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科學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當代唯物史觀的研究,應以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最廣大人民,作為研究的基點,而不能拋開這個基點;研究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原則,而不能背離這個原則。研究應以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基礎,而不能脫離這個現實。
關鍵詞:唯物史觀;社會實踐;科學技術;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6-0046-03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站在生死與共的戰友馬克思的墓前,發表了著名的悼亡演講,贊譽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中第一個偉大發現。正是馬克思的這一偉大發現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科學發展的先河,正是這一發現奠定了研究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石,正是這一發現指導了和指導著世界無產階級的運動。當今世界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運動的客觀世界要求每一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必須置身心于時代的偉大實踐。立足現實,反思歷史,著眼未來,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這是唯物史觀研究的內在要求。
一、唯物史觀研究的理論原點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人類思想史上嶄新的科學歷史觀。它歷風雨傲霜雪,經受住了150多年來世界歷史巨變的考驗,依然閃耀著人類理性的光芒。但是,它同時也面臨著當代社會實踐發展,給它提出的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自身的現實挑戰。任何一門科學實際上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律:理論價值的永恒性和形態的變化性??茖W理論的內容和形式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這種變化正是科學理論與時俱進品質的體現和強大生命力所在。任何科學的未來狀況,我們都難以做出具體預測,不過有兩點可以肯定:在未來,一種有著持久生命力的、能反映時代文明的科學,第一,必然能夠對時代向它提出的重大問題做出回答,或者為這個重大問題的解決指明一個思維方向、提供一種正確方法;第二,必然能夠從人類新的實踐中,從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使自己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和時代的發展相適應。
在當代,唯物史觀就該科學而辯證地把握新技術革命的時代特征,深入而全面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進程,實事求是地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實踐。否則,唯物史觀就難以發展和進步,就會失去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在我國,長期以來,理論界較多關注了其概念、范疇、命題和舊論斷的介紹、論析,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唯物史觀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研究的指導原則和科學的方法,對于一些具有極大價值的精華思想,卻始終未能深入地挖掘和探析;雖然理論界也有多種再版再印的著作和文章,對唯物史觀的許多原理也作了充分的論述和說明,極大地推動了唯物史觀的普及,但由于不能拓寬眼界,將研究置于現實的世界,對許多博大精深的基本原理卻只作了簡單化的理解和表層現象的闡述;雖然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十分重視唯物史觀的學習和研究、宣傳和教育,但理論學習的效果和應有的落實卻極其不夠。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談話”時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
歷史的教訓深刻,現實的問題復雜。馬克思指出:“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蔽覀儗︸R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研究,再也不能僅停留在對抽象的闡發、解釋和說明上,而應立足時代的偉大實踐,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再也不能僅放置在教材中、課堂和思維中,而應走進民眾生活,走向社會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尋找到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最廣大的人民,這就是當代唯物史觀研究的理論原點或出發點。毛澤東強調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薄耙匀藶楸尽钡目茖W發展觀,就是當前唯物史觀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理論指南。
二、唯物史觀研究的基本原則
時下不少人都熱心于構建馬克思主義的新體系,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挖掘、完善和發展卻不入心。這實際上是注重了形式,而忽視了內容。對于這些基本原理還沒有完全讀懂,內容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充實和切合實際發展的情況下,就急著去創新馬克思主義體系的做法,實不敢茍同,在唯物史觀領域也便如此。堅持和發展唯物史觀,當務之急就是以學習和繼承基本原理為前提,以當代社會現實為基礎,對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和分析,給出新的、合乎現實的科學解釋。為此,我們提出在唯物史觀的研究中起碼要堅持以下三條基本原則:
第一,繼承基本原理,挖掘思想精華。沒有學習和繼承,就不會有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理論研究的導向和指導社會發展的航標,不能丟。而我們學習和繼承基本原理,又必須堅持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理論視角、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實踐精神;我們學習和繼承基本原理,還要認真探究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在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但因沒有來得及整理和概括而未納入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中,又被后人忽視或拋棄掉的那些重要思想。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明確提出了個人發展理論。他們認為,現實的個人也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即個人發展是社會歷史進步的個體性內容。但是,唯物史觀在其創始人以后的發展中,人們卻只重視社會歷史群體,而未重視個體發展。尤其在當代,無論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個人全面發展的問題都已越來越突出。所以,對社會歷史主體發展的“個體性”和“群體性”研究,就成了當代一個現實的研究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唯物史觀就是在繼承基本原理,挖掘思想精華的原則指導下,結合現實實踐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
第二,積極面對現實,迎接新的挑戰。歷史啟示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唯物史觀。江澤民說得好:“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黨的基本理論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堅持科學態度,大膽進行探索,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币虼?,必須積極地面對現實,接受新的挑戰。一是來自當代對資本主義發展評判問題的挑戰:——“資本主義如何運作”、“資本主義怎樣轉軌”;二是來自當代社會主義實踐問題的挑戰:——“什么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是來自當代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運用問題的挑戰——“科學技術如何創新”、“科學技術怎樣運用”;四是來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問題的挑戰:——“什么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我國來說,幾個方面的挑戰共同存在:如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因素;如何積極的發展社會主義的因素;如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如何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唯物史觀必須做出科學的回答。這是關系著中國的未來,關系著社會主義的前途,乃至整個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
第三,深入社會實踐,重視理論創新。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理論創新是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不是來自閉門研究者的頭腦,而是來自那些永遠站在人類社會偉大實踐潮頭上的人們的腳下。在這方面,革命導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列寧在學習和繼承中挖掘和創新,得出了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科學論斷,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毛澤東同志不拘泥“城市中心論”權威,反對本本主義,繼承基本原理,認真研究中國現實,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指導革命走向了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更是這樣,開辟了和拓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思路??茖W理論源自偉大的實踐,理論工作者必須深入社會實踐,從實踐中汲取營養。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蔽覀儾皇前盐ㄎ锸酚^的理論和方法當成現成的公式和框框,去剪裁現實的各種社會歷史事件和事實,而是相反,把它當作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指南,在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尋找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人民大眾。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茖W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的理論,理論的創新需要置于社會實踐,這同樣是唯物史觀研究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三、唯物史觀研究的實踐基礎
