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學校大力加強學生自身誠信素質的培養,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的熏陶與配合。構建良好的高等學校誠信教育體系,對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和人才培養有著深遠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誠信;高等學校;教育環境
中圖分類號:G1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6-0186-03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高等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途徑。其主要目的在于,凈化個人的心靈,陶冶個人的情操,培養個人的善良美德,培養具有高素質的人才,誠信、有責任感的公民。“誠信”是一種道德追求,是大學生道德建設核心內容之一。所謂“誠信”,意為守信用。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誠”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誠信是立國之本;誠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誠信是溝通人際關系、促進入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紐帶。
一、建立誠信教育體系的條件
(一)社會條件
誠信為本作為一個道德理念和基本的行為準則,應當無庸置疑,但現實中與之背道而馳的現象屢有發生。談論這樣的敏感的道德話題一向非常艱難,“缺乏誠信”作為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被記錄下來。如:近些年來,中國很不幸地在世界范圍內享有不誠實的名譽和評價。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極大地危害著中國社會并傷害著中國人民。從目前的社會大環境看,社會誠信危機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放眼現實生活,不誠信現象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普遍存在,而且高發與泛化。經濟領域的假冒偽劣、制假販假、坑蒙拐騙;政治領域的腐敗;職業生活領域對敬業精神和誠實勞動的“貶值”、個人生活領域中,人際交往間的互不信,以及由此出現的社會上各類虛假不誠信現象的泛濫,強烈地預示著我們已頻臨誠信嚴重缺失的社會誠信危機,況且,國家法制尚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嚴重,社會還不能對誠信缺失現象給予有力的懲處。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受到污染和侵害,使得高校一些學生從負面總結這種不講信用的現象,得出“如果我不那樣做就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和競爭,因為其他的人都那樣做”,“講誠信未必能成功,不講誠信未必就失敗”的結論,導致“逆向選擇”,如果每一個人都堅持這種想法,那么不需要過多久,有些誠實守信的人也可能變壞,這個社會也可能自我毀滅掉了。西班牙有一句諺語:“與狼生活在一起,你也會學會嚎叫。”
因此,必須從利益導向、利益機制這個基點出發,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平。“誠信”進步的突出標志是法治化。法治是誠信的制度化和普遍化的社會形式。法治的追求目標之一就是誠信的普遍化。誠信是法治的本質。不僅因為法制具有保障、促進和維護誠信的要求,而且也因為只有誠信才能建立起法治,由此才能建立和諧社會。
(二)家庭條件
“教先從家始”(《周易·家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理想、信念、情操對子女有著深刻的影響。高爾基說:“愛護子女,這只母雞都會做的事,然而,會教育子女,這就是一件偉大的國家事業了……”
目前國內關于家庭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自然變量和家長教育方式上,如家庭結構、家庭類型、父母教養方式等幾個方面。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對于家庭誠信道德教育還缺乏有效的探索。
大學生是在特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發展過程及發展結果受到各種直接或間接、外顯或內隱的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
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的存在,需要家庭道德的倫理規范,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作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父母的誠信品質,誠信教育意識,往往對其子女的誠信品質影響甚大。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誠信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家庭沒有承擔起對子女指導與監督的任務,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公關,讓孩子耳聞目睹,親自接受弄虛作假行為的洗禮,使得孩子多年來所受的正面誠信教育毀于一旦。正如魯迅所說:“父母許多精神上體質上的缺點,也可以傳之子孫”,“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而且久而久之,連社會都蒙受影響。”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長時間的消極影響,不僅是耽誤了后代,甚至還危害社會。司馬光在《家范》一書中指出:“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家庭環境是青少年誠信品質生長的沃土。
(三)學校條件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校園誠信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和學習具有廣泛影響。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也是具有重要影響的學校環境之一。
高校教育在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中擔當著極其重要的任務。而不少教師往往只注重傳授文化知識,技能,而忽略道德教育,尤其是對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方面觀念淡薄。我們在學校見識到許多不誠實行為。如:許多外國教師都說作弊在中國很常見,所以,一些國際性的學校專門針對中國學生制定了嚴厲的規章制度。我們經常看到在校園里張貼提供替考服務的廣告,可能學生們從作弊中嘗到了許多甜頭。當有些學生由于不誠信將要受到處罰時,一些老師竟然對他們表示同情、甚至為他們說情、辯護,還有一些教師或忙科研或忙兼職,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監考也不認真負責,甚至接受學生賄賂提高考試評分等等,這都違背了誠信的基本準則,在學生中造成不良影響,以至于考試舞弊拖欠貸款等現象在很多大學生眼中根本不算難為情的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此外,高校雖然努力開展德育工作,但有些方面不能落到實處。雖然有兩課教育,但存在缺乏直接的思想交流環節的情況,雖然有校園文化活動,但存在側重學生的文體、科技素質的提高,忽視大學生品德養成,其中包括誠信品德養成的德育工作的情景設置和追求目標等。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必須提高教師的職業修養,更要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學校教育目的的達成與否或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依賴學校的教育環境。學校人文環境的品位極大地影響到學校所造就的人的品位。
二、建立誠信教育的措施
(一)法制教育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只要有關誠信、信用的正確利益導向和利益機制確實在逐步地建立、逐步地完善,再加上切實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觀念一定會不斷提高。
