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方法豐富多彩,在這多樣的表象之中,總會浮現出一些觀念的影子,這些觀念不但是創作的核心,也成為禮制影響下等級特征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文化中的真實反映。
關鍵詞:禮;裝飾;色彩;圖案;等級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6-0093-03
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方法豐富多彩,蔚為大觀。無論造型與形式,還是題材與內容,都存在多種表現手段和效果,加之歷史與地方特色的影響,使之愈顯紛繁。但是,在這多樣的表象之中,總會浮現出一些觀念的影子,這些觀念不但是創作的核心,也成為特定社會文化的真實反映。
一、禮與建筑裝飾
《論語》有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儼然成了一種為社會行為所遵循的規范,一種社會成員道德自律的標準。美國學者本杰明·史華茲教授認為,“禮”的背后隱含著某些假定,其一,認為人類世界的非人類世界存在一種永久性的“自然”秩序;其二,“禮”強調它與道德力量而非外部強制力的聯系,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完善。他所說的“自然”秩序并非“自生自發的秩序”,而是儒家所倡導的現實社會結構。縱觀歷史,以封建宗法制度為基礎的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禮制體系。“禮”在中國不僅以法律的形式出現,還成為倫理、宗教、藝術等各方面共同尊崇的文化準則。《論語·泰伯》提到,恭敬而不懂禮教,就未免勞倦;謹慎而不懂禮教,就顯得懦弱;膽大而不懂禮教,就容易闖禍;直爽而不懂禮教,就尖酸刻薄。強調了禮教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因此每個人都要循規蹈矩地按照禮制所規定的去做,才能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
在中國古代,建筑始終未被視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是與車馬、冠服、儀衛等事物聯系起來,成為反映社會等級制度的外在標志,并納入國家禮儀法典的范疇之內。因此,在建筑領域,雖然建筑裝飾易于表現人們的主觀審美意趣,但其表現形式并不能隨心所欲的創作和應用的,而是要合乎“禮”的精神,是帶有某種特定的暗示“地位”、“身份”的標志物。在這種強權制度下,建筑裝飾明確地要為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即帶有“政教”的性質。“禮”的目標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等級秩序。因此,嚴密的等級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一大特色,成為標志等級名分、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建筑上的裝飾構件和紋樣等也都具有其獨特的含義。
二、建筑裝飾的等級特征
《禮記·坊記》中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仿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這里,“禮”的目標就是要將原本人人都可享有的審美權利分出貴賤之別,以達到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目的。建筑裝飾就是這貴賤之別的外在體現,它既不像書畫作品能夠縱橫恣肆的表達個人情感,又不似玩賞陳設那樣追求體格品味,而是要求某一社會等級必須配以相應的裝飾規范,任意更改或超越都是違背“禮”的。
(一)屋頂及脊飾的等級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是整座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那遠遠伸出的屋檐、富有彈性的檐口曲線、由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翹的屋角,也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筑獨樹一幟的特色所在。硬山、懸山、歇山、廡殿、卷棚、攢尖等中國傳統建筑屋頂形式多種多樣,使建筑物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宮殿及壇廟建筑多廡殿、歇山屋頂,而在民居建筑中以懸山和硬山為主,而按“重檐、廡殿、歇山、攢尖、懸山、硬山”的等級次序,也折射了“禮”制影響下形成的封建尊卑等級特征。
廡殿、歇山屋頂分別都有正脊、垂脊和戧脊之分,這些“脊”是指屋頂凸起的交接部位,由于其所處的位置不同故形態也有所不同。脊飾的最初功能是壓住瓦片和屋脊收口的結構構件,是脊端節點的構造衍化,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以裝飾為主的構件,用以彰顯屋主及建筑本體的身份和地位。屋頂所裝飾的造型以圖騰崇拜為基礎,是儒道佛思想與世俗觀念相結合的產物,以動物種類居多。屋脊上走獸的排列是有嚴格順序的。歇山式屋頂戧脊(廡殿式屋頂垂脊)的最前端通常都會有一個騎著小獸的仙人作為領隊,走獸便在仙人之后,順序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之后還有戧獸收尾,旁邊還有一只垂獸保駕。房屋品級的不同也決定了走獸的數量,如作為封建帝王朝廷的故宮太和殿屋頂的角脊上吻獸最多,有10個;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官地位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獸為9個;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小獸為7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小獸又減為5個;級別最低的配殿,僅有1個吻獸。清代以來,對走獸的大小、奇偶、數目等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必須是一、三、五、七、九等單數。故宮太和殿的角脊上坐著十個琉璃小獸,雖不符合官家的要求,與眾不同卻也是地位的顯現。
(二)斗拱的等級
