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榮辱觀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錯誤的榮辱觀是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嚴重思想障礙,正確的榮辱觀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突出重點,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精神動力
中圖分類號:B8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6-0183-03
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榮辱觀雖然屬于道德層面的問題,但它的內容卻并不限于道德層面。胡錦濤提出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涵蓋政治、法律、科學、思想作風等方面,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理論內涵。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一、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思想根源
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正確的思想意識可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而錯誤的思想意識則是社會發展的障礙。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中出現了某些不和諧的現象。這既有物質基礎、社會結構、法律制度、社會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心理上的原因,而就認識根源來說,榮辱觀(價值觀)的扭曲則是最嚴重的問題。
扭曲的榮辱觀引發了腐敗行為的蔓延。當前,社會生活中的腐敗現象不僅比較普遍,而且愈演愈烈。吏治腐敗、司法腐敗、商業腐敗、學術腐敗等嚴重存在,收紅包、得回扣、拿禮品等司空見慣。行賄受賄在很多人的眼里并不是什么壞事,而是一種“本事”,于是,受賄者歡心,行賄者舒心。更有甚者,有的人迷戀西方的腐朽生活方式,不擇手段斂財,然后攜款外逃;還有的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惜出賣國家機密,發展到了喪失國格的地步。何以出現這些現象?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權力使用上不知榮與辱,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集中暴露的是扭曲的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嚴重顛覆,不僅是腐敗現象得以蔓延的思想根源,而且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扭曲的榮辱觀導致了社會公正的缺損。一個社會能否實現公平正義,在何種程度上實現公平正義,與人們的價值觀和榮辱觀的正確與否是緊密關聯的。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公平正義已經是國人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商業行為中的制假販假、坑蒙拐騙,行政執法中的本位主義、利益保護主義,司法工作中的冤案假案、徇私枉法等等,正是公平正義嚴重缺損的突出表現。社會不公往往表現為造假的泛化,商品有假,案件有假、統計數據有假、先進典型有假、大學文憑有假、學術成果有假,造假甚至發展到公開化的程度,以至公務活動中也發生了大量造假現象。所謂“報喜不報憂”、“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這就是當今社會一些人的榮辱觀。造假損害了社會公平和正義,侵害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扭曲的榮辱觀造成了人際關系的錯位。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當是團結互助、平等競爭的關系,然而事實往往并非如此。其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同志式的關系異化為純粹的金錢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在《共產黨宣言》中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時所說的那種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的現象在今天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傳銷活動中的“宰熟”就是其典型表現形式。二是亂倫現象嚴重存在。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寧可窮而有志,不可富而失節”等格言警句。可是,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人倫關系混亂的現象。包二奶、帶小秘、養情人,被一些人視為新的時尚;出賣肉體、傍大款、倚高官,也成為一些人所理想的生活方式。這不僅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悖,而且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
扭曲的榮辱觀帶來了社會秩序的失范。近些年來,各種刑事案件不斷發生,社會治安成為人民群眾最擔心的嚴重問題。黃、賭、毒屢禁不止,搶劫盜竊“嚴打”還犯,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榮辱觀的扭曲不能不說是其問題之最。透視一些人犯罪的道路,往往是首先沖破了道德的底線,顛倒了榮與辱的關系。本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某些丑惡的現象已經絕跡,但由于榮辱觀的扭曲又使其死灰復燃。“賭博可以贏錢、吸毒可以過癮、搶劫可以發財、賣淫可以享受”,這就是一些人的人生哲學和生活邏輯。可見,扭曲的榮辱觀,是破壞社會秩序的思想根源。
必須指出,一個精神扭曲、榮辱錯位的社會不可能是和諧的社會。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突出強調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非常及時,頗具現實針對性。
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胡錦濤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取向,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事實上,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是一致的。胡錦濤關于“八榮八恥”的精彩論述,既揭示了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辯證統一關系,也闡明了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極端重要性。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只有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任何人都生活一定的國度之中,個人的前途總是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偉大民族精神。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譜寫了一篇又一篇愛國主義的動人樂章。祖國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社會主義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民主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制度,法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反復教導廣大干部和群眾,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不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和諧社會的首要特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的科學界定。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具有重大意義。“以熱愛祖國為榮”,就是要以堅持社會主義民主、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就是要反對任何破壞民主和踐踏法制的可恥行為。
“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而公平正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主體、價值主體和評價主體。“以人為本”的一個根本要求就是以公平正義為基本價值準則,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直接的、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從道德觀念上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思想保障。“以服務人民為榮”,要求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妥善處理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和各種社會矛盾。“以背離人民為恥”,要求無情地鞭撻那些不關心群眾生活、侵害人民利益的可恥行為。對于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來說,手中的權力只能用以促成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實現,而不能用于謀取個人私利。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上,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只有真正把握了榮與辱的關系,才能自覺地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談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時,將其稱之為“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目顯然,馬克思和恩格斯視野中的和諧社會是人人誠信友愛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雖然在生產力水平、社會結構和人民的精神境界方面尚達不到共產主義社會那樣的發展程度。但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決定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人們的思想觀念總體上說也應該是共同的、先進的。鄧小平曾經說過:“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團結互助、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由集體主義原則決定的。“以團結互助為榮”、“以誠實守信為榮”的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集體主義的精神。誠然,經濟的發展不能不講效益,也不能沒有競爭,但是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受著社會主義本質的規定。其實,就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而言,它既是法制經濟,更是誠信經濟。生財要有“道”,競爭要有序。追求經濟效益必須與追求社會效益結合起來,相互競爭必須與團結互助結合起來。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都是與社會主義格格不入的.因而是可恥的。只要人們確立了這樣的榮辱觀,就能夠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融洽相處的人際關系。
