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惲代英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從經濟上對近代中國二元社會進行準確分析,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模式的大膽設想,對新民主主義社會具體經濟政策的科學構想上。這些寶貴的探索為后來黨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理論提出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關鍵詞:惲代英;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F0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6-0055-03
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宣傳鼓動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偉大探索者、中國青年運動的杰出領導人之一。史學界關于惲代英的政治、哲學、教育、美學、文學及編輯思想,進行了較多的研究,產生了不少成果,但對于惲代英的經濟思想的研究的尚不多見。本文試圖從惲代英所撰寫的大量文章來探討他所闡述的經濟思想,分析他對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所做出的歷史貢獻。
一、從經濟上對近代中國二元社會的準確分析
惲代英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和散見于他所撰寫的諸多文章之中,集中論述的不是太多,但是他的經濟思想的觀點是鮮明的,思想輪廓是比較清晰的。他從經濟的角度對近代中國二元社會的分析,包括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對近代中國經濟狀況落后根源的分析以及對改變中國經濟落后方法的探尋。
首先,惲代英認識到近代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革命斗爭和實踐中,惲代英十分重視對中國所處的國際地位的考察和中國社會性質的分析,明確指出:“中國已經成了殖民地,這是實在的。恭維一點,中國已成了半殖民地國家了。”惲代英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辛丑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他說,《辛丑條約》可以說是國際帝國主義加于中國的一下致命打擊,使中國四億人民不但在物質方面成為亡國奴隸,并且在精神方面20年不敢對帝國主義國家要求獨立平等的權利。政治上,列強居住的北京東交民巷逐漸成為北京政府的太上皇,左右著北京政局,最終使清政府以及軍閥都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在經濟上,中國不僅背負著巨額的賠款,而且還喪失了關稅自主權,特別是海關權由英國人操縱近半個世紀。惲代英說:“海關是一國經濟命脈所賴,有哪一個國家的海關權操在外人手里呢?中國獨是不然,中國的海關權完全操在外人手里,自己一些些也作不了主。”這些特權的取得,便利于帝國主義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并從中國掠奪大量的廉價的原料。由于洋貨在中國的暢銷,使中國工廠紛紛倒閉,工人無工做無飯吃,使農民亦遭殃破產,大家陷于貧窮、饑餓、擾亂、死亡境地。從此,中國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其次,惲代英分析了近代中國經濟落后根源并對改變中國經濟落后的方法進行了探尋。早在1923年惲代英在《少年中國學會蘇州大會宣言》中認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相互勾結,“內奸外宄,狼狽以戕賊國家”,它們是近代中國一切反動落后的“病源”。到了1924年惲代英在《怎樣進行革命運動》中對外國的經濟壓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指出:“中國的病源,在于外國經濟的壓迫,使本國產業不能發達,故游民眾多,民生窘困”。帝國主義利用武力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掠奪原料、推銷商品,使外貨肆無忌憚的源源進來,加之大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物品物美價廉,“使中國許多農夫、織女以及手工藝工人所產貨物都是沒有銷路”,從而導致大批農民、手工業者破產,“陷于失業狀態的至今已不下數千萬人,而且還是在一天一天的增加”。在此惲代英找到了中國經濟落后的根源是外國的“經濟侵略”和本國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
面對因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而造成的中國經濟落后,惲代英認為必須沒收外國資產和本國封建官僚的財產,從經濟基礎上徹底鏟除兩大勢力對中國的壓迫和剝削,真正實現國家的主權獨立和經濟自主。惲代英具體就怎樣打倒外國的經濟壓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全國救國的整體而言,經濟的侵略首先“必須從經濟上去抵御他”,“我們不打倒帝國主義,便不能滅絕外國的經濟侵略,便不能求本國實業的發展,不能把每個失業的游民變成農人、工人”。因此只有打倒外國的經濟侵略才能根本救中國,這就要求“我們必得要把帝國主義者所有侵掠我們的種種條約一張一張的都撕碎了,把一切的壓迫都解除了,我們才能得救”。在政治上否認一切外國特權,取締中外不平等交往后,“中國今日必須由小量生產進為大量生產,由手工業生產進為機器生產,乃可以免于外國的經濟侵略。”惲代英認為只有用先進的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小生產,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先進國機器生產的壓迫,經濟自主才有可能實現。
二、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模式的大膽設想
惲代英是一個杰出的革命家,他的主要精力和注意力主要放在革命斗爭實踐上,但他也對中國革命勝利后的經濟建設模式有過精辟論述和寶貴的探索。
