數最高的北京是綜合指數最低的貴州的215倍,這是金融生態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演繹發展的必然結果#65377;這種金融生態系統的嚴重不均衡性并不能說明我國整體的金融生態出現了嚴重問題,它只是告訴我們金融生態具有區域等級性,其原因在于本研究模型中以相對水平差距來表示參量#65377;在中國大陸范圍內,金融生態綜合指數得分最高的區域是高等級的金融生態區域,它們往往會成為全國性的金融中心,暗示著它們是匯聚商業金融機構#65380;金融市場#65380;金融人才的區域,而金融生態綜合指數得分很低的區域是低等級的金融生態區域,暗示著它們的金融匯集效應很差,一般需要政策性金融給予適當傾斜#65377;
依照金融生態綜合指數的分布特征,我們將全國的金融生態劃分為五個等級(見表4)#65377;在第一等級中,北京的金融生態綜合指數高于上海16%,其原因是,北京的金融生態協調指數0.8450要比上海的0.3348高出一大截,盡管上海的金融發展指標和區域環境指標都比北京高#65377;此研究結論與2004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4%)高于上海(為10%)這一事實相吻合,這也說明北京同上海一樣具備建設全國金融中心的實力#65377;第二#65380;三等級中的省市都是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它們是商業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第二選擇地#65377;天津#65380;浙江#65380;廣東和江蘇四省市區域經濟#65380;企業競爭力#65380;基礎設施#65380;自然社會環境等指標表現都不錯,但其金融發展指標表現稍差,暗示著四省市在當前區域實體經濟發展已具相當實力時,目前應大力發展虛擬經濟(即金融經濟),可選擇天津#65380;杭州#65380;深圳#65380;南京等地建設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65377;第四等級中除海南#65380;廣西外全部屬于中西部內陸省市區,區域環境#65380;金融發展等指標表現一般,“西部大開發”#65380;“振興東北”#65380;“中部崛起”等區域開發傾斜政策有利于促進這些區域的金融生態改善#65377;貴州列第五等級,各項指標幾乎均排末尾,貴州省金融生態的改善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扶持#65377;
四#65380;結論
1.由金融生態系統距離指數#65380;協調指數及綜合指數構建的金融生態系統的區域評價系統,能夠很好地刻畫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發育水平構成及其系統內部各子系統#65380;各要素的發展水平及協調狀況#65377;模型不僅可以用于對比分析不同區域的金融生態系統現狀,而且還可以揭示單個金融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規律#65377;
2.對中國大陸各省級金融生態系統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金融生態系統存在明顯的區域等級差異#65377;依據2004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全國31個省市區金融生態綜合指數,我們將全國金融生態劃分為五個區域等級#65377;處于不同金融生態等級的區域管理者應認清自身現狀,科學定位,制定適合本區域金融生態發展規律的政策與措施#65377;針對中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綜合指數普遍偏低的現狀,建議中央政府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65377;
參考文獻:
[1]周小川,2005獨家專訪:周小川談“金融生態”[N]-人民日報,2005-03-28-
[2]徐偌金-論中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2)-
[3]林永軍-金融生態建設:一個基于系統論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4]李揚,王國剛,劉煜輝-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N].上海證券報,2005-10-15-
[5]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6]楊士弘等-城市生態環境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7]袁興中,劉紅-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概念構架與指標選擇[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4):627-629-
[8]Patil G P,Brooks R P,Myers,W L,et al:“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measurement at landscape Scale:towa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Ecosystem Health,2001,7(4):307-316-
[9]肖風勁,歐陽華-生態系統健康及其評價指標和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2):203-209-
[10]張妍,楊志峰,何孟常,胡廷蘭-基于信息熵的城市生態系統演 化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5,(8)-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