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周曉虹教授主持的“中國社會變遷與中國都市中等收入群體的成長”課題組在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和武漢五大城市居民進行抽樣和電話訪問、并在3000余份問卷基礎上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目前中國中產階層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為11.9%。
《中國中產階層調查》一書課題組通過比較研究國外中產階級的有關情況,結合國內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發展,給出了對中國中產階層的認定標準:第一,年收入為6萬元左右;第二,職業為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或技術專業人員、黨政機關公務員、企業技術人員、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等;第三,教育程度為大學本科及以上。
課題組認為,由于我國的歷史發展造成1949年以后中產階層基本上壽終正寢,因此,現在的中產階層基本是第一代。同時,在西方,老式中產階層的產生和新中產階層的產生先后相距一個世紀以上,前者主要是工業化的產兒,后者是工業化向后工業社會轉變的產兒,但在我國,這兩個產兒基本是接踵而至的。我國中產階層的興起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政治的清明和寬松,經濟的持續發展,文化的多樣性和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等社會和經濟的改變,使中產階層具備了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對于中產階層的基本功能,課題組認為,政治的后衛與消費前衛是其主要功能。我國中產階層政治后衛的形成原因是復雜的,對于通過市場改革甚至尋租方式而獲得財富的中產階層而言,他們的政治后衛態度是由他們的經濟利益與黨和國家或黨和國家的代理人的密切聯系決定的。而對于現在越來越壯大的新的中產階層,他們的政治態度同樣也是后衛的,但這部分中產階層的政治后衛的態度或追求社會穩定的原因與上面的老式中產階層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他們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其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是靠自己的“個人奮斗”獲得的。我國中產階層在政治上的后衛姿態,對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極有益處。這是因為,中產階層可以在不同社會基層或利益群體沖突中間具有明顯的緩沖功能。
與中產階層后衛的政治姿態相比,他們在消費上則是前衛的。從各種電器開始,我國的中產階層的消費現在已轉移到住房和汽車,同時,他們也形成了相對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識的現代消費觀念。中產階層消費觀念,無疑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提倡。
課題組指出,伴隨著我國中產階層的產生與發展,其相關問題也值得關注。首先是財富的分配問題;其次是如何解決龐大的農村人口對工業化的要求和壓力;再次,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壓力等。為此,課題組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
《中國中產階層調查》,周曉虹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8,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