要培養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僅僅從倫理層面來談論誠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既要激發大學生內在自律意識,更重要的是要靠法律,靠制度進行“他律”。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做好事。”因此,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是實現大學生誠信教育目標的可靠保障,我們應該從依法制國的高度,進一步明確誠信在我國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從立法、執法、守法、司法、法律監督的不同環節、從憲法到民法、經濟法、刑法等不同法律部門,全面加強和完善誠實守信的法律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盡快建立在個人信用體系基礎上的包括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經濟信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等在內的不同類別,不同領域的規范的社會信用體系。只有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中,規范大學生誠信行為的具體法制規范,也才能盡快健全和完善、并真正在實踐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消除不誠實的行為,但我們可以維護大體誠實而正直的社會。如,在丹麥不講誠信便沒有辦法做人,更沒有辦法做事。
(二)輿論宣傳
誠信教育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要求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維護大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服務。全面發展,要求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全面發展,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輿論是公眾道德選擇的引導者,是人們道德實踐的評價者,是全面道德行為的監督者。輿論在道德建設中的這種引導、評價、監督作用,使它在強化誠信教育上扮演著特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誠信道德的宣傳教育,倡導誠實守信使人們懂得誠信的價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媒體的公開曝光力度。利用社會輿論使不守信者名譽掃地,迫使他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巨大的代價。向人們昭示,社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贊許什么,反對什么,讓他人懂得弄虛作假行為即使暫時得利,但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全社會形成守信者光榮,失信者可恥的良好環境。
(三)家庭塑造
提高家長的道德意識,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監護和指導作用。家庭土壤環境對學生具有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影響,家長應充分發揮自身言行對子女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培養正確的家庭誠信教育觀和意識,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教會孩子做人的要領,注重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始終謹慎地呵護和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
家庭是誠信培養的重要基地。應利用親情和榜樣的力量,教育孩子以誠為學,以誠待人。在時下浮躁之風盛行的時候,應教育孩子讀書、做人,以誠為先,老老實實,勤奮踏實,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不管是風和日麗,還是電閃雷鳴,都不浮躁,驚慌,潛心向學,不奢望“天上掉下一個餡餅”;不以小得而自喜自足,不怕更新而故步自封。今天,我們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以誠待人,真誠合作,同舟共濟,更顯重要。有的學問或工作,可以靠個人的沉思默想或體悟,但更多的是大兵團式、立體式的會戰。因此,與人共事就成為現代學生的一項重要的人生本領和人生素質。王選院士曾說過,中國人有不少是以打麻將的態度行事:盯上家、防下家、打對家,都是對手,沒有一家可以協作的。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站,應教育孩子以誠待人、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切磋砥礪、雙贏發展。一個能具有以誠為學,以誠待人品質的公民,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成果。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從個人做起,國家由個人組成,因此,正如孔子說:“人之生也直。”我們應該牢記:誠實從自身做起。
(四)校園文化熏陶
高等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是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問題。優化學校道德環境,為學校德育發展提供有利時空。牢固樹立“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思想。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深入進行基本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師生群體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行為風尚。是師生思想、道德、紀律、作風、精神的綜合反應和外在表現,它同化著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態度情趣,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誠信精神,誠信人格的塑造。教職工應加強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按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能力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誠信道德育人,自覺接受學生的監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學生,其次,準確的把握學生的文化熱情,組織形式多樣的以誠信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誠信教育于知識性,趣味性的活動之中,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活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最后,建立嚴格的誠信道德約束機制,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通過規范規章制度的強制性和導向性,促進學生良好“誠信”的形成,最終達到入腦、入心、人情、入理的道德教育績效。
青春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發展期,也是人生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現代大學生的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滯后、生理心理需求與現實、心理生理發展與社會環境教育往往會產生矛盾,從而使大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導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因此,要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處理好學習成才、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由于大學生在認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應該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培養他們的道德主體。
高等學校誠信教育環境建設研究的價值在于探索其影響因素、形成條件和構建措施,以增強有利因素,降低風險因素,優化成長環境。誠信教育是一個較長的塑造過程,社會、家庭、學校應承擔起各自的責任,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形成“三位一體”的有效的誠信教育體系。
責任編輯 張國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