“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禮記·禮器》)。這里的“大”、“高”以及“量”指的都是體量。體量從來就是建筑藝術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品質。所以建筑有等級的量,也是貴賤有別的“禮”所需要關注。中國傳統建筑體量的大小往往能說明其等級的高低,高等級的建筑常常有很深的出檐,而屋檐必須靠斗拱來支撐,所以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層數就越多。從而可以看出,斗拱層數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是封建社會中森嚴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標準。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筑特有的結構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筑,由于等級制度,使抬梁式木構架的組合和用料產生很多差別,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只有宮殿、壇廟及其他高等級建筑才允許在柱上和仿上安裝斗拱。《明會典》更是明確規定,“庶民所用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斗拱運用的成熟階段在唐代,那時的建筑出檐深遠,斗拱雄大疏朗,表現了斗拱具有的結構美。至宋代,斗拱尺度變小,結構作用逐漸減弱,而裝飾作用得到加強。至明清以后,裝飾作用幾乎已成了斗拱的唯一功能。
(三)門的等級特征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中華民族是很講究“面子”的。門,是中國人的建筑物的“面孔”,故而也是貴賤有別的“禮”所顯現之處,它的功能也從單純作為“建筑出口”,而變成具有復雜文化意義的象征物。門的位置、大小、多少都能體現出建筑的重要性。據《考工典》載唐代門制:“三品以上……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五品以上……門屋不得過三間兩架,乃通作烏門”;“六品、七品以下……門屋不得過一間兩架”。從門飾看,文化品位愈高的門,裝飾愈豐富。其中門釘是最有特征的。因為結構上的需要,釘本是用來加固木門的,而在門正面留下了釘帽,自然是不美觀的。于是在造型上將釘帽加以改進與美化,成為兼具結構功能的一種門的重要裝飾。但發展到后來,它的等級含義遠遠超過了原來的功能。不同等級的建筑上所用的門釘的排列方式和多少都有嚴格的規定。另外,門環的材料上也都有區分等級的規定。據明史記載,親王府正門以丹漆涂銅環,公王府門綠油銅環,一二品官門綠油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由此可見門環材料從銅、錫到鐵,等級分明。
(四)色彩的等級特征
據《明史》載:“官民房屋……繪畫藻井、拱門紅窗……。公侯伯……俱用黑板瓦蓋……梁棟斗拱檐桷彩色繪飾,門窗枋柱俱用黑漆油飾,……家廟三間,俱用黑板瓦蓋,……梁棟斗拱檐桷彩色繪飾,門桷枋柱用黑漆或黑油飾,其余廊廡庫廚等房……青碧繪飾……。一品二品……梁棟斗拱、檐桷青碧繪飾,……門用綠油獸面擺錫環。三品至五品與二品同,但門用黑油擺錫環。六至九品,廳堂各三間,梁棟止用粉青刷飾,正門一間,用黑油鐵環……庶民房屋,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
如此細致的規定,正說明人們已將建筑裝飾的色彩運用視為等級觀念的一種體現。中國早期建筑的色彩基本來源于建材的原始本色,沒有多少人為的加工,記載中的“茅茨土階”就屬這一類。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與提高,產生了施于建筑作為裝飾或防護的涂料的后天的建筑色彩,并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所左右。據春秋時期禮制所要求的“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栱”就是一例。隨著封建思想禁錮的日趨強化,建筑裝飾的等級約束也朝著更全面而細微的方向發展。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統一的規劃,建筑歸“禮部”管理,才有了等級制度詳細的劃分。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統治階級要求所有房屋的規模、樣式、色彩及裝飾全是按“禮制”從事,大致可分為親王、公侯、品官、百姓四個等級。金、朱、黃最高貴,用于帝王、貴族的官室;青、綠次之,百官第宅可用;黑、灰最下,庶民廬舍只用這類色調。而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主要包括屋頂的瓦片、墻壁和木構件幾部分組成,在建筑色彩材料上也具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普通百姓只能用普通瓦片做屋頂,皇家用黃色琉璃瓦做屋頂,而王相貴族則用綠色琉璃瓦。至于墻壁,皇家都用紅墻體現尊嚴和富貴,普通百姓只能用青磚做墻。
(五)裝飾圖案紋樣的等級特征
中國傳統建筑用油漆畫出很多圖案,不同的圖案有不同的含義。在建筑裝飾中,用動物作為主題的相當多,秦、漢時期的瓦當、墓磚、基石上出現的動物形象有虎、馬、龜、魚、鳥等動物。當時的龍、虎、鳳、龜裝飾的瓦當成了皇家宮殿專用的瓦。漢高祖劉邦取得政權后,自認為出身低微,設法論證自身為龍的后代,自稱為龍子。自漢以后,歷代帝王皆以真龍人子自居。于是在皇帝使用的宮殿房屋上、衣帽用具上都出現了龍。龍成了封建皇帝的代表,龍的形象成了君主的象征,它們開始大量地出現在宮殿建筑的裝飾里。龍是皇室的專用品,其他任何人是不能用的,隨便用就會引來殺頭之災。
門釘成了門上重要的裝飾之后,是要嚴格按照一定的法則來排列的,不同的排法構成了不同的幾何圖案,同時也用于不同身份地位的主人。清代規定:“宮殿門廡皆崇基……門設金釘。壇、廟、圜秋譴外內洹門四,皆朱扉金釘,縱橫各九。親王府制正門五間,門釘縱九橫七。世子府制正門五間,金釘減親王七之二。郡網、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與世子府同。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五,均以鐵。”由此,可見封建等級之森嚴。
三、結語
不可否認,歷史上也存在很多違反建筑等級制度的案例,即所謂“僭越”現象,而由于建筑裝飾鮮明的效果和標志性作用,出現“僭越”的事例就顯得更普遍了。這當然不能認為是對建筑等級觀念的漠視: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者的名分,正好表明了“僭越”者所采取的價值取向與建筑等級制度所表明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所以,建筑裝飾雖也求美,但這種美是異化的美,這種美早已被打上社會等級的標簽,表現等級觀念成為建筑裝飾形式的核心。可以說,建筑裝飾幾乎完全在等級觀念的控制下發展演變,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藝術創造的自由發揮,但也使建筑裝飾具備了相當深厚的社會內涵,為我們的研究與創新提供了明確的歷史標尺。
責任編輯 宋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