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很多茶藝館喝茶,不管是茶質、器皿、環境都十分講究,但總是少了那么一點胃口,因為當茶一開始從帶著塑料味的小袋落入茶壺時已經謀殺了整個氣氛。所以,對于一個資深的茶客來說,若四海論茶,隨便泡上一壺塑料包的,只能算做“茍且”了。
是故,茶客若是真的資深,則非得有一些特殊的貯茶裝備不可,錫罐尚可,但若能擁有一個貴政山陶罐方為頂尖人物。

茶葉是一至潔之物,其性高潔,極易受潮、霉變及吸收異味,而一旦霉變成敗茶,任你大羅金仙也無法復原,多好多貴的茶葉,若貯藏不當,則形同廢物,一文不值。因此自古以來飲茶之士皆注重貯茶之法。自明清以來,眾多茶客形成了用錫罐來貯茶的習慣。
錫罐之流行,大抵應該是在陶罐、瓷瓶、漆盒之后,一則金屬制品罐口緊密,密封功能不錯,二來質地光澤明艷,造型可有多變,一經出現,便迅速風行。明清以來,潮汕各地陸續發現錫鋅等混生的礦脈,潮汕即成錫礦產區,生產加工錫器皿的行業配套便因應市場需要迅速跟上,清末至民國期間,飲茶之家必備各式錫罐。
純錫熔點低,不需高溫便可熔解,錫版成型之后鐫刻容易,加之能工巧匠各出奇技,錫罐一時風行。但是,頂尖的茶客卻是不稀罕錫罐,因為錫這種金屬,并不是特別適宜用來貯藏東西。因其極易氧化,雖然新品出爐,令人眼前一亮,神采奕奕,奈何年長日久,卻要氧化發灰。
就像真正時尚的人手上只戴幾種名表,真正頂尖的茶客則會不惜重金購得一種陶罐。那便是出自潮汕普寧地區貴政山村的陶茶罐。
貴政山村,是現在廣東省普寧市池尾鎮上的一個小村,因為出產此罐而海外揚名,尤其特別的是,自上世紀初到六十年代這二百多年間,它的陶茶罐就一直保持著陶土色而不上彩釉,俗稱“竹牌茶葉罐”,直到六十年代后才在罐外飾以圖案,一直保持著它樸實的鄉土氣息,在如今包裝艷俗,奇思妙想之外獨保一份自然的鄉土人文氣息。
這陶罐來歷自然神奇。說在清朝末年,貴政山人紀國宏因生活無著要出洋謀生,臨走前將三斤手炒茶放于陶茶罐內置于家中樓棚上。時光匆匆而過,少小離家老大回,一去三十幾年,當老紀有機會返回家鄉后,驚喜地發現閣樓上茶罐仍在,而掀開蓋子,三十年前的那三斤劣茶,竟然清香撲鼻,更勝當年。貴政山茶葉罐,則從此成為茶人的貯茶佳罐,多少異地的愛茶之人,為一睹此罐而不辭輾轉相尋。
貴政山茶葉罐之所以具有如此優秀的貯藏功效,不外乎三個原因,一個在于它的土好,它采自普寧市南山至蓮花山一帶的優質粘土。此外制作工藝比較特別,粗看上去,這種陶罐的蓋子與罐身并不緊貼,反而有些搖蕩松動,然而這就是其特別之處。因為這種蓋子是雙層隔蓋,這種雙層隔蓋基本構成“中空”的狀態,形成一種特殊的氣場,產生一定的吸力,就像隔離墻一樣,先阻攔罐內的氣味外泄,又擋住外面的氣流進入;而外蓋有特定的斜度,與圓錐形的罐肩較易吻合,也就是說,外蓋與罐肩的接觸面頗為密合,故空氣難以進入。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陶土這種原料,是最適宜用來貯存東西的,貴政山陶罐秉承著馮夢禎記載的古法貯茶的傳統,罐體內壁不上釉,保持陶土色,這樣也不利于空氣中的濕氣侵入;而罐底外層也不上釉,只是隨意抹些釉,這樣還保留一些氣孔,使罐內存入物可以“深呼吸”,這便起了一個保鮮作用。
這便是茶中有真意,你若以為貴政山茶葉罐的不上釉是其僻處小鎮,沒有包裝概念的話,便是錯了。孰不知這正是它能貯茶三十年還清香依舊的秘密所在,若果有蠻夫為之梳妝打扮,上高級釉彩,則無異“費力洗茶渣”。很多人對茶道的文化很不以為然,但是在貴政山陶罐身上,卻分明平靜地為我們鋪演著樸素的辯證法,當你從陶罐中取茶時,又怎能不對身后那越來越繁復的紫砂壺以及窗外越來越眩眼的霓虹有一種潔身自好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