“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的重要表現,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所追求的目標。對于歷經磨難又肩負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使命的中華民族來說,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極端重要的。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時期的新情況新問題,反復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經濟發展、改革開放,都是不可能的。國家建設需要社會和諧,人民對“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也充溢著無限向往。那么,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開創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靠什么?當然要依賴于經濟的發展,依賴于民主的發展和法制的健全,但所有這些都無法取代正確的價值觀和榮辱觀的范導意義。我們知道,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紀律是執行路線的重要保證,而社會主義道德則是規范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形成社會組織健全、社會管理規范、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主體性條件。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這對于缺乏民主法制傳統的中國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來說,對于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這不僅對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是重要的,而且對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是重要的。“崇尚科學”就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道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一些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甚至以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為代價來謀求眼前的所謂“發展”,因而造成了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的嚴重問題。“崇尚科學”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當代發展與未來發展統一起來,從而造福于未來。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處于平等地位,人與自然也處于平等地位。按照社會主義榮辱觀,那種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而無限地掠奪自然,為了眼前的發展而竭澤而漁、侵奪后代權益的作法,都是“愚昧無知”的行為,因而也是可恥的行為。
三、打造構建和諧社會與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點工程
毛澤東早在1938年就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1956年,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風波時,毛澤東又講過,我們因為有一支在不同時期成長起來的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因而能夠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醒人們:“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我們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領導干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處于特殊的地位,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領導干部的榮辱觀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個焦點。許多領導干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成為人民群眾所擁護的楷模;相反,也有一些領導干部不知廉恥,不僅斷送了自己的前程,而且還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實踐表明,—個普通群眾的榮辱觀只會影響個人的發展,而一個領導干部的榮辱觀則會影響—個單位、一個地區的發展。領導干部要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帶頭作用,必須首先對什么是“榮”、什么是“恥”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思想素質是干部隊伍素質的重要構件,但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其內涵具有不同的規定性。當前,衡量干部的思想素質狀況,應該把是否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重要內涵。對于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來說,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加強干部隊伍思想作風建設的基礎性、長期性的任務,應當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對于領導干部個體來說,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自我發展的需要。領導干部只有加強“官德”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進而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官氣正則民風清,官風和民風之間存在著因果制約性。領導干部只有注重身正效應,才能對社會成員的道德起示范和導向作用。在一個地方、一個單位,如果領導干部樹立了社會主義榮辱觀,那就能夠促進社會成員形成社會主義榮辱觀。領導干部應該是“八榮八恥”的積極實踐者,要求群眾和下級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眾和下級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領導干部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全過程,在八小時內敬業奉獻,在八小時外絕不偏離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正確軌道,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為群眾作出表率。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對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關系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觀和價值觀都處在形成時期,因此,對其進行價值觀和榮辱觀教育是絕對必要的。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體制和新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年輕一代的民主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等,同時也給年輕一代帶來了許多消極的、負面的影響。比如有些青年,有些干部子女,為了出國。為了賺錢,居然違法亂紀,走私受賄,甚至不惜喪失人格,喪失國格,喪失民族自尊心。這是非常可恥的行為。如果我們不以極大的氣力對年輕一代進行正確價值觀和榮辱觀教育,勢必影響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
學校是青少年聚集的場所,又是專司教育的機構,更應該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養成教育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全過程。鄧小平早就說過:“要加強各級學校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要努力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使他們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從小養成守紀律、講禮貌、維護公共利益的良好習慣。”當前,學生中有一種不容忽視的傾向,這就是:價值觀念扭曲、精神支柱錯位、道德水準低下、勞動意識淡漠、享樂欲望過盛、厭學現象嚴重。因此,青少年榮辱觀的養成教育要有針對性。即內容上突出基礎性,從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人手;方法上區別對待,體現年齡特征和學習層次的差別。現在的青年學生大都生理發育早熟,而心理發育滯后,生活條件優越,而勞動鍛煉不足。有鑒于此,對青少年學生榮辱觀的養成教育要特別重視“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教育,使之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每個人的艱苦奮斗,即使將來國家富強起來了,仍然不能丟掉艱苦奮斗這一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也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要創造幸福生活,只能靠我們自己的辛勤勞動。可見,加強對青少年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根本性任務,是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條重要途徑。
責任編輯 宋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