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地把握執政合法性理論,理性的梳理和闡釋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的政治實踐,對于中國共產黨正視執政合法性危機,尋求執政合法化的基礎,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合法性;政黨;價值;政績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6-0064-03
一、執政合法性問題的政治學解讀
自從國家產生之后,民眾對于國家政權的認可問題,即合法性問題隨之產生。一般來說,民眾對國家政權保持著相對較大的認可度,當這種認可無法容忍時,那么,這個國家政權的滅亡時刻也就到了。在奴隸、封建制度下,統治階級會通過各種手段維持政權的存在,總是竭力把自己的統治描繪得非常神秘,以期產生一種威懾作用,“神權政治”便由此而來。“神權政治”是人類蒙昧時代的產物。因此,當民智漸開之時,它就逐漸喪失了說服力,“民主政治”呼之欲出,最終,“民主政治”取代了“神權政治”。隨著民主政治形式的完善,政黨作為民主政治的工具獲得了無限的生命力,開始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政黨來領導國家,執政合法性問題才擺到現實的桌面上。在現代社會,政黨的合法性是從民主政治中才能獲得。一方面,最早出現的政黨與民主政治的發展相伴相隨,另一方面,無論用何種手段取得政權的政黨,都是高舉著“民主”的大旗來號召人民的。民主是政黨的一種口號,一種目標,更是對民眾的一種承諾,因此,民主政治不僅是執政黨理應追求的目標,更是人們判斷其執政合法性的標準。面對合法性危機,執政黨不外乎兩種態度:一種是消極的治理態度,即“合法性回避”,蔑視危機的存在;一種是積極的治理態度,即“合法性正視”,把執政變成合法化。合法化是合法性問題的核心,通過合法化來實現執政的合法性。
那么,什么是執政合法性呢?執政合法性不屬于法律或法規的范疇,是政治學中的一個概念,指政治權力在社會上的認同度和公信力,是社會成員對政治統治的一種自愿認同、服從和擁護,其內涵包括政治統治能否以及怎樣以社會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方式運行。德國的哈貝馬斯則認為“合法性意味著某種政治秩序被認可的價值”。統治秩序的穩定性依賴于自身在事實上的被承認。美國學者利普塞特說:“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統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制度是社會最適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意思是說掌權并不只是以公共權力的歸屬權為標志,還必須在這種歸屬的基礎上獲得民眾對這種歸屬權的承認。執政的合法性并不是簡單的有或無,而是動態變化的多或少。這種多或少不是執政者的自我標定,也不是部分既得利益獲得者的評價,而是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總之,合法性不是天賦的,它要求政治運行的結果要得到民眾足夠的認同。
一般來講,現代政治的合法性主要有兩個因素組成,即價值合法性和績效合法性。第一,價值合法性:價值合法性來源于被民眾所認同和接受的政治價值和理念,在意識形態上為民眾對執政黨的統治提供理論和倫理依據,從而產生一種向心力、凝聚力,使各種社會力量在自己這里找到思想上的歸屬感。它是政黨的一面旗幟,是政黨組織號召和凝聚民眾并得到民眾支持和擁護的精神武器。當然,意識形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客觀實際不斷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執政黨會對意識形態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形勢,但這種調整并非易事,調整的好,執政就獲得了新的機遇;調整不好,執政可能會出現問題,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垮臺。第二,績效合法性:績效主要是指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綜合國力。績效合法性是指政治體系必須創造出一定的政績,以獲得民眾政權的大力支持。“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它形象的說明了政績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性。與政績合法性相對的是“政績困局”,那是由于執政黨決策的重大失誤或政策不力而產生的負面效果,出現合法性危機,政績平平也屬于其中。合法性的這兩個因素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一個政治體系不能把它的合法性單純建立在價值或者政績上,二者是一個有機整體。價值系統必須由政績作支撐,政績更需要價值系統來支持。因此,作為執政黨,對此不能顧此失彼,要統籌兼顧。如果這個“價值”主導下的政治體系不能滿足民眾利益的話,民眾就會對這個“價值”本身產生信念上的動搖,這勢必影響政績的提高;而政績的困局將最終導致價值合法性的崩潰。換句話說,沒有以民主政治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持續的經濟增長離不開民主政治的支持,民主政治與經濟增長是相輔相成的。
對合法性問題的關注和研究發源于西方,早在古希臘的政治思想中就已經有了,現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才引起重視。它對于人們加深認識政黨政治的運行規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下面,筆者試圖從合法性問題的角度來探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軌跡。
二、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歷史考察
中國共產黨執政56年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迎接合法性危機的挑戰,鞏固和加強合法性基礎的歷史。從1949年的執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到遭遇現實合法性的有力挑戰;從一個擁有絕對領導權到尋求合法執政權,所有這一切都肇始于一個國內國際情勢的變化,一個迥異于往昔的執政環境。