唯物史觀創立以來的150多年的時間里,人類社會歷史確實發生了許許多多的重大的變革。這些重大變革正是當代唯物史觀研究的實踐基礎。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曾經給予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以高度的評價,認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是“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他們剖析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深入研究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從而科學地預見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實現的歷史趨勢。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最終形成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在今天,資本主義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雖然,資本主義制度的許多痼癥并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根治,如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大量工人失業、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均等,而且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還產生了許多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疑難疾病、局部動蕩等新的問題。但是總的說來,經過一系列重大調整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并沒有完全阻止它的生產力發展,反而使其大幅度增長,在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科技進步、文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就是說,至少從當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實際來看,其本身還沒有徹底滅亡的跡象,還有著一定的發展勢頭。但是,資本主義的主要矛盾——社會化的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但沒有得到緩和,更不會得到解決,而是在逐步加深;另外,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同樣在加劇。因此,變革和調整改變不了必然滅亡的命運,但是在這種制度還能容許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它是不會滅亡的。說自行退出歷史舞臺是右派共產主義者的信念(目前,右派是有一幫人的,但還沒有人也如此愚蠢的成為“左”派共產主義者,并馬上來為資本主義唱挽歌)。因此,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一個漫長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種矛盾之間的斗爭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長期的。對此,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都應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立足實踐,透過現象看本質。
第二,當代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我們也看到了自20世紀以來,社會主義曾戰勝資本主義的現實,并一度顯示了其巨大的優越性。但是,科學社會主義卻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論?,F實社會主義的勝利也的確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有很大不同,不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內,而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很不成熟,甚至仍然是前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之內取得的,在這樣的國家內搞社會主義建設,必然會產生預想不到的新特點、新情況,必然遇到更大的困難。對此,我們要有科學的認識態度,深刻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核心。我們應當看到,“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于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面對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問題,不得不進行改革。但由于改革的某些政策和措施失當,甚至方向的偏離,結果不僅原有的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解決,還使一些矛盾進一步激化,新的優越性沒有得到發揮,原有的優越性也逐漸丟掉了,出現了令人痛心的一幕。往事不堪回首。當代中國,在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致力于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即將充分展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可以說為社會主義的未來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
第三,當代科技發展的深刻反思。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重視最新科學技術的成就,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觀的創立,就是以當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新成果為基礎。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钡?,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科學技術運用的廣度和深度與現時代都不可同日而語。最初,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沖破了對自然神話而膜拜的藩籬,但是,當代人類因科學技術進步打破了自身生存系統的內在平衡,造成了各種嚴重危機的時候,又不得不懷疑甚至否定因物本理念導致的殘酷追逐的合理性。其實,我們不能責備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可是,科學技術運用上的二重性,決定了它在給人類帶來福祉和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的痛苦和災難。現行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論著和教科書,往往只強調科學技術是社會革命和建設的力量,而忽視了它帶來的資源危機、生態危機和政局動蕩等全球性的負面作用,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各種沖突和危機等等。當代唯物主義的理論工作者應當深刻總結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全面分析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人類社會進步中的影響,特別是對科學技術運用的二重性研究。在社會發展和自然客觀的矛盾運動中如何找到平衡支點,將是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大課題。中國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中國政府提出的建設和諧世界的構想,無疑給人類帶來了莫大希望。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基本的前提條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廣大人民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力量,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主體。和諧社會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新型的社會發展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然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使社會進步充滿創造活力,使人民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人民各盡其能、穩定有序祥和、協調團結互助、平等友愛融洽的社會和諧,最終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這個偉大工程的過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南,離開了最廣大人民的積極參與和對發展成果共享的保障,和諧社會是構建不起來的。這是人類社會一個亙古不變話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黨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來實現這一共同理想。
總之,當代唯物史觀研究的基點在于:社會發展的人民性、理論研究的原則性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性的有機結合,離開了這些基點,研究也就失去了它的靈魂和價值。
責任編輯 肖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