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并主管的以出版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為特色的國家級學術出版機構,首批榮獲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建社近三十年來,我社在人文社科所涉各學科,如文、史、哲、經、政、法律、國際問題、管理、軍事、語言、民族、宗教、文化藝術等領域,出版了大量在中國學術界具有深遠影響的專著、譯著、文集和高校教材。近年來,我社出版的《社科學術文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劍橋中國史》系列、《劍橋世界近代史》系列、《世界文明大系》(10卷)、《簡明國際百科全書》系列(9卷)、《西方現代思想譯叢》、《國際學術前沿觀察》系列、《知識分子圖書館》叢書、《中國考古學》、《中國法制史考證》、《透過鏡頭》、《克羅齊史學名著譯叢》等叢書、系列書均獲得了巨大反響,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2001—2005),我社努力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傳播先進文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出版產業為己任,大膽改革,開拓進取,出版工作和出版社的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近年來,我社在“傳播學術經典、關注大眾閱讀”的出版理念下,堅持品牌特色,開拓創新,圖書生產規模高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出書品種始終保持在每年600種左右,圖書發行碼洋2005年已達近億元。
今后五年,我社總的發展目標是:在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提供強有力的出版支持和服務的前提下,將我社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相當出版規模,聲譽一流、管理一流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出版重鎮。走名社發展之路。
今后發展的具體思路是:
(一)堅持學術出版特色和定位
一個出版社必須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是以學術出版起家的,學術出版就是它的特色。我們出版社是由國家社會科學最高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并主管的,這也決定了我們的出版特色和定位必然是學術性的。28年來,我們作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界知名的專業出版社,其學術出版特色已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專家學者的認可。對學術出版特色和定位的不懈追求,也造就了我社的優勢,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們都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學術出版特色,堅守學術出版定位,始終占據學術出版制高點。
(二)堅持走品牌之路
多年來,在我們對品牌的孜孜以求下,我社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優良品牌的圖書,如《社科學術文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劍橋中國史》系列、《劍橋世界近代史》系列、《世界文明大系》(10卷)、《簡明國際百科全書》系列(9卷)、《西方現代思想譯叢》、《國際學術前沿觀察》系列、《知識分子圖書館》叢書、《克羅齊史學名著譯叢》系列等都已成為我社名牌圖書。今后我們要繼續狠抓精品圖書、名牌圖書。它們是我們的當家圖書,是我們的鎮社之寶。據權威部門統計,近年來我社學術著作的被引用次數在全國各出版社中排第四位,在社科學術類出版社中排第一位。由此反映了我社較大的學術影響力。但是學術出版的特色和學術圖書單品種發行量的局限,決定了我社在生產規模上持續做大的空間比較有限,如果追求跨越式發展,我社必須另辟蹊徑,要更加注重質的發展、內涵式發展。我們要通過提高圖書質量、提高誠信度、樹立良好形象、擴大自我宣傳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品牌;要著力策劃外向型圖書,爭取有更多的版權輸出和圖書出口,讓我社進一步享譽中外。在打造名社、增強我社影響力、提升我社軟實力的同時,將經濟實力提升到新臺階,力爭將我社發展成為創利強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立足長遠。
(三)繼續堅持“大社科”視野
所謂“大社科”視野,就是在出版圖書的學科范圍方面,既要堅持文、史、哲、經、政、軍事、藝術等傳統學科,也要進一步拓展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等非傳統學科;從出版物的屬性上說,既要出版社科學術著作,并以此為主,也要出版社會科學大眾性普及讀物;從讀者對象上說,既要面向從事專業研究的高文化層次專家學者,也要面向非專業性的文化層次較高的大眾讀者。近年來,我們出版的《世界文明大系》系列書、《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美國人的反思》、《中國問題報告》系列書、《影響力》、《透過鏡頭》、《毛澤東的艱難決策》(上、下)、《沒有任何借口》、《你的水桶有多滿》、《讀經濟學書》、《走出華為》、《中國式管理》、《贏在執行》等大眾性圖書品位高,知識性強,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在今后五年,我們將繼續堅持“大社科”視野和發展戰略,在進一步突出學術出版定位、重點出版社科學術著作的同時,繼續出版一定比例的高品位社會科學大眾性普及讀物。
(四)堅持規模化經營
我社是以出版學術著作為主的出版社,60%的品種發行量都在3000冊以下,形不成大的生產規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保持一定品種規模的同時,下大力氣優化品種結構,開發有大發行量的圖書品種,同時深入發掘市場潛力,促進重印和再版。我們還要特別重視形成系列陣勢規模。也就是說,同一專題或類似領域的相關著作,以單本推出,往往形不成陣勢,而如果成系列地推出,如叢書、類書、系列書、文庫等,則能產生規模效應,從而取得較好的效益。在今后五年,我們要更加重視規模化經營,尤其注重提高單品種發行量,提高重印、再版率,使我社圖書生產在始終保持必要規模的前提下穩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除了要完成“十五”期間延續下來的國家規劃重點圖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系列、《中國考古學》、《西方美學史》、《世界文明》、《商代史》、《中國法制史考證》以外,還要爭取有多種圖書列入國家重點規劃,并完成出版。它們是:《中華文明》、《劉國光文集》(10卷)、《世界民族》(10卷)、《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第七、八集)、《西藏通鑒》、《中國民族古文字文獻珍品圖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
此外,要完成國家特批立項的《東北邊疆史地研究叢書》部分成果、社科院的一批重點課題成果以及我院研究生院100部重點教材的出版。還要緊密圍繞我國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在社科院內組織一批重大選題并完成出版。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際問題及戰略研究等方面的選題。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造就人才是關鍵。同樣,在出版戰線,抓緊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也是發展出版事業、創建優質出版工程的保證。“十一五”期間,我社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準備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對業務人員,特別是新近入社的人員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的教育和政策法規、出版業務知識、外語、電腦知識的培訓;(2)有計劃地增加在崗編輯業務人員比例,“十一五”規劃末要力爭使在崗編輯人員達到全社在職人員的60%;(3)有針對性地培訓一批學者型編輯,要求他們能夠把握本學科學術前沿,能夠與資深專家學者做深入交流,甚至能夠著書立說,讓他們扛起我社學術出版主力的大旗。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繼續抓緊出版社的現代化建設。主要是完成三項工程:一是全社的數字化辦公。要在編輯、出版、發行、財務部門完全實現微機聯網,使出版流程的管理完全實現數字化。二是完善、擴建社科網站。社科網站已成為我社圖書出版信息平臺和溝通讀者的橋梁,但由于實力所限,網站的規模較小,信息量較少,功能不夠健全。“十一五”期間,我社要在網站建設上加大投入。要增加欄目設置,加快信息更新,增大信息量,擴展信息輻射面,增強咨詢服務功能。三是建立讀者信息庫,打造網上直銷平臺。中國社科出版社主要出版學術著作,較適合網上直銷,建立以社科專家學者為主要對象的讀者數據庫,對出版社組織選題、銷售學術著作意義甚大。“十一五”期間,我社要建起這樣一個數據庫,結合讀者信息庫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網上直銷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拓展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