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新興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強調心理學要擺脫過去過于研究人的負性心理、注重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的研究模式,應重視研究人性中的正性品質,以人的積極力量、善行和美德為研究對象,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本文通過對積極心理學基本思想的分析與研究,力求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啟發與借鑒。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4—0152—02
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為首,在新世紀開始率先發起了積極心理學運動,對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與理念進行了深入地剖析與研究。它摒棄了傳統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探求中消極、悲觀的研究路線與模式,以力圖喚起人類的積極品質為出發點,對心理學重新進行了詮釋,為心理學的發展與繁榮增添了新的動力與活力。這一思想與理念逐漸被人們理解與接納。它正以一種全新的態勢沖擊著傳統心理學,指引著人們嘗試以積極、樂觀、進取的心態與品質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其目標是發現推動個體、群體、社會良好發展的因素,從而增進人類健康、幸福,促進社會良性、和諧發展。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在對心理學的發展歷程與發展狀況進行總結、批評、反思基礎上產生與發展的。心理學自1879年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心理學逐漸放棄了“幫助人們獲得幸福”、“發掘并培養天才”的使命而更加專注于“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其注意力集中于發現并治療個人的心理疾病,研究視野專注于抑郁、焦慮、偏執、離婚、死亡、自殺等負性情緒與負性行為方面,忽視了對人們積極心理品質的挖掘與研究而成為“消極心理學”。消極心理學不僅使心理學自身偏離了它的正性發展軌道,而且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人類心理的消極層面,過度地重視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正是基于心理學的這種不正常的發展狀況,Seligman于1997年首次提出“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并使它得以迅速推廣和發展,在本世紀初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積極心理學的運動。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也是關于人的幸福、發展、快樂、滿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觀層次的積極的主觀體驗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滿足、希望和樂觀主義、快樂和充盈,重點是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二是個人層次的積極的個人特質的研究,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洞察力、才能與智慧等。它認為要培養個體具有這些積極的人格特質,必須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三是群體層次上的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以培養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有職業道德。
積極心理學是在消極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消極心理學的“揚棄”,在對消極心理學進行批判的同時,它還吸收了消極心理學的絕大多數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積極心理學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方面,研究人的優點與價值,它采取更加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挖掘人的潛力與創造力,激發人的活力,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幫助人們尋求和掌握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與途徑。
二、積極心理學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不僅是心理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球科學技術與經濟水平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提高,但生活質量與精神追求并沒有與此保持同步,相反,人們的生活壓力與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負面心理層出不窮,甚至出現全球性的精神危機、信仰危機、精神空虛、縱欲主義等等。同樣,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體制、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正處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基礎的社會轉型時期,伴隨著經濟改革,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社會規范與制度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城鄉人民在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其社會心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危機意識增強,心理壓力增大,各種不健康心理如不公平心理、不安全心理、應激心理、無助心理困擾著人們,心理不健康人群增多,患有各種心理疾病的人數不僅比以前增多,而且還呈低齡化的趨勢。上述人們各種心理問題、心理困擾的解決與消除,消極心理學的研究理念與研究手段是難以發揮更大作用的。而積極心理學以人為本、提倡積極人性、注重研究人的優點與價值的思想理念,正滿足了當代人們對心理學的需求。事實證明,當社會處于繁榮、穩定、健康發展時期時,人們更關注個體、社會良性因素的發展與提高,更關注自身潛在因素的挖掘,關注社會的積極進步。應該說,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正是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與使命,它有助于幫助人們在良好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如何生活得更幸福。
三、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的啟示與指導
(一)從正面界定與研究心理健康
