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積極的信貸擴張或信貸緊縮是商業銀行經營中的一種自主行為。然而,隨著我國存差規模的快速擴大,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的信貸緊縮行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飽受指責和批評。實際上,現階段的信貸緊縮行為是商業銀行多種原因下的艱難抉擇,改變這一現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信貸緊縮行為難合時宜
近年來我國存差規模快速擴大,1999年我國存差為1.5萬億元,2005年已逾8.9萬億元,我國存差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同期M2、GDP的增長速度。導致我國存差規模快速擴大的因素有多種,但商業銀行的信貸緊縮行為無疑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
基于資金融通角度
在我國,無論是在金融體系資產占比方面還是在發揮資金融通作用方面,商業銀行均居絕對的主導地位,這是資本市場短期內所無法撼動的。在金融體系資產占比中,商業銀行目前占據了我國金融資產70%以上的份額。在資金融通方面,商業銀行的作用更是顯著,尤其是在我國股票市場持續低迷的狀況下,證券融資起的作用相當有限,因此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融通越來越依賴商業銀行。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信貸緊縮行為導致存差的過快增長顯然不利于我國經濟增長。據國家有關部門對全國中小企業的調查,與商業銀行信貸收縮行為對應的是,有近70%的企業急需貸款,20%的企業需要貸款,只有10%的企業不需要貸款。類似的情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農村地區更為嚴重。據統計,全國相當一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年新增存貸比低于10%,有的甚至為零。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經濟發展中的資金融通主要依靠商業銀行來進行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收縮行為不僅弱化了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金融支持力度,而且在資本逐利本性制約下還導致了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資金的外流,拉大了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差距。
基于銀行收入構成角度
目前在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利差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依然高達80%以上。雖然從總體上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非利差收入業務開展得比國有商業銀行好,卻仍然不盡如意,如非利差收入業務開展得較好的招商銀行其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也在75%以上。至于一些營業網點少、覆蓋范圍小的地方性中小銀行其利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更是高達9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收縮導致存差擴大顯然不利于商業銀行自身收入結構的改善。當然,存差資金也能給商業銀行帶來收益。目前我國存差資金的主要用途是,一部分用于購買國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專項國債;另一部分以準備金形式存于中央銀行。與放貸相比,存差資金收益明顯偏低。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一般比同期國債、金融債、準備金存款利率高出1至3個百分點,這1至3個百分點利差就是存差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損失。而人民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利率下調政策也進一步加劇了資金運用的壓力。事實上,自2002年以來,與存差大幅度擴大對應的是,我國商業銀行收入增長明顯遲滯。因此,無論是從發揮資金融通作用方面看,還是從改善自身收入角度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的信貸緊縮行為均難合時宜。
銀行為什么選擇信貸緊縮
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欠發達,資金的融通和調配主要依靠商業銀行來進行,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的作用更為顯著,因此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不單是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要求,更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要求。然而我國商業銀行卻始終面臨著不良貸款率高、不良貸款余額大、資本充足率低等金融體系中最大的隱患,這也是我國商業銀行不得不采取信貸收縮的主要誘因。下面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在現階段為什么會實行信貸緊縮。
控制不良貸款
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公布的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是25%,2005年6月末,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整體大幅度降低至8.71%,不良貸款余額為1.28萬億元。我國商業銀行降低不良貸款率的主要途徑有三條:剝離不良貸款;利用新增貸款進行稀釋;信貸配給,即信貸緊縮。
截至2005年6月,我國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不良貸款額就高達1.5萬億元以上,這對大幅度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逐步完善,相應體制的健全,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將會受到愈來愈規范的管理,這也意味著今后我國商業銀行靠剝離手段大幅度降低不良貸款率已越來越難成行。至于利用新增貸款措施稀釋不良貸款,應該看到自2003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當年新增貸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投向了房地產等中長期項目信貸領域,對于這部分貸款,商業銀行一般很少將其列入問題貸款之內,因而也就沒有按照貸款五級分類法準備足夠的風險撥備金。事實上這些中長期項目貸款易受宏觀經濟影響,一旦宏觀經濟緊縮,這些貸款就極有可能轉化為不良貸款,如2005年上半年國家在宏觀調控中調整對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的準入政策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即是一例。因此利用新增貸款進行稀釋以降低不良貸款率效果難以確定。因而,在當前我國信用風險嚴重,信用監控機制薄弱、避險工具運用又十分落后的情況下,信貸緊縮無疑成為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率,有效防范信貸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重要而又可行的現實手段。
限期內資本充足率達標
最低資本要求是《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三大支柱之一。根據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對風險加權資產的風險權重,結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精神,我國規定,商業銀行對我國中央政府投資的公用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為50%;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為50%;對企業、個人的債權及其他資產的風險權重均為100%。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最后達標期限為2007年1月1日。屆時,對于資本充足率高于4%但又低于8%的商業銀行,銀監會將會在資產增長速度、風險資產規模等諸多方面進行嚴格的監管和控制;對于資本充足率不足4%的商業銀行,銀監會將要求其調整高級管理人員,甚至依法對其實行接管或者促成機構重組,直至予以撤銷。
雖然向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工商銀行的注資行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壓力,但畢竟不是標本兼治的良方。提高資本充足率,就我國當前而言,商業銀行可以采取五種調整方法:上市發行股票;發行具有資本性質的債券;通過銀行利潤補充;發展表外業務;調整資產結構。在這五種方法中,前兩種方式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操作復雜,到目前為止,也僅有深圳發展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少數幾家商業銀行上市融資,中國工商銀行等少數幾家商業銀行發債融資,對大多數商業銀行來說,尚難通過上市或者發債融資以補充資本金。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率普遍不高,通過利潤補充資本金只是杯水車薪,而且銀監會還要求商業銀行提高撥備和準備對不良資產的覆蓋面,這更加弱化了利潤對資本金的補充。發展表外業務,對于目前以存貸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商業銀行而言,也非一日之功。所以,從我國當前來說,商業銀行調整資產結構,控制風險資產的規模,是保證資本充足率盡快達標的一個最容易操作的辦法。這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強化信貸緊縮的一個主要原因。采取信貸緊縮行為后,商業銀行風險資產的規模得到控制,資本充足率也就能得到控制。可以說,為了在限期內達到監管要求,在沒有更好的措施改善資本金來源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收縮行為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除以上兩個原因以外,人民銀行在2005年出臺的允許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債和在銀行間市場進行逆回購交易的舉措也進一步造成了“金融脫媒”現象,加劇了商業銀行的信貸緊縮。
兩難處境
基于上述分析,就我國目前而言,無論是從資本充足率達標角度還是從控制不良貸款率角度,商業銀行采取甚而強化信貸緊縮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從發揮資金融通主體作用和改善自身收入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的信貸緊縮行為又是難合時宜的。我國商業銀行處于信貸收縮與否的尷尬處境。改善問題,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商業銀行的非利差收入業務,發展中小客戶,改善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減少商業銀行對利差收入的依賴;另一方面更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資金融通中的作用,減少社會經濟發展對商業銀行資金融通作用的依賴。這對我國現已發展得并不理想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無疑是提出了迫切而又嚴峻的要求。
責任編輯:柯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