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一個“不合時宜的”思想者,不僅在生前備受冷落,而且在身后備受誤解。100多年來,關于尼采的研究文獻汗牛充棟,但人們在尼采哲學的幾乎所有重要方面都存在極大的分歧,這種現象在西方思想史上亦屬罕見。尼采自己深知,他的當代人不會理解他,因為他的時代還沒有到來,因為他是為未來的讀者寫作的。但事態的發展似乎比尼采本人的預料更為悲觀,因為他曾經預言:他的著作和思想要100年后才能為人們所理解。100多年過去了,人們仍然只是試圖理解他,甚至可能還在誤解他。
尼采遭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涉及尼采哲學的文本。除了生前發表的著作外,尼采留下了大量遺稿。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不能接近和了解這些遺稿,因為尼采的妹妹完全壟斷了對這些作品的話語權。1911年,經伊麗莎白?福斯特-尼采和出版商彼得?加斯特編纂的《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出版。該書在學術界發生了很大影響,很多人認為它是尼采的“代表作”。后經證實,該書的編纂主觀性很大。不但這個書名和若干標題完全是編者加上去的,而且有的地方被任意改動,如刪去標題或全句,隨意改變格言的前后順序。更有甚者,在本書中沒有收錄尼采親自編號的372條格言。鑒于該書給尼采研究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任何旨在恢復尼采遺稿本來面目的努力都是值得稱道的。君特?沃爾法特教授選編的《尼采遺稿選》便是這種努力中的一種。
《尼采遺稿選》以考訂版《尼采全集》第7至第13卷為基礎,從5000頁遺稿中選編而成。它不按體系,而是嚴格按年代進行編排,時間跨度為1869年秋至1889年1月初。作者對遺稿的選擇遵循下述兩條原則:第一,側重于尼采哲學中涉及“意志”、“權力意志”、“永恒輪回”、“虛無主義”等關鍵詞的段落;重視尼采經常思考的重要問題,如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藝術和道德等;關注與尼采有思想交往的重要人物,如叔本華和瓦格納。第二,為批評性閱讀開辟道路,即把尼采遺稿中一些有爭議的言論也收編進去,如女性問題和對中國人的評價問題。編者期望,讀者通過批評性閱讀“達到一種思想冷靜而陶醉狀態下的評價”。
選編本身就是一種理解,用尼采的話說,是一種“視角主義”。所以,閱讀本書并不能代替對尼采全部遺稿的閱讀。但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尼采遺稿選》畢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傾聽尼采的新的可能性。讓我們把這本遺稿視為一個邀請,進入尼采的文本之中,以便了卻尼采在世時的一個心愿:“聽我說!因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個人,可別把我同他人混為一談!”
《尼采遺稿選》,尼采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9,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