第一階段:1949年到1956年——執政合法性源于建國前的一種自然沉積延續,源于良好的政績和民眾對意識形態的堅信不疑——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以鮮明的執政意識,調動了自身所擁有的政治資源、生態資源,圍繞價值與績效合法性展開了贏得執政合法性的艱辛歷程,譜寫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當新中國卸下了從民族解放的大道上一路駛來的滿肩征塵,擺在眼前的已是一條嶄新的奔向現代化的大道,新的時代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的要求,自覺地肩負起現代化的重任。恢復國民經濟、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大的行動,一個接一個緊鑼密鼓地展開,都取得了耀眼的勝利,一個欣欣向榮的新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共產黨兌現了黨在革命時期的承諾,滿足了人民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政績的輝煌與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殘暴統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民更加確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代以來最有資格領導他們的堅強核心。在價值體系方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大大激發了人民的熱情,加上中國共產黨把過去由批判性、革命性為基點的意識形態進行了調整,堅持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使執政黨獲得了來自歷史和社會的肯定和認同。人們深信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生活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感到無比的自豪,整個社會世風典雅,民情醇樸,人民有無限的憧憬與沖天的干勁,以誠實的勞動創造著自己的未來,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人民從沒有對黨產生過任何懷疑,黨的意識形態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黨以蓋世的神力凝聚著廣大的群眾,執政基礎堅如磐石。可以說,“在1957年以前,在世界的瞳仁里前進的并不緩慢的共和國列車,靠的是爐膛邊揮灑的理想和創造的光芒,汽笛里鳴響的鐵錘與鐮刀的交響。”意識形態與政績相得益彰,共同牽引這輛疾駛的共和國列車。
第二階段:從1957年到1978年——執政合法性的訴求建立在對經濟的幼稚認識和政治的盲目順從之上,建立在對充滿狂熱、荒謬和空想性質的極左意識形態基礎之上——這是一段沉重苦澀的歷史。
1956年我們宣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一切阻擋社會主義事業的言行被統統擯棄。近百年的任人欺凌,不甘落后的民族心態燃燒著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也產生了急于求成的冒進情緒。懷著超高度的熱情、超負荷的急躁、超現實的幻想,用“大躍進”去實現縈繞多年的強國之夢,用“人民公社”去收獲沉甸甸的希望。但是,殘酷的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中國人的夢想,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實現現代化是一項需要幾代人艱苦的事業。然而,人們又似乎等不得這樣漫長的客觀進程,于是又開始考慮中國發展的特殊模式,而“文化大革命”似乎又滿足了中國人的這種愿望。但“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和社會進步,而是一場全民族的浩劫。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中國的經濟不但沒有能夠“超英趕美”,反而與英美的差距越拉越大,連身邊的東南亞小國也都把自己遠遠地甩在了后邊。
在這個時期內,中國共產黨主要通過意識形態的主導與規范進行全民政治總動員。向廣大人民灌輸蘇聯已變修正主義,資本主義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把共產主義看作很快就能實現的理想。抓革命,促生產。“靠批判舊社會來維持人們對新社會的信任,而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上;靠批判資本主義的腐朽來論證社會主義的優越,而沒有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靠批判修正主義來維持人們的思想覺悟,而長期沒有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民眾對物質的需求,執政的績效一再下滑。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單純化為對民眾的思想禁錮與控制,把合法性與領袖人物的威望與魅力結合起來。對意識形態問題過于敏感,總是擔心黨變色、國家變修、社會主義變質,從而強化意識形態。結果,人民沒有享受到豐富的精神生活,得到的卻是史無前例的精神貧乏。社會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民眾道德和思想素質嚴重下降,在社會主義的理想承諾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中,心理失衡,不滿情緒逐漸蔓延,造成了主流意識脆弱,吸引力下降,它反過來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無情地動搖了意識形態所賦予黨的合法性基礎。
第三階段:1979年至今——執政合法性根植于經濟績效的構建上,根植于意識形態的調整上——這是一段理性務實的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意識形態轉型方面開始了重塑執政合法性。“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指出:“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么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么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20多年的中國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一切服從于經濟的快速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對經濟的不懈努力,換來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GDP年增長率平均維持在8%左右。十幾億中國人擺脫了貧窮,走上了富裕和小康的大道。不僅挽回了由于“文革”的巨大災難而給執政黨帶來的執政危機,而且經受了國內外嚴峻局勢的考驗,贏得了民眾的廣泛認同。“經濟增長”作為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和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的有效途徑已成為執政合法性的新來源。
