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香港工作已經一年多了,雖然有時候被香港緊張的工作節奏壓得喘不過氣來,但還是偷空把香港游了個遍,從太平山到維多利亞港,從海洋公園到剛開張的迪斯尼,不過我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位于九龍油麻地的廟街。每當夕陽西下,廟街就不知從哪里冒出一個個手持鋼管的攤主們,他們不慌不忙,七拼八湊地很快就搭起一個小攤位,再把木板一鋪,從附近的居民樓抱出幾個紙箱,轉眼間一批極富特色的小玩意就擺在你眼前。從鬧鐘到音樂盒,從紫砂壺到收音機,再到奇奇怪怪的打火機,真人般大小的明星招貼畫,可謂是無奇不有。
不過最讓我流連的是那各式各樣的壺具,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明清的紫砂,雖然很多一看就知道是贗品,不過它們別具特色、風格各異的造型還是讓我驚喜不已。常去廟街看壺也認識了幾位和我有著相同愛好的香港人,其中一位人稱“于記”的老伯見我一個外地人如此愛壺,主動提出要帶我去參觀“香港茶具文物館”。
“香港還有茶具文物館?”我非常驚訝。
“沒聽說過吧,很多香港本地人都不知道呢。”于記頗感自豪地說。
一個周末起個大早,于記和我約好在金鐘太古廣場的地鐵站見面,然后徑直帶我來到香港公園,走過幾條小徑,一棟純白色建筑便展現在我的面前,真是沒想到文物館居然隱藏在這公園之中。這座樓具有典型的英國殖民地式風格,已有百年的歷史,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筑,帶有希臘復興時期風格。戰爭期間曾多次作為英、日等國的軍部官邸。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棟建筑被政府收回并改為茶具文物館,成為香港藝術館的一個分館,是香港收集、研究及長期展覽茶具文物與資料的專業場所,也是國際上第一所以茶具為專題的博物館。
聽了于記對文物館簡單的介紹,我懷著驚喜的心情走進文物館,這是一棟兩層的小樓,和一般的文物館比面積不大,只有六個展室。樓下的展室以“中國茗趣”為主題,利用文獻資料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種茶、制茶和飲茶的歷史,并且用圖表、照片、模型等各種表現手法,著重介紹了在中國不同朝代的人們飲茶的方法和習慣,還循環放映“功夫茶”的幻燈片。整個展覽在方式上迥異于一般文物展覽的單調和枯燥,生動活潑地展示了中國千年的茶文化史,非常適合像我這樣愛茶卻又對茶不甚了解的人。在樓下徘徊多時,于記一直催著我上樓,“樓上還有呢,快上來不然時間會來不及的。”
于是我循聲上樓,一上樓,立馬被百余件的紫砂陶器和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不同材料的茶壺、茶杯等物品給“怔”住了。來自元代越窯褐斑茶碗,龍泉窯的刻花注子,長沙窯、邢窯產的注子,還有龍泉窯的盞托,仿漢式的方壺,19世紀的刻銘圓筒壺等,還有許多我不曾見過,甚至都不曾聽說過的茶具。最讓我驚喜的是一只產自福建的兔毫茶碗和白釉印蓮子茶碗,真沒想到在家鄉都很難見到的古代茶具,竟然在千里之外的香港讓我一飽眼福了。樓上的展覽是以“宜興紫砂器”為主題,突出展現了從明朝末期至現代,宜興地區所制的各類紫砂茶壺、案頭文玩、雕塑及其他器物,其中還包括宜興的歷代壺手如徐友泉、陳鳴遠、楊彭年及其他名家風格各異的杰作。整個展室內紫砂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這么多精品都是從哪來的?”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惑,“基本上都是著名的收藏家羅桂祥博士捐贈的,紫砂茶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于記自豪地說。果真,在展室的另一角,我還看到了許多從西周朝代至二十世紀的茶具及有關器皿,甚至還有一些歐洲和日本樣式的茶壺,無論從樣式和風格都與中國古代的茶具相仿,足以見中國茶具對外國的影響從千百年前就開始了。
可能是由于工作環境的關系,在香港似乎很難碰到愛喝中國傳統茶的人,在寫字樓上班,茶水間里供應的是英式紅茶;和朋友同事聚會聊天,不是喝咖啡就是特制的雞尾酒。我怎么都沒想到在這里居然會有這樣一座藏品豐富,文化底蘊極深的專業茶具博物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次的茶具文物館之旅,是我來香港多年,游覽了眾多名勝中收獲最大的一次。以后有愛茶的內地朋友來香港旅游,我一定會帶他一同去領會中國茶具的博大精深。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星期二休息),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地址:香港金鐘紅棉路10號香港公園內
交通:乘地鐵至金鐘太古廣場出口,按照指示前往香港公園。
備注:文物館不收門票,還印有十分精致的說明書,任人取閱。除了展覽以外,館內還定期舉辦陶藝示范、無我茶會及講座等節目,以推廣陶瓷藝術和中國品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