首先,指出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后的非資本主義前途,并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惲代英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結合中國的國情,得出了中國非資本主義前途的。結論,即通過新經濟政策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在《列寧與新經濟政策》一文中,惲代英提出要“以俄為師”,走蘇俄的經濟改造之路,即用新經濟政策以“實現共產主義”。惲代英高度贊揚了列寧“發明了新經濟政策。他從驚濤駭浪中間,把俄國安穩的過渡岸來……,我們不能不誠心的贊美他”。也認為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實際上解決了產業落后的國家在民主革命勝利后怎樣進行共產主義建設的問題,認為關于“在產業后進的國家不經過相當的資產主義的發展,是不能進于最低度的共產主義的。大產業的毀滅,工廠的停工,便使無產階級不能存在。只有產業發達,無產階級才發達,共產黨的政府才有他的立腳點”。深刻地認識到新經濟政策“在某種程度中重建資本主義”并非“又回到資本主義”。因為俄國的政權還是牢牢的掌握在共產黨手里,他的最終目的還要通過發展資本主義來壯大無產階級的隊伍以打倒資產階級。惲代英通過對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實質、列寧在俄國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歷史背景以及新經濟政策所產生的國內國際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后得出結論說,對于像我們這種產業后進的國家,“列寧已經用他的行事告訴我們……產業后進國家可以實現共產主義,但必須用新經濟政策做他們中間一個長的階梯。”“凡一種革命不是軍事上取得勝利,便可以稱為完全成功的,要改變社會的經濟狀況,軍事勝利以后,革命的黨還須靠合當的經濟政策,以鞏固新政府的基礎,同時亦須預防舊勢力的反動。”在這里,惲代英實際上指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的中國非資本主義前途,即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后,在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的前提下,中國可以采取先發展資本主義然后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經濟發展模式。
對于如何進行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惲代英提出了一切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來決定中國社會的經濟建設模式問題,即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他指出:“列寧他最注意的是俄國的實際情形”,所以我們要“解決中國的問題,自然要根據中國的情形,以決定中國的辦法”。這些說明中國共產黨人在黨剛誕生不久,就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惲代英還在理論上進行了探討,為這種結合做出了貢獻。他十分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社會性質不同于俄國,而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因而中國的革命并不是社會主義革命,而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這個革命有著對外打倒帝國主義,對內打倒軍閥的雙重任務。他在探討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后的經濟改造時也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根據中國國情決定中國經濟改造模式的觀點。他說“國家握大工業之權,自能吸收小工業而完成共產”,實現大工業生產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的目的。“同時使工人集中,更增加其經濟地位上的重要”。“如此然后無產階級團結有力,可以反抗一切反動勢力”,最終達到目的還是要“為無產階級努力植根基”。
其次,惲代英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所有制結構,即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成分做了科學的分析。惲代英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成分的設想主要有三種: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混合的經濟所有制形式。在《何謂國民革命》一文中,惲代英提出在未來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國家主要通過下面幾種形式發展經濟:其一,“國家撥款輔助農人,小工人,都市貧民,組織消費合作社”。其二,“國家經營大工商業”“沒收國內外的外國工廠、銀行、歸為國有”,“沒收軍閥及賣國官商積聚的財產”,“國際貿易由國家獨占”。其三,“允許私人經營”,“我們誠然不必須定要沒收一切土地工廠……,但我們必須將租稅加重到資產階級身上,他們的事業,亦必須受國家的管理與干涉”。在這里惲代英提出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五種經濟成分中的最主要的三種: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當然對于這三種經濟成分又不是齊頭并進平衡發展的,惲代英鼓勵發展前二者,有限制的發展后者。他認為發展國營經濟一方面可以“設法籌集巨資,供興辦實業以及其他公益事業之用”;一方面可以“防御一切外國資本勢力的壓迫,以免我們在建設方面受他的妨害”。田發展合作社經濟,可用來“籌辦各種公益事項”;興辦工廠合作社是以為之選舉單位“廢除選舉上一切財產學問等限制”。因此前兩種經濟成分可以鼓勵其積極發展。而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可能出現資產階級“托庇外人以謀反抗的弊病”目的情況,因此要對其發展予以限制,同時“國際貿易不許私人經營”,這樣才可以在防止外國經濟侵略的同時還可以為我國提供一部分經濟建設的資金來源。
