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玉文化已有上萬年的歷史,遺存下來的古代玉器不計其數,面對這些祖先的智慧結晶、珍貴遺產,在發掘、保護方面我們已有長足的進步,但玉文化的理論研究卻相對滯后,甚至是相當薄弱的,有許多迷團、有許多問題都未能有合理的解釋,更不用說建立系統的玉文化學了。這對于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近萬年綿延不斷的玉文化歷史的中國來說,不能不是件憾事。
然而令我們欣慰的是,古玉器研究領域的有識之士業已關注這一缺憾。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的中國玉器鑒定大師楊伯達先生,以其近半個世紀從事中國古代玉器研究的切身體驗,深感建立、研究中國玉文化學的重要和急迫。年近耄耋的他不但大聲疾呼,而且身體力行,多年來堅持開拓性的中國玉文化學研究,并堅定走文物與文獻相結合的研究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認為上萬年的中國玉文化可分為巫玉(史前玉文化)、王玉(夏商周至清代玉文化)、民玉(宋至清玉文化)三個階段。而以巫為主導的長達六千年的巫玉階段則是至關重要階段,它不僅促進了玉、石的最后分化,而且由于史前社會玉器往往由巫設計、雕琢并以玉事神,玉也成了神物、神器,這也直接導致了玉材的選用、治玉的工藝有了質的飛躍,從而使中國古玉器達到了一個較高層面,也為中華文明的大廈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論考》正是楊伯達先生這些閃爍著真知灼見的思考與研究的集結,可謂是中國玉文化學研究的開山之作。在書中楊先生不但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公之于眾,而且還提出許多研究課題,更有甚者他提出了巫以玉占卜,并留有玉契符的大膽設想,這些都將吸引和激勵著有志者投身于中國玉文化學的研究,也將對讀者更深一步地識別、欣賞我國高古玉有所助益。另外此書還配有上百張精美的實物彩色圖片,讓讀者能直面中國長達上萬年的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