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原有的意識形態資源越來越窘迫和不足,再加上一段時間內,我們注意到了物質文明的進步,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發展,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致使意識形態上出現了一些失誤。“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對年輕娃娃、對青年學生教育不夠。”鄧小平看到了這一點,采取兩手抓,兩手都硬的手段,把意識形態與發展生產統一起來,把黨的主流意識滲透到社會現實和道德信仰之中,內化融合為一種民族精神和對黨的執政認同,減少執政合法性資源的流失。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的調整,既保持了傳統上的延續性,又賦予新的內容。“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不能丟馬克思列寧主義,不能丟毛澤東思想。老祖宗不能丟啊!”通過這種既有的意識形態來保證社會的穩定和黨的權威,從而保證任何變革都處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這表現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及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再認識。世紀之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進一步深化和詮釋了執政合法性理論。經濟發展始終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石,始終做到“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也就使黨站在了時代的制高點上,把黨的先進性置于執政合法性的高度,尋求來自經濟增長及其效績的合法性。文化建設是政治合法性的靈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意識,使黨獲得了文化和歷史層面的合法性;“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充分地發揮執政黨表達和整合社會利益的功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不同層次的政治訴求得到平等的表達,使廣大人民都能從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執政黨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因此也就有了新的現實來源。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一個是方法論,一個是價值觀,兩者構成了一個完整正確的社會發展路線,表現出執政黨的明智,是黨在新世紀獲得合法性來源的集中體現。不斷調整的黨的意識形態猶如一支“粘合劑”有力地聚攏了民心,動員了現代化建設的一切力量,促進了經濟的騰飛。總之,意識形態與經濟績效的雙保險,構成了1979年后中國政治經濟平衡發展的新格局。
三、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現實思考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份被海外輿論稱為“自我批評精神”的歷史性文獻以明確無誤的語氣指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要求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體現了執政黨對構建執政合法性的深謀遠慮。
有合法性就有合法性危機。如果當代中國并不存在合法性危機問題,那么,對于合法性問題進行研究的現實必要性就會大打折扣。事實上,當代中國合法性危機的端倪已經顯現。一方面,我們承受來自意識形態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兩制關系中,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說服力受到挑戰,社會主義的承諾和現實有較大差距,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滲透和擴張更加便利,和平演變更趨于隱蔽化。這既模糊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正確認識,又動搖了社會主義的信念。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利益日益呈現多元化,政治和意識形態也面臨著多元化的危險,人們對權威的認同程度在不斷下降,文化心理盲從,黨的威望相對而言不如以前,黨根植于老百姓中那種相依為命、無以割舍的血肉關系已有破碎的跡象。民主意識、科學精神淡薄,迷信心理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我們的改革開放、經濟增長取得了輝煌成就,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對外開放的擴大,中國經濟必然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政府對經濟的行政指令會讓位于市場,經濟也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長,有波峰就有波谷。如果一味地把經濟增長視作執政合法性的主要基礎,不尋找新的合法性來源,后果不堪設想。臺灣國民黨、日本自民黨喪失執政地位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單純依靠經濟增長而引發“政績合法性困境”,教訓深刻,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政績困局”也有所表現,例如,三農問題、兩極分化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等等一切與政治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速度因這些問題的存在而漸緩,政府的政績面臨考驗。這些問題一旦失控,不僅會毀掉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和整個經濟基礎,毀掉剛剛建立起來的經濟結構和社會架構,而且還會毀掉老百姓對黨的信心。之所以出現這樣得情況,是因為在中國正處在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劇烈變動的過程,原有社會結構的缺陷、工業文明本身的弊端、轉型中的失序等等都可能同時出現。另一方面,現代化的過程又是一個原有價值、觀念被打破,新的價值、觀念未成熟的過程,依賴感喪失,困惑性產生,人們的社會心理、政治認同都容易出現危機。“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凹面對這紛繁的社會現實,中國共產黨為執政合法性作出最新的理論詮釋,即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黨的十六大“社會更加和諧”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把它明確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這是黨的執政理念在新時期的升華。同時,構建和諧社會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愿景。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實現政黨現代化,尋求當代中國最廣泛的政治認同,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責任編輯 肖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