三、對新民主主義社會具體經濟政策的科學構想
除了對民主革命勝利后社會性質的分析和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成分的探索之外,惲代英還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具體經濟政策做了科學的構想。這主要體現在關稅自主和大膽利用外資上。
惲代英強調,中國的經濟要取得大的發展,必須實現關稅自主。首先,他對中國失去關稅自主權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惲代英指出:中國一切禍亂的根源確實由于外資的壓迫,但造成外資之壓迫的根源在于中國關稅不能自主。他認為本來海關是一國的經濟命脈所依賴,但現在“中國的海關權完全操在外人手里,自己一些些也作不了主”。“外國的關稅是保護自己的產業,以防遏人家的工具”,但“我們的關稅,卻成了幫助人家的經濟侵略,以損害自己的東西”。由于關稅不能自主,中國喪失了自由制定關稅的權力,為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這樣“外貨就肆無忌憚地源源進來”“奪去許多土貨原來的銷路,同時加重土貨在本國所負的稅率,使不能與外國爭競”。造成了中國工人農民“陷于失業狀態的至今不下數萬人,而且還在一天一天的增加”。田中國完全淪為了帝國主義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所以說,“我們要奪回關稅主權,要努力從事于大量生產。這在我們認為是救國最要的一著”。其次,惲代英提出了收回關稅主權所應采取的具體措施。惲代英提出:“現在是要根本解決,是要革命政府對于關稅與國債,有一個全部計劃的決定”,第一“我們最要為利用外交手腕收回關稅主權,非收回關稅主權,加增幾種物品的入口關稅,則國內實業永不發達,游民永無法安戢,亂源永無法肅清”。“關稅不改良,厘卡不廢除,中國實業是斷然沒有振興之望的。”第二,我們要運用武力的手段進行有力的反抗,“要把帝國主義所有侵掠我們的種種條約一張一張都撕碎了,把一切的壓迫都解除了,我們才能得救”。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再也不聽憑帝國主義以關稅而做“敲骨吸血”的壓迫了。
同時,惲代英還論述了采取上述兩種手段收回主權的可能性。他指出,“所謂外國決不是一個整個的東西,他們少數強國,都是相互仇視的。”加上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債權有大有小,商業上的利益亦相差很遠……,利害亦很不一致”,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他們“互相猜忌傾軋”的弱點來達到我們外交收回關稅主權的目的。至于武力手段,“我們這種自衛的無可非議的手段,必然能得到各國公道的群眾諒解擁護”。惲代英還指出,這種關稅的收回是徹底的,“不僅是要收回關余,要收回關稅全部;不僅是收回關稅全部,要收回規定稅則主權,保管與支配稅款主權”。
惲代英是我黨最早提出要利用外資的人。他認為:第一,作為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以后通過“租稅的整理,稅則的修正,都可以獲得一部分開發富源的所用資金,然而這是不夠的”。所以“中國在政治革新以后,第一件必須多有資金,興辦實業;所以在那時或許尚須以不喪失主權的條件,借外國資本”。惲代英從蘇俄國內的經濟發展得到了啟示,他指出蘇俄政府為了發展國內產業,克服資金不足的缺點,尚且利用外資,中國將來是應當仿效蘇俄,應“當仿效他們用極嚴重的條件,利用外資以開發富源”。第二,要引進外資,“必須先有公忠而強固的國民政府,這種政府,監督一切公私團體,而這種政府與公私團體,又須受國民監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外資是用以“開發富源”。在那種“不忠誠于自國利益的軍閥政府之下,自然用外資開發富源是飲酖而止渴,倘若因此以為在鞏固而忠誠于自國利益的政府之下,利用外資開發利源,仍然是不可行的事”。第三,外國的投資“自然有時是不免希望圖謀分外的政治經濟利益的,然而這只看那地方的政府是不是能防護自國的利益”。如果“外資真能用以開發富源,是有利無弊的;不借外資而因此不開發利源,漏疤的損失將永無挽救之望,其為害實在更多”。
惲代英對新中國要利用外資的論述指出了在經濟落后的中國,要想發展經濟必須要通過引進外資以彌補經濟建設資金的不足;政府應對各種團體引進外資予以監督,而所有的一切又必須接受全體國民的監督;政府在大膽引進外資時應以不喪失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為前提,通過對其監督才能真正實現“開發富源”,利國利民的目的。他的這些利用外資的重要思想不僅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而且對今天引進外資發展經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短暫的革命生涯中,惲代英從經濟上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行了分析,對未來新民主主義社會具體的經濟政策做了初步的設想,提出國民勝利后主要有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三種成分。雖然惲代英只是提出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五種經濟成分中的最主要的三種,而且他所主張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限制發展與后來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的方針還有著較大的差距,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經濟思想的整體光輝。正是這些科學的設想為后來黨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理論提出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責任編輯 宋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