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解構。要正確認識當前價值觀分化的基本態勢,辯證分析其正負效應,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整合社會轉型時期多元價值觀的分化,以集體主義主導價值觀引領社會發展。
關鍵詞:社會轉型;價值觀;分化,整合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4—0032—02
我國當前正處在全面、復雜而深刻的轉型時期,其突出的特點表現在農業文明的尺度、工業文明的尺度、后工業文明的尺度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呈現出復雜的碰撞、沖突和轉換關系。社會轉型就其外部特征和結果看,意味著人類生存問題的總體性解決,社會將步入發展型社會;就其整個過程來看,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解構。社會轉型在價值觀上的反映,就是多元價值觀的分化態勢日趨明顯。就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而言,多元價值觀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層面上同時進行并交互作用,價值觀分化趨勢日益明顯。
一、價值觀分化的具體表現
經濟領域價值觀分化總體表現為:重效率,輕公平;重物質,輕精神;重消費,輕節約。具體而言,表現在經濟領域的價值觀分化,最為突出的是人們在貧窮與共富、公平與效率等方面的不同價值取向與價值評價。第一,在貧窮與共富方面的價值觀沖突,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地區、階層、行業的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拉大的關注和憂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價值體系中目的性價值與手段性價值之間的緊張關系。第二,在公平與效率方面的價值觀沖突。效率優先論者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發展生產力,搞市場經濟就要講求效率,經濟體制與所有制結構的變革,必然帶來社會分配制度的變化,目前的收入差距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公平優先論者認為公平是一種“天賦權利”,它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和標價。市場性等價交換原則中的以金錢為媒介的交換,對公平是失效的,市場競爭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懸殊,則是對這種“天賦權利”的侵犯,因為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在財產占有、接受教育機會和能力等方面機會不均等,競爭一開始就不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市場并不是真正按照人們實際貢獻的大小來評價和付酬的;公平與效率并重論者認為,公平與效率這兩個價值目標同等重要,沒有先后次序之分。二者必須兼顧,即追求以最小的不平等換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損失換取最大的公平。
政治領域價值觀分化總體表現為:重開放引進,輕獨立自主;重合作妥協,輕原則立場;重權力,輕服務;重才能,輕品德;重獨立人格,輕社會制約;重民主自由,輕法制紀律。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人們在諸如政治與經濟、民主與專政、集權與分權、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紀律、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系認識上形成不同的政治價值觀。在政治價值觀上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是政治統帥經濟還是政治為經濟服務”。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堅持“政治價值高于一切”,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片面強調政治斗爭對經濟斗爭的重要性。這種傳統政治價值觀的消極影響還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消失。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這種以政治掛帥的政治價值觀逐漸讓位于政治為經濟服務的施政理念。當前經濟倡導的以人為本、服務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等政治價值觀的踐行必定會遭受諸如人治觀念和官本位意識來自傳統政治價值觀的阻力。
思想文化領域價值觀分化總體表現為:輕基礎理論,重實用技術;輕“嚴肅”,重“通俗”,輕傳統文化,重西方文化。由“言必稱希臘”到“言必稱歐美”,由精英文化的沒落到大眾文化的泛濫。具體而言,首先表現在文化全球化的背后,潛存著各民族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在當今世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政治權力、科技力量,妄圖在思想文化領域統治全球,處于弱勢地位的文化正在為全球化浪潮所吞噬。其次表現為大眾文化的泛濫和精英文化的沒落。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言:“在文化領域,人們對奇思怪想卻毫不節制。傳播媒介的任務就是要為大眾提供新的形象,顛覆老的習俗,大肆宣揚畸變和離奇行為,以促使別人群起模仿。”而今,大眾文化以商品性、娛樂性、流行性、簡單化等豐富的個性帶領人們進入快速、多彩、游戲的現代空間。但是大眾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商業價值,而忽視人文價值,注重娛樂游戲而缺乏對生活內蘊的理性思考,突出流行性,而失去創作個性和示范性,進而容易導致人們形成一種逃避現實、掩蓋矛盾、追求感官刺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與精英文化所追求的價值取向是迥然不同的。精英文化是將至真、至善、至美作為最高追求,包含人類基本的價值和終極關懷,以批判的眼光對待現實,具有獨創性、想象力和超越性。盡管精英文化內涵深、晶位高,但由于其商業性弱、不適應市場運作,人們對其選擇就少,現狀自然也比較慘淡。表現在顯示生活中,出現了諸如高雅文化受冷落、人文學科舉步維艱、知識分子邊緣化等現象。
