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證券投資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在商業銀行渠道銷售中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兩者適用了相應的法規框架,在產品設計、客戶定位、風險控制和制度安排上都各有特色,這兩者的市場空間都很大,并且可以相互借鑒,彼此促動,優勢互補,根本目的是實現銀行、基金公司和投資者的三贏。
運作架構與運作關系
在法律規范確定的運作架構上,證券投資基金形成了“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即管理人募集并管理,托管人托管,份額持有人、管理人和托管人“三權分立”的架構,基金在管理人承擔發起募集、投資管理等職責的同時,托管人、其他中介機構也共同參與,多個參與人在相互制約中實現基金的運作。銀行理財計劃則是客戶通過向銀行授權形成“一對一”的制度設計,理財產品由銀行發起,投資人委托銀行投資,由銀行進行投資的理財計劃始終主要由商業銀行一個主體來完成業務運作。
由運作架構形成的風險分擔機制上,基金的“三權分立”雖不能保證收益,但能保證投資人資金安全,通過托管人的監督也能有效防范基金投資中的違規風險等。一般由銀行發起并投資的理財計劃的風險則偏重于銀行一方承擔。
在盈利模式上,基金公司在取得管理費收入的同時,更要通過增加基金只數或規模來獲得更多的托管費收入。商業銀行在理財計劃中,以自身的信譽作為支撐,發售介于基金和資產證券化之間的理財產品,形成事實上的固定收益理財,或者說,銀行是將存款負債轉化為理財負債。
基金對理財計劃的借鑒意義在于:第一,理財計劃運作中應建立有效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除相關法規規定的審計、稽核等措施外,可采用內部托管制,由行內基金或資產托管部門承擔計劃的托管職責,以保證資金、核算、估值、清算等業務的獨立運作,防范可能出現的核算、估值不準確,自營與代理業務混淆,資金被挪用或利益輸送等風險。托管部提供的服務可因理財計劃規模大小、風險程度高低以及投資對象風險的大小而具體設計。信托公司資金信托計劃的內部托管模式有參照意義。第二,計劃發行與投資分離,既便于發行組織、投資人資金歸集與支付、信息統計、客戶服務等,也有利于投資部門專心投資。從銀行整體角度看,專業化的內部分工有利于在防范風險中擴大理財計劃的整體規模,從而實現銀行優化收入結構等目的。第三,通過不斷提供新的品種,擴大總體規模,實現業務盈利。
產品內在機制與外部特征
從一般產品特征分析,兩種產品在內在機制與外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和關聯性。(見表1)

目前的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貨幣市場工具,不能提供更高的超過銀行存款的收益,一旦股票市場轉暖,則不具有收益上的競爭優勢。另外,在產品所能給管理人或銀行提供的收入上,作為理財計劃提供者的銀行,能保證一定的盈利:一是增加了存款規模;二是銀行在計劃中獲得中間業務收入費率(實際投資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之間的差額部分),銀行還可變相增加尾隨傭金或托管費收入等。基金產品中,一般不與業績掛鉤的固定的管理費收取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推動公司的創新或基金凈值的增長動機。
綜上分析,基金對理財計劃在產品上的借鑒意義在于:投資及信息披露透明度高;服務相對完善,理財計劃更要增加運作中的信息服務,例如,對于銀行投資的理財計劃,事先充分向投資人披露投資對象、投資比例等;充分利用跨市場的優勢,創造更多的跨市場產品。
風險點與風險特征
兩種產品主要的風險點與風險特征存在一些差異。(見表2)

進一步分析,兩種產品可比性的風險特征還有以下方面:
(1)管理人不直接承擔基金投資損失的責任,銀行則可能承擔理財計劃投資損失的賠償或補償責任。基金管理費以管理規模按日計提,所以絕大多數基金的管理費收入不與基金業績掛鉤,只有少數基金在達不到合同規定的收益標準,如在與業績比較標準有差距、現金比例過大等情形下,才會少收管理費。盡管商業銀行根據投資對象等所確定的套利模式來設立理財計劃,目前的風險很小,但是,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商業銀行則要承擔理財計劃投資損失的風險,一是銀行管理的理財計劃一旦出現損失,銀行為了維護形象可能用自有資金消化;二是如果低于收益幅度內預期的最高收益向投資人支付,也會導致形象損失。
(2)在產品風險特征上,一般的基金產品投資環節的風險以及持有人的風險都較大。目前的理財計劃產品在發行或最終支付環節具有無風險或低風險特征,銀行在投資環節產生的風險往往因保證收益而不能轉嫁到投資人身上。銀行的風險在于對收益預期估計過高,而受到利率等因素影響后不能緩解,在浮動收益范圍內按較低的標準支付而影響信用。同比而言,理財計劃不與投資對象掛鉤,投資人也無需知曉,所以目前的產品具有保本剛性與收益彈性。
總之,從風險承擔主體、風險點的多少、風險特征等角度分析,理財計劃中投資人承擔的風險要小于基金。理財計劃中因為商業銀行可以獲取多種直接和間接收益,只要控制好產品設計、收益率測算等關鍵環節,并擴大理財計劃的規模效應,商業銀行仍然可以取得較好的收益。理財計劃的產品風險因為跨市場、費用低、融資成本低等原因也能夠得到一定的稀釋。
客戶需求與客戶特征
“雙低產品”(即低風險、低收益)是目前銀行客戶的主要需求產品。在投資人重點關注的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三個層級關系中,多數基金只能滿足流動性和部分安全性的要求,而收益性連續多年沒有保障。理財計劃能根據流動性要求設計產品,能夠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比較基金而言,理財計劃產品符合或滿足了客戶的實際需要。據某商業銀行對委托人投資心理的調查表明:一般客戶將風險分析或風險大小放在第一位,其次才考慮投資收益的大小。調查結果為:投資人最強調買收益的可能性,“有收益,無直接風險或收益大于風險:買入;風險大于收益:買一點或不買;收益不穩定:不買”。