長期以來,傳統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標準的測定采取的是消極的取向模式,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態,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義和測量局限在沒有精神疾病,顯然這是不全面、不科學的。Diener認為:心理健康有三個標準:一是主觀性。心理健康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客觀條件只作為影響主觀體驗的潛在因素;二是積極方面。心理健康并非僅僅只是消極因素較少,同時也是積極因素較多;三是多維性。心理健康應包括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還有人認為,心理健康分為正負兩個方面,它不僅僅是負面情緒情感的減少,同時也是正面情緒情感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滿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測量指標。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條標準中就有一條是“具有幸福感”。積極心理學強調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與探討心理健康問題,把主觀幸福感指標作為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他們更注重培養人們的積極心理品質,而不是消極的心理疾病的矯正。這為心理健康的教育與實踐開辟了新的思路。
(二)心理咨詢中建立積極的咨詢關系
心理咨詢中有效的溝通技巧與手段有助于良好的咨詢關系的確立與發展。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中,心理學工作者要與來訪者建立平等、信任的關系。工作中要尊重來訪者,注意耐心傾聽,抱有同理心,協助他們自我評價,盡量少與別人做比較,強調他們的優點與長處,對于他們出現的任何進步與努力都要給予鼓勵與贊美,學會信任、欣賞與感激,強調積極的一面,特別注意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情緒。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情緒具有更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他們的一系列研究證實了樂觀與希望對于預防與改善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與重要的價值。
(三)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的積極預防與治療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傳統的心理治療大多是從疾病和紊亂出發,把患者看成是疾病的載體。積極心理學既看到患者身上紊亂的一面,又看到了被這些紊亂直接或間接困擾著的潛能。他們認為這樣單純地關注個體身上的弱點與缺陷是不能產生有效的預防效果的,應該通過發掘患者自身上的力量來有效地預防、治療心理疾病。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均有兩種基本能力,即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認識的能力包括:準時、清潔、條理、服從、誠實、禮貌、節儉、可靠、認真等;愛的能力包括:榜樣、時間、交往、性、信任、希望、信仰、肯定等。積極心理治療就是讓心理與行為異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認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發掘自己的潛能。他們認為在心理治療中要掌握關注、權威形象、和睦關系、言語等技巧,增強患者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修復他的缺陷。
積極心理學的上述論點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更新觀念,開辟工作視野,對患者充滿期望與信心,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例如,現在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荒廢學業,虛度光陰。幫助他們戒掉網癌的手段除了采取說服、教育、規勸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發展他們自身已擁有的力量。一個積極樂觀向上、關注未來、心存理想、人際關系良好的大學生是不會輕易沉湎于網絡的虛幻世界的。
(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提高影響力
思想政治工作能不能做好,有無實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工作對象的態度。心理學上的態度,是指由認知、情感和意向成分構成的穩定的行為傾向。態度并非生來具有的,而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做到關心人、愛護人、理解人,才能與工作對象達到心理上的溝通,思想上的互動。
由于態度是個人后天形成的,是個體能動性選擇的產物,這就決定了正確態度的形成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發展時間。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工作對象產生一種偏見心理或態度。偏見是由對人對事持非客觀的評價態度而引起的。偏見一旦產生就不能以公正而正確的態度判斷事物的發生、發展和全貌,從而產生主觀的武斷的評價,甚至做出錯誤的處置。偏見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忌,是應當否定的一種態度。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提高自己人格的影響力。一是用政治人格去影響人。政治人格主要指理想信念堅定,愛憎分明,堅持正義,不怕邪惡。堅定的政治人格對人的影響是深層次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政治態度。二是用道德人格去影響人。三是用心理人格去影響人。心理人格是由各種心理品質組成的統一穩定的心理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人格必須堅韌、樂觀、向上、穩定,用積極的情緒去影響工作對象,“憂者見之則憂,樂者見之則樂”。四是用智能人格去影響人。智能人格即個體的知識、智慧和能力狀況,是重要的人格特質。堅定的政治素養、淵博的知識素養和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五是用審美人格去影響人。審美人格即個體在審美意識、審美評價和審美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穩定的傾向。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給人心理上帶來愉悅和享受。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和有關知識,以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行為去影響工作對象,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影響力,力戒粗俗和一切不文明的語言和行為。
綜上可見,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不僅有助于人們重新審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更為重要的是,積極心理學能夠推動心理學本身發揮其積極作用,幫助人類及社會健康、良性、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