價值觀分化是一把雙刃劍,除了正面的社會功能以外,也會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產生負面效應。價值觀分化的現實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人們社會行為的多樣性和社會選擇的不確定性。在社會轉型時期,當人們發覺自己或他人的社會行為與社會的發展不協調甚至相沖突時、當人們發覺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觀與社會的發展相矛盾時,人們必然在心理上產生恐懼和不安。若缺乏必要的系統指導和宣傳,缺乏必要的時間過渡,在價值多樣性和不確定性面前,人們所能做出的唯一而實際的行為選擇主要是利己主義的。當利己主義成為人們價值評價的唯一根據時,生存、欲望、利己會使社會行為和選擇更加無序和混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的非主導的價值觀將大行其道,重利輕義、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以及由此導致的貪贓枉法、徇私舞弊、腐敗墮落等污風濁氣將滋長蔓延。
二、價值觀分化的整合
對當前價值觀的多元化態勢及所呈現的價值觀分化,若采取放任主義,任由各種價值觀自由發展,則會加劇社會的價值無序和價值失范,削弱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所以要加強對價值觀分化的整合。由于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對價值觀沖突的整合,既要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又要符合社會主義制度。這就要求樹立正確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相吻合的價值觀。
第一,在正確認識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基礎上,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效率除了經濟效益外,還有存在于任何社會的社會效益,涉及到人的整個生活質量;公平不僅體現在經濟學上的分配原則,而且包括社會關系中的人的地位平等、行為尊重原則,在政治領域中表現為公正合理地配置權利與義務,在倫理關系中表現為“義”“利”的統一。在當今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應該明確,提倡效率是經濟建設的內在本質,沒有經濟效率,就沒有公平分配的基礎,也就難有社會效益,但社會公平是經濟效率的前提條件,是實現經濟效率的內在要求;社會公平應該從各方面為實現經濟效率提供保證。我們決不再搞平均主義,因而我們要講究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但是我們也決不使社會兩極分化,產生社會的不平等,因而我們也要講究社會的公平,共同富裕。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在社會價值觀念上應該樹立效率與公平的辯證觀念,保持二者的動態平衡。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每個人具有良好的社會心態;處理好自己的手段與目的的辯證關系。同時,必須強調社會應對個人實現自己的目的和采取的手段提供良好的協調機制。總之,建立合理的社會公平機制是政府在社會轉型時期必須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它是杜絕社會腐敗、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和必要措施。
第二,在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有機統一關系基礎上,堅持集體主義主導原則,賦予集體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所提倡的集體主義應該是在兼顧個人利益基礎上的集體主義。它基本內涵是:以個人與集體利益關系為軸心,以互惠互利為前提,以公正或公平為杠桿,以功利原則為動力,以奉獻精神為導向,以競爭務實為實現手段,以法律法規行為基準,以共同富裕為現實追求,以共產主義為價值旨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建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主導價值觀,不僅要在觀念上形成對集體主義的科學認識,更要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使集體成員的個人利益得到應有的伸張和維護。社會主導價值觀只有反映現實的社會經濟關系,才能獲得多數社會成員的價值認同。所以,價值觀體系、社會制度越是體現對每一個個人的關心,個體就越容易形成集體觀念。因此,我們在設計和建構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時,應當充分考慮到這種現實的社會基礎。我們在傳播我們的價值觀時,一定要使這些價值觀念與人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把握這個價值觀念,不是停留在人們的觀念中,而是體現在人們的行動中。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來行動的,是根據對實際利害得失的評價來進行選擇的。所以,我們應該立足于人們的現實需要和現實生活,建立一定的規范和制度,以引導和規范實際的價值。
第三,要充分挖掘我國傳統價值論的精華,努力實現傳統價值論的現代性轉換。我國傳統社會之所以呈現超穩定結構,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中國傳統價值論中所特有的生生和諧的和合之學。在我國先哲看來,生生和諧既是價值凝聚的過程,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于是“和諧”就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人生處世、社會運作和文化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針對當前價值觀沖突導致人們在價值選擇上自我控制和自我調適的能力弱化、在價值觀念上的混亂和價值行為上的失序,生生和諧的和合之學可謂是一劑良方。因為這種傳統和諧觀,有容納性、感染力和凝聚力,它可以使人平靜、和善、達觀地處理天人關系、人際關系、身心關系等問題,從而有效地緩解了當前社會人們內心之中因價值沖突而引起的矛盾和困惑。我們可以借鑒其核心的和諧價值理念來建構起新的價值秩序,對人們為滿足需要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加以扶正,讓作為價值主體的人們學會用和諧的價值理念去調適自身與他人、自身與社會、自身與宇宙等各種現實的關系,并確立有利于個體發展的價值方向與價值目標,在價值和諧之中享受美好生活。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許多精華,如:修齊治平的道德人格理想,“先憂后樂”的社會責任感,祟德尚節、嘉操懿行、克己謹處、磨礪修身的進德思想,建業有為、識謙知學、明達圓轉的立志任事道理,心誠意善、持嚴交慎的處世之道,對于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調節人際關系,都有很大價值。