進一步分析兩類產品的客戶,具有下述共性或個性特征:
(1)客戶構成中,基金首先面對的是廣大的不特定的客戶,理財計劃面對的是銀行內的客戶,當然,銀行還希望吸引行外或系統外的新客戶。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一些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中,存量客戶占20%~30%,新增客戶比例達到70%~80%。
(2)目前,客戶對產品的認知程度主要取決于產品的收益預期、安全性等因素。人民幣理財產品相比同期存款利率有較高收益率,使部分追求安全性的客戶更愿意購買。
總之,從職業、性別、年齡、區域等方面分析兩類產品的客戶構成沒有太大意義,因為目前各類金融機構或整個金融市場能夠提供客戶選擇的金融產品較少,而市場潛在的客戶群體龐大,加上資本市場波動性較大、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剛起步、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客戶被挖掘、細分、重新定位的空間和潛力很大。
監管體制與監管重點
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和實際監管的做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計劃與基金監管的類似之處有:確定了開展相關業務應具備的資格條件;需要上報產品的申請及說明、實施方案和風險控制措施等;高層監管機構(中國銀監會或證監會)審批、派出機構協助監管的體系;具體業務人員應具備的資格條件;對產品進行調查、檢查等現場和非現場監督權限和措施等。不同之處主要有:理財計劃監管環節少;監管手段所體現的對違規處罰方面,《基金法》對行為界定較細、處罰額度明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只是進行了框架性規范。
監管機構對理財業務監管的重點是落實風險管理制度,主要是客戶權益保護制度。對基金的監管重點是在規范運作的基礎上通過落實制度設計從而實施對份額持有人的權益保護。在理財計劃發展初期,采用“規范與發展并重,培育與防險并舉”的原則,有利于完善監管的措施和手段。
推動理財計劃與基金共同發展
計劃與基金存在關聯與競爭關系。在關聯性上,一方面,基金不能投資于理財計劃,基金則成為理財計劃的投資對象。例如,廣發銀行的“薪加薪B計劃”和深發展的“現金增利計劃”,都是月結型產品投資于貨幣市場基金,季結型產品投資于短債基金。上述計劃募集資金規模也較大。另一方面,據三季度貨幣市場基金的季度報告,投資于銀行存款的比例至少在30%以上,說明了基金也缺乏合理、足夠的投資范圍和對象。基金投資銀行存款、理財計劃又投資于基金,至少說明目前存在著較嚴重的市場壁壘與政策限制,以及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在競爭關系上,基金業低潮情形下理財計劃凸現的競爭優勢使部分投資人由買基金轉而買計劃產品,使基金的潛在資源轉化為理財計劃的實際投資人。但是,面對眾多的潛在客戶群體、超過15萬億元以上的居民儲蓄存款,理財計劃不僅發展潛力大,對基金的沖擊也十分有限。
銀行作為客戶集中地,利用網絡化的營業網點和先進的技術系統等,為基金和理財計劃提供了綜合的交易平臺。所不同的是,基金只是利用了銀行的通道和客戶群,而理財產品則由銀行利用自身的客戶、資金、技術、信譽以及投資渠道等優勢自行發起設計或管理。
預計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會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從單一業務平臺向綜合理財業務平臺轉變;從同質化服務向品牌化服務轉變;從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從單一網點服務向立體化網絡服務轉變;從無償服務逐步向收費服務轉變。因此,商業銀行應整合資源,提高綜合營銷能力,突出核心競爭力。在把計劃作為固守存款陣地手段的同時,利用商業銀行的優勢,推動理財計劃與基金共同發展,除前述對應的措施外,還應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業務平臺,不斷推出創新型、特色化的理財產品。目前市場上推出的理財產品在創新上歸為兩類:一是流動性靈活化,以延伸理財產品的期限結構為代表;二是本外幣通過衍生產品聯系起來,以外幣的高收益彌補本幣的低收益。銀行應綜合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服務內容,構造基于財富管理模式的業務發展平臺,全面滿足客戶的多種金融需求。在現有基礎上應進一步地創新:第一,延伸投資品種,將投資品種從目前的國債、金融債和央行票據延伸至企業短期融資券、一般性金融債等。第二,實行“差異化創新”,一方面,以流動性變化為主題,將收益與期限有效結合起來,豐富理財產品鏈,另一方面,在推出“雙低型”產品基礎上,將理財產品都與某種金融衍生產品掛鉤,適當推出高收益、高風險的“雙高”產品。
(2)建立理財業務技術平臺。技術上應增強理財軟件的功能,引進賬戶集成技術,給用戶提供更友好、更方便的功能。建立統一標準的信息中心,形成大型的信息網絡,為每個客戶建立數據庫。同時,網上理財與網下柜臺理財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柜臺為基礎,以網上自動理財為補充,充分發揮網上理財方案技術的優勢。
(3)將現有技術和產品的手段有效聯結,整合資源。如:信用卡、基金卡與理財系統的聯結、理財系統與各類賬戶的聯結等。投資人如進行選擇,開立一個賬戶,就能同時享受多種產品服務